摘要:新媒体时代,电子阅读以其便捷和生动的优势在相当程度上替代了传统纸媒阅读,但存在碎片化、娱乐化、直观化缺陷。文章以实证研究的方式选取浙江工商大学学生作为样本,了解大学生阅读行为、阅读认知、阅读心理等维度的变化,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传统阅读推广模式既不能有效契合新媒体的便捷化、形象化、立体化、碎片化特质,也难以满足读者多元化、个性化阅读需求。图书馆应积极回应读者阅读倾向变化,设计具有适应性的阅读推广模式。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阅读倾向;阅读行为;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52文献标志码:A
0 引言
新媒体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通过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纸媒阅读。大众普遍认为,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标志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1]。中国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33.4%的成年国民倾向于“在手机上阅读”;有8.6%的国民倾向于“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7.9%的国民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6.7%的国民倾向于“听书”[2]。越来越多的阅读行为发生在新媒体软件中,传统阅读推广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着新的挑战。本研究以实证方法分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现状,包括阅读认知、阅读行为以及阅读心理等维度的变化。通过调查法获得量化指标,对问卷收集的数据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再通过深入访谈,了解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新媒体时代阅读推广创新模式的必要性,以期为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问卷设计
第一步,设计问卷进行调查,获得相关数据。问卷调查总共包括3个构想,每个构想和题项保证了研究内容的效度。问卷设计使用李克特5级量表对变量进行测量。大学生传统阅读和新媒体阅读行为比较主要参考李新祥[3]的量表,包括3个题项,从阅读时长、阅读频率、依赖程度上揭示大学生在传统纸媒阅读和新媒体阅读的倾向特征;大学生对阅读习惯的认知状态主要参考查颖[4]的量表,包括1个题项,了解大学生对良好阅读习惯的认同情况;大学生对阅读推广活动的了解度和参与度主要参考查颖[4]的量表,包括2个题项,揭示大学生阅读推广参与情况以及传统阅读推广的现状。
第二步,设计问题进行访谈,获取更为深入、准确的信息,探究传统阅读推广效果不佳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获得相应的干预与改进建议。笔者采用半结构性访谈,设计了5个访谈题项,进一步收集大学生对新媒体阅读态度、阅读认知、高校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建议。
1.2 数据收集及样本构成
本次调研以浙江工商大学的学生作为样本,采用多轮分层抽样法进行采样。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自2023年10月启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符合取样要求的前提下随机获取样本。课题组于2023年12月底完成问卷发放和回收任务,总共发放4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89份,问卷回收有效率97.25%。在线下方式中又随机抽取35份样本(性别分布为男性13份,女性22份;所在年级分布为大一6份,大二10份,大三13份,大四4份,硕士研究生2份;专业分布为文法7份,理工9份,经管11份,史哲2份,外语、文艺5份,其他1份)进行半结构性访谈。数据处理和整理工作于2024年1月底完成,样本统计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2 数据分析及结果
2.1 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和卡方检验
本研究测量模型的检验主要包括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两个方面,对调查法得到的问卷数据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共回收有效问卷389份(见表2)。由表2可知,回收有效问卷合计389份,无缺失值,问卷的案例使用率达到100%。测量模型分析的指标主要为信度系数Cronbachs α值和渐进显著性P值。通常认为,信度系数为0~1。如果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8以上,表示量表的信度很好;如果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6~0.8,表示量表的信度较好;如果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6以下说明量表需要抛弃[5]。本研究各变量测量信度检验显示,Cronbachs α值为0.623,说明该问卷的信度可信,可以对问卷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见表3)。本研究各变量统计渐进显著性P值为0.000<0.001,拒绝虚无假设,说明各变量的选项被实际勾选的频率与期望值差异非常显著,表明该研究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后续可以针对有效样本做进一步分析研究(见表4)。
2.2 调研法采集的具体数据结果
2.2.1 新媒体阅读和传统纸质阅读行为比较
(1)阅读时长。
阅读时长与阅读载体选择之间的相关性,如图1所示。当阅读时间为1~2 h时,97人选择新媒体阅读,占有效样本量的24.94%;60人选择传统纸质阅读,占有效样本量的15.42%;而当阅读时间在0.5 h以内时,132人选择传统纸质阅读,占有效样本量的33.93%;74人选择新媒体阅读,占有效样本量的19.02%。说明大学生阅读投入时间越长,越倾向于利用新媒体等便捷工具。因为网络、手机、微信等新媒体使用户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参与阅读。可见新媒体阅读作为一种轻阅读、快餐式阅读,正在大幅替代传统纸质媒介阅读方式。
(2)阅读频率。
阅读频率与阅读载体选择之间的相关性,如图2所示。当阅读频率每天在5次以上时,104人选择新媒体阅读,占有效样本量的26.74%;30人选择传统纸质阅读,占有效样本量的7.71%。当每天阅读频率为4~5次时,126人选择新媒体阅读,占有效样本量的32.39%;21人选择传统纸质阅读,占有效样本量的5.40%。而当每天阅读频率只有1次时,162人选择传统纸质阅读,占有效样本量的41.65%;41人选择新媒体阅读,占有效样本量的10.54%。说明大学生阅读频率越高越倾向于利用新媒体工具,因为新媒体为用户创设随时随地获取参与、分析的信息环境,使阅读变得随意而轻松;而频率越低则越倾向于利用传统纸质阅读方式。
(3)新媒体阅读的依赖程度。
大学生对新媒体阅读的依赖程度,如图3所示。250人选择了比较依赖,占有效样本量的64.27%;21人选择了非常依赖,占有效样本量的5.40%;105人选择了不太依赖,占有效样本量的26.99%;只有13人选择了一点都不依赖,占有效样本量的3.34%。这说明新媒体时代海量化信息呈现碎片化趋势,信息的碎片化迎合了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大量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但同时也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网络在线阅读等新媒体阅读资源为吸引用户眼球,出现娱乐化、低俗化倾向,如果大学生沉溺于网络在线阅读,可能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中应进行有效引导与干预。
2.2.2 大学生对阅读习惯的认知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个人发展的重要程度,如图4所示。选择非常重要的有216人,占有效样本量的55.53%;选择重要的有146人,占有效样本量的37.53%;选择不重要的26人,占有效样本量的6.68%;选择非常不重要的1人,占有效样本量的0.26%。说明大多数学生认同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个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小部分学生认为阅读习惯对个人发展不重要。
2.2.3 大学生对阅读推广活动的了解度和参与度
(1)了解度。
大学生对图书馆开展各类阅读推广活动的了解程度,如图5所示。选择非常熟悉的有8人,占有效样本量的2.06%;选择熟悉的有136人,占有效样本量的34.96%;选择不熟悉的有245人,占有效样本量的62.98%。说明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宣传力度小、宣传渠道狭窄,受众参与率低,阅读推广活动效果不佳,在宣传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2)参与度。
大学生参与阅读推广活动的情况,如图6所示。选择经常参加的有6人,占有效样本量的1.54%;选择偶尔参加的有239人,占有效样本量的61.44%;选择从不参加的有144人,占有效样本量的37.02%。说明大学生在阅读推广活动中参与度不高,图书馆应在阅读推广活动中组织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2.3 访谈法采集的数据结果
在线下随机抽取35个样本进行深度访谈,参与者完成阅读答题后,被要求进行半结构性访谈。通过半结构性访谈发现:
(1)在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多种多样,学生的阅读需求、阅读习惯、阅读方式、阅读载体选择有多维呈现。有受访者表示纸质阅读与新媒体阅读在阅读效果方面,阅读纸质文章会更专注一点。纸质阅读一般能提供更主要的内容,不会像网络阅读时不时地有信息打扰。内容理解方面差别不大,用移动设备阅读内容主要是业余爱好类。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在新媒体阅读载体选择上偏好用手机阅读:一是因为手机上浏览电子书比在书店买书成本低;二是因为方便携带还方便查阅资料,但就是盯着手机屏幕时间长了眼睛容易疲劳,注意力会逐渐下降。也有受访者表示偏好用 kindle 阅读,因为它轻巧,相比手机、iPad 等电子设备更具有纸质书的读书体验,而且看时间长了眼睛也不会特别累。也有受访者表示有大量连续性的学习时间时会看纸质书,因为纸质书拿在手上有触摸感,专注度会更高。还有受访者表示喜欢用电脑阅读,不论是看新闻还是写论文,因为电脑屏幕大,看得更清楚一些。
(2)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没有及时顺应新媒体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仍然固守传统阅读推广的做法。有受访者表示图书馆组织的阅读活动方式太单一,活动流于形式,对个人发展没有实质性帮助。也有受访者表示图书馆活动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不是太了解,尤其对于摄影、绘画以及抖音短视频这方面的比赛很少涉及。
3 总结
3.1 阅读载体逐渐从纸质媒体转向电子媒体
新媒体时代,阅读载体逐渐从纸张转向电子屏,阅读对象从抽象化的文字扩展到动画、卡通、摄影、图片、声音等多种媒体。电子载体技术功能的优化丰富了阅读维度,实现了阅读活动形式的多样化,电子媒介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阅读媒介。大多数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新媒体进行阅读。调研法采集的数据显示:64.27%的学生选择了比较依赖新媒体阅读,5.40%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依赖新媒体阅读。有受访者谈到,以数字设备阅读为主,很少静下心来读纸质书。新媒体阅读优势在于:其一,新媒体阅读融合声音、图像动作以及色彩等形态,借助表演、展览等形式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云计算、物联网、移动支付等技术改变了图书馆运行环境,二维码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以及移动图书馆等已应用于图书馆日常服务工作中,多媒介变化和阅读服务的多样性,更好地激发了读者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其二,新媒体阅读体积小、储存量大,搜索关键词即可获得所需内容,人们可以快速查找最新资讯;视图和文字大小也可随意调整。其三,在手机上浏览电子书比在实体书店买书更实惠。新媒体设备存储海量信息,读者可以用最简单快捷的方式搜索到所需内容。采访数据显示,在数字阅读载体的选择上,读者比较看重便利性和设备的搜索功能;读者更愿意选择功能齐全的手机、kindle和iPad等设备阅读,其中,体积小巧、方便携带的手机尤为读者喜爱。
3.2 新媒体使用时长显著影响大学生阅读内容和形式
新媒体因为便捷优势大幅挤占大学生阅读时间,也带来大学生阅读内容结构的变化。其一,新媒体每天使用时间越长,大学生阅读时间也越长。新媒体使用增加了大学生整体阅读时间。其二,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阅读内容。拥有新媒体后,大学生“功利性”阅读比例降低,随意性、休闲性阅读比例大幅增加。新媒体每天使用时间越长,阅读专业学习类内容越少,阅读休闲娱乐类内容越多。拥有新媒体使用后大学生对休闲娱乐类、生活服务类内容阅读得更多了,对专业学习类、职业发展类内容阅读得更少了。其三,新媒体阅读不能替代纸质阅读。纸质阅读一般能提供更重要的内容,在内容选择上,有受访者表示精读的专业性内容通常会选择纸质媒体,使用新媒体会阅读一些娱乐性的新闻。传统纸质阅读能够有效地提供系统性知识,读者普遍喜欢在纸质载体上阅读专业性较强,需要深度思考、研读的内容。
3.3 新媒体使用显著影响大学生阅读效果
读者普遍认为新媒体载体不会影响内容理解,阅读效果取决于自身阅读能力、阅读动机、阅读兴趣等心理因素。新媒体阅读能打造情境化阅读模式。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承担图书搜索、信息推送、聊天等功能,特别是VR虚拟现实设备可以模拟书中的立体场景,形成视觉、听觉甚至触觉体验,这种情境化阅读方式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并提高阅读效率。但是,研究也发现以下现象:其一,新媒体阅读难以保持专注度。在纸质阅读与新媒体阅读效果有何差异方面,有受访者表示阅读纸质文章会更专注一点,也有受访者认为拥有新媒体后阅读注意力会有很大下降,阅读思路容易中断,同时,阅读时间过长更易导致视觉疲劳。其二,纸质媒体更能激发深度思考。有受访者谈到,写专业论文时会看纸质书,因为纸质书拿在手上有触摸感,传统的笔墨情怀吸引大部分读者,看纸质书会更专心一些,更能激发深度思考;也有受访者谈到,文学作品、名著类会选择纸质书阅读。
3.4 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效能有待提升
数字化媒介能向读者提供“互联、高效、便利”的学习空间,必须将传统图书馆与移动数字、智能图书馆相融合,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构建现代化智慧化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通过访谈发现传统阅读推广存在诸多问题:其一,图书馆阅读推广未能跟进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海量化、阅读载体的多样化使读者的阅读选择、阅读习惯发生深刻变化,数字图书馆和RFID智能图书馆的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而传统阅读推广服务观念陈旧,活动方式单一,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及时做出适应性调整,难以满足读者个性化、多维化阅读需求。其二,图书馆阅读推广内容单一。传统阅读推广常见的内容是阅读书目推荐、经典图书导读等,传播媒介相对落后,存在宣传力度不足、活动创新不足、反馈与评估机制不健全[6]。其三,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未能与读者形成良性互动。推广人员难以高效整合和分解阅读资源,引导读者参与阅读交流和分享;推广人员未能针对读者差异性与特殊性,实行类别化和个性化服务,从而吸引读者加入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其四,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未能充分开发新媒体设施。高校图书馆应构建智慧化平台,便利读者之间开展思想交流;通过智慧化图书馆开展阅读服务,开发“人机结合”的服务模式,搭建更多用户体验平台。然而,现有阅读推广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功能。
4 结语
读者依据自己的阅读需求作出阅读选择,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成效最终取决于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读者需求。新媒体时代,读者阅读需求愈加个性化和多元化,传统阅读方式已被更加便捷的现代阅读方式所取代。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是: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多媒介变化,实现阅读服务场馆和空间再造,拓展阅读服务边界,实现文献传递职能。新的阅读推广模式必须以读者为中心,适应新媒体时代不同大学生群体的阅读行为倾向以及阅读推广的现状。有效利用新媒体与微传播引导读者逐渐由碎片化浅层次的粗阅读走向专业化深层次的精阅读。
参考文献
[1]王小环,李悦.新媒体时代数字漫画的IP运营模式探析:以《非人哉》为例[J].编辑学刊,2021(5):39-44.
[2]中国新闻网.中国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布 三成以上成年国民有听书习惯[EB/OL].(2021-04-23)[2023-10-30].http://www.chinanews.com/cul/2021/04-23/9462315.shtml.
[3]李新祥.数字时代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嬗变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4]查颖.阅读与大学生发展的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5]刘宇,汪邦军,金春华.项目评估中信度与效度测定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1):128-140.
[6]杨素红,王志纯.优秀传统文化乡村阅读推广实践与路径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3(3):57-71.
(编辑 何 琳编辑)
Empirical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reading tendency under the new media age: example-based students from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ZENG Cui
(Library,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 In the era of new media, electronic reading has to a considerable extent replaced traditional paper reading with its convenience and vividness, but it has shortcomings such as fragmentation, entertainment, and visualization. The article uses empirical research to select students from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as samples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s in dimensions such as reading behavior, reading cognition, and reading psycholog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further interviews, it is found that the traditional reading promotion model cannot effectively fit the convenient, visual, three-dimensional, and fragmented characteristics of new media, nor can it meet the diverse and personalized reading needs of readers. Libraries should actively respond to changes in reader reading tendencies and design adaptive reading promotion models.
Key words: new media; college students reading tendency; reading behavior; the empirical research
基金项目:浙江工商大学2023年度校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项目名称:媒体融合下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项目编号:Xgy23005。
作者简介:曾翠(1972— ),女,馆员,硕士;研究方向:图书情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