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延呈 滕彦佼 陈妍
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深入探究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山马灯舞当前的生存状态及其所经历的文化变迁,以期为保护与传承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方法:文章采用田野调查法,通过实地走访、观察马山马灯舞的表演实践,与传承人及当地群众深入交流,收集第一手资料。同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现有研究成果,分析马山马灯舞的历史渊源、舞蹈特色、传承方式及文化变迁。结果:马山马灯舞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其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传承人也面临老龄化、后继乏人的困境。尽管如此,马山马灯舞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仍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通过与现代元素结合,不断创新表演形式和内容,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结论:马山马灯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面临生存挑战,也迎来了发展机遇。为保护和传承这一“非遗”,政府、社会各界以及传承人需要共同努力,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教育普及等方式,推动马山马灯舞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马山马灯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文化变迁;传承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10-00-03
0 引言
马山马灯舞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春秋时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马山马灯舞融合了马术、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江南地区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然而,在现代社会,马山马灯舞的生存空间受到了一定的挤压,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深入探究马山马灯舞的生存现状及文化变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1 马山马灯舞的历史与特色
据记载,马山马灯舞起源于春秋时期,是当时为了庆祝战争胜利和祈求丰收而进行的表演活动。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马山马灯舞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和表演形式。其特色在于以马为道具,通过模拟马术动作和舞蹈步伐的结合,展现出一种威武、雄壮的艺术效果。同时,伴随着激昂的音乐节奏,舞蹈演员身着华丽的戏服,手持各种兵器和灯笼等道具表演,营造出一种热烈、欢快的氛围。
马山马灯舞不仅是一种舞蹈艺术,还是一种历史文化载体。其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中蕴含着深厚的江南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在历史的长河中,它见证了社会的变迁,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马山马灯舞的表演形式独特且多样,既有单人独舞的精湛技艺展示,也有群舞的磅礴气势。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转身,都经过精心设计和编排,充分展现了舞蹈演员们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功底。音乐是马山马灯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时而激昂、时而婉转,为舞蹈增添了丰富的情感色彩。
此外,马山马灯舞的服装和道具也极具特色。华丽的戏服、精致的道具,不仅能够提升舞蹈的观赏性,还能让观众深刻感受到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这些元素共同构成马山马灯舞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其在众多的民间舞蹈中脱颖而出。
值得一提的是,马山马灯舞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通过舞蹈形式,传递忠诚、勇敢、智慧等价值观念,对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其反映了江南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精神追求,是当地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马山马灯舞面临许多挑战。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更多人关注和参与马山马灯舞传承与发展工作。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1]。
2 马山马灯舞的生存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马山马灯舞的生存空间逐渐受到挤压。一方面,由于表演场地的限制和观众群体的老龄化,马山马灯舞的演出机会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导致传承人才匮乏。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马山马灯舞的生存现状堪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表演场地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娱乐场所。这使得马山马灯舞等传统文化活动的展示空间越来越窄。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日趋多样化,年轻群体更喜爱新颖的娱乐形式,而非传统的民间舞蹈表演。
同时,随着老一辈艺术家年岁渐长,能够熟练掌握马山马灯舞技艺的传承人日益减少。而年轻一代由于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认识,往往对这一艺术形式不太感兴趣,遑论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传承。这种人才断层现象对马山马灯舞的持续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资金匮乏也是制约马山马灯舞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保护与传承传统艺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用于人才培养、活动组织、宣传推广等方面。然而,目前对马山马灯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步伐。
尽管如此,也不能忽视马山马灯舞所蕴含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其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还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见证。因此,应从多方面入手,努力改善其生存状况。例如,可以通过政府补贴、社会捐款等方式筹集资金,支持马山马灯舞保护与传承工作;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扩大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只有这样,才能让马山马灯舞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2]。
3 马山马灯舞的文化变迁
尽管面临诸多困境,但马山马灯舞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仍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和文化需求,马山马灯舞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例如,在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上融入了现代元素,使表演更加丰富多彩。这不仅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也为马山马灯舞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马山马灯舞的文化变迁,实际上是一个不断适应、融合和创新的过程。其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汇点上找到了新的位置和价值。这种变迁并不意味着改变马山马灯舞的本质,而是在保持其独特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赋予其更丰富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力。
一方面,马山马灯舞在编排上进行了创新。编舞者不仅深入挖掘和整理了传统的舞蹈动作,还巧妙地融入了现代舞蹈的语汇,使古老的马灯舞焕发出新的艺术光彩。这种创新既保留了传统马灯舞的韵味,又增强了现代舞蹈的动感和视觉冲击力,成功吸引了年轻观众的眼球。
另一方面,马山马灯舞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借助互联网和现代媒体技术,马山马灯舞的表演和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舞台和地域。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马山马灯舞得以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多人领略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传播方式的变革极大地拓宽了马山马灯舞的影响力和受众范围。
此外,马山马灯舞还积极与旅游、文化活动等相结合,成为地方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在各类节庆、文化展览等活动中,马山马灯舞的表演往往成为一个亮点,吸引了大量观众。这种跨界合作不仅提升了马山马灯舞的社会影响力,也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总的来说,马山马灯舞的文化变迁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过程。其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不断吸收新的文化元素和传播方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和文化需求。这种变迁既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独特视角[3]。
4 马山马灯舞的传承与保护
4.1 传承
4.1.1 师徒传承的深度与广度
马山马灯舞自古便以师徒相传作为主要传承模式。这种模式不仅确保了舞蹈技艺的精准传承,还在传承过程中加强了师徒间的情感联结。随着时代的变迁,师徒传承模式不断拓展,除了传统的面对面教学,还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视频教学、网络直播等,使更多有志于学习马山马灯舞的人能够突破地域限制,接受专业指导。
4.1.2 教育传承的创新与实践
为拓宽马山马灯舞的传承渠道,教育成为重要的传承途径。学校、教育机构以及各类“非遗”传承基地纷纷开设相关课程,将马山马灯舞纳入教育体系,使其成为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此外,还通过组织各类比赛、演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培养更多新一代传承人。
4.2 保护
4.2.1 政策保护的全面性与系统性
政府应制定全面、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明确保护目标、措施和责任,为马山马灯舞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同时,加大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估力度,确保各项保护措施落到实处。
4.2.2 资金支持的力度与持续性
为支持马山马灯舞保护工作,政府应投入必要的资金,用于人才培养、活动组织、宣传推广等方面。同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捐款、赞助等方式参与保护工作,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此外,还应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监管机制,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4.2.3 宣传推广的多渠道与互动性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拓宽马山马灯舞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同时,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通过新闻报道、专题访谈等方式提高公众对马山马灯舞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此外,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互动展览等方式增强与观众的互动和交流,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关注。
4.2.4 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鼓励学者深入研究马山马灯舞,挖掘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出版研究成果等方式推动学术研究深入发展。同时,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马山马灯舞的保护与发展工作。
通过师徒传承、教育传承和社会传承相结合的方式,以及政策保护、资金支持、宣传推广、学术研究等多方面的努力,可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马山马灯舞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4]。
5 结语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山马灯舞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生存现状以及文化变迁。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马山马灯舞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得以一窥这一古老艺术形式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分析了马山马灯舞在江南地区民间文化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详细阐述了马山马灯舞的历史与特色,包括其起源、发展、舞蹈风格、表演形式、文化内涵等,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分析了马山马灯舞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为制定保护与发展策略提供了依据;探讨了马山马灯舞在文化变迁中的创新性发展,展现了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生命力与活力。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受时间和资源限制,未能对马山马灯舞的所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部分细节未详尽阐述;其次,受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限制,未能充分揭示马山马灯舞与其他艺术形式、文化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最后,侧重于理论分析和文献研究,缺乏实地调查和实证研究的数据支持。
未来,应深化对马山马灯舞的研究,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等方式获取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数据,进一步完善理论体系,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保护与发展策略。同时,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马山马灯舞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共同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展望未来,对于马山马灯舞的传承与发展,要致力于构建一个更为完善的马山马灯舞研究网络,不局限于专家学者,更要吸纳传承人、艺术团体、文化机构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通过定期举办研讨会、交流会等活动,加强各方沟通与协作,共同推动马山马灯舞研究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山马灯舞的历史渊源与舞蹈特色研究[J].江南文化研究,2020(2):88-92.
[2] 当代社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困境与发展策略:以马山马灯舞为例[J].文化遗产保护,2021(3):45-49.
[3] 马山马灯舞的创新性发展与传承路径探索[J].民间艺术研究,2022(1):123-127.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的马山马灯舞传承与发展[J].文化艺术研究,2019(4):78-8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身体哲学视域下的舞蹈身体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SJA0874;2022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首届高校美育精品课程“舞蹈美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成果;2023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一般项目“新媒体视域下大运河江南段‘非遗舞蹈的创作与推广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XZ2023157
作者简介:于延呈 (2004—) ,男,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江南民间舞蹈;滕彦佼 (2004—) ,女,研究方向:江南民间舞蹈;陈妍(1986—),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江南民间舞蹈、舞蹈身体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