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静
摘 要:语文思维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不仅能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构建语文知识框架,为其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基于此,本文围绕高中生应具备哪些语文思维能力,以及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有效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文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语文思维指学生利用语言与信息进行思考、分析、判断、比较、归纳及推理等思维活动的能力,教师也可将其视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同时也是通过思考和语言交流认识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
高中生各方面能力已经基本发育完全,但因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叛逆心理严重,致使其对枯燥无趣的知识不感兴趣。若教师依然沿用传统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也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因此,教师应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调动课堂气氛,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发言,借此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
一、高中生应具备的语文思维能力
1.直觉思维
在语文学科中,直觉思维指通过个人感知、直觉和经验来进行思考、理解和推理的一种思维方式,若学生具备直觉思维,则可快速理解文本情感、意义和内涵,同时也能引起学生同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语文直觉思维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快速洞察力。直觉思维能够迅速捕捉和洞察问题的本质或关键点,凭借感觉和直觉给出直观的答案或结论。其二,非线性思维。与传统逻辑思维相比,直觉思维更加注重非线性的思考方式,通过直觉和灵感进行思考,从而产生新的见解和理解。
2.形象思维
在语文学科中,形象思维是指学生通过对文字描述的形象、场景和情感等元素进行感知和构建,并进行思考、理解和表达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提升阅读体验和高级思维能力,还能以丰富的表达形式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常被教师用于写作训练。形象思维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感性的方式来理解和表达事物,或将抽象的文字材料转化为具体形象,使其更加生动。
3.逻辑思维
在语文学科中,逻辑思维是指通过分析、推理和归纳等逻辑思维方式,对语言材料内容、逻辑关系进行论证和辨析的能力。高中语文课文中有很多逻辑思维性强的文章,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站在更为理性的角度剖析文本、阐释观点。逻辑思维强调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分析和归纳能力,通过理清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逻辑结构,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和理解文本的内在逻辑。同时也注重通过推理和论证的方式来解读语言材料,如根据事实、细节、事件等元素进行推理和论证,推导出隐含的意义和观点,并进行论证和解释。
4.辩证思维
在语文学科中,辩证思维指对多种观点、立场和事物的辩证思考和分析能力,强调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看待问题,并将矛盾和对立因素进行对比和统一。辩证思维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分析问题,提升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具有辩证思维的学生可以同时考虑多个观点和立场,不再局限于单一观点或固定结论,通过对信息的鉴别和评估,以及理性辩论和讨论,学生能够形成独立的判断和见解。
5.创造思维
在语文学科中,创造思维指通过独立思考、联想和想象等能力产生新的创意和观点,并通过多种形式表达个人独特的见解和想法。创造思维注重通过灵感和想象力产生新的创意和观点,鼓励学生超越传统思维模式,勇于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创造思维也强调个人的独特表达方式,学生在写作、演讲和讨论等方面可以充分展现个人风格和创造性的表达,或将不同领域、不同观点、不同概念进行结合和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创意和观点并付诸实践。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有效策略
1.丰富高中生语文知识体量,提升学生语文思维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种文学作品、报刊、历史文献等不同类型的文本,学生通过接触不同文学题材和领域可以迅速拓宽知识面,培养对不同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应设计有针对性的文学经典研读计划,让学生深入研究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通过对文学经典的深入研究,学生能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和解决。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段文字描述或一个故事情节,让学生运用直觉思维进行解读和推理,并表达个人的见解和理解。
以《蜀道难》为例,学生通过山高、水急、林木枯寂、连峰绝壁等文字描述可以感受到蜀道峥嵘、突兀的磅礴气势。教师在教学时若只是简单解释字词意思和创作背景往往难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的飘逸雄奇之风。但通过反复阅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这几句话,随着朗读语速的加快,“高标”“回川”“愁”等重音反而能让学生感受到山势之高危、蜀道之难行。
2.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提升学生语文形象思维能力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当代学科教育的主流形式,教师使用图片、图表、漫画等形式呈现语文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增强其理解和记忆能力。比如,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整理文章结构,使用图片展示文学作品中的场景等,也可以利用教育软件、在线教育平台或自制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影片片段、音乐、动画等,让学生通过视听的方式感受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实际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戏剧表演、诗歌朗诵、辩论赛等,通过亲身参与和扮演角色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语文作品的形象和情感。
以《窦娥冤》为例,在课前,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关于《窦娥冤》的资源,可以是音频资源也可以是视频资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或多或少会听过关于窦娥的事迹,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讲一讲自己对窦娥的认知,拉近学生与课文人物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在课中通过播放音频朗读课文节选片段,或由学生们根据《耍孩儿》和《滚绣球》片段进行角色扮演。在结束后,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自身感受描绘出自己心目中窦娥的样子,以及其处于冤案之下的心理状态、肢体语言等。然后,教师再将具有参考价值的图片和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们对照参考,找到自己在形象塑造方面的优势和短板并加以修正。
3.借助信息化技术创设情境,提升学生语文逻辑思维
目前的教学软件、互动课件、在线教育平台等多媒体资源均可以融入与语文逻辑思维相关的学习情境和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互动课件呈现逻辑关系图、推理题目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教师可以借助在线辩论平台或学习管理系统的讨论板块,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展示自己的观点,回应他人的观点,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
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电子图书馆、网络资源等进行数字阅读和文献检索,通过学习和分析不同文献中的逻辑结构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虚拟实境或模拟实验软件,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逻辑思维相关的活动,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解谜游戏、推理游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4.寻找问题切入点,提升学生语文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对于高中生而言至关重要,其不仅能在语文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其他学科中同样能起到关键作用。学生具备辩证思维就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问题,进而更完整地认识知识和事物,避免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树林”的问题。但教师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辩证思维能力,首先应找好问题切入点。
以《荆轲刺秦王》为例,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开展一次小型的辩论活动,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让学生们对荆轲刺秦这一历史事件展开辩论。有些学生会认为荆轲刺秦属于慷慨侠义的行为,荆轲不畏强暴、敢于牺牲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而有些学生则认为荆轲在尚未做好万全准备的情况下刺杀秦王属于鲁莽行为,当时秦一统天下已成定局,荆轲擅自刺杀只是为一己之私,罔顾天下苍生,并不可取。通过辩论,学生们不仅能加深对荆轲的理解,也能感知到当时的天下大势。
5.组织思维实践,提升学生语文创造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的语文创造能力只能体现在写作上,而如今,无论是创作性写作,还是角色扮演,抑或剧本创作与演出均可体现学生们的创造思维。以创造性写作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指定主题,然后让学生们写一篇短篇小说、撰写一首诗歌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个人的情感,并提供必要的写作指导和反馈。
以角色扮演为例,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文学作品中的角色或历史人物,通过模拟对话和情景重现,提高学生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和历史事件,并从中形成新的创造性思维。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教师可以将课文分为三幕,即“烛之武临危受命”“烛之武说退秦师”以及“晋师撤离郑国”。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根据各自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角色扮演,或对该片段进行创新,如增加一些当时情形下烛之武可能说的话语,以及烛之武可能做出的身体动作。
6.合理利用思维导图,综合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整理、组织知识,拓展思维广度和深度,全面提升语文思维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应用思维导图,并向学生们介绍思维导图的设计思路,然后一步步带领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学生能自己梳理文章结构、词汇关系、修辞手法等,从而加深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在背诵课文、古诗词、文言文等方面均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另外,教师在思维导图中可以添加关键词、相关概念和例子,以及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借此来分析文中的人物关系。
以《游褒禅山记》为例,在教学本课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提前梳理文字,归纳文言现象,之后再深入剖析文意。对于高中生而言,绝大多数学生对文言现象均不陌生,能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吃透文言文部分内容。而在文意鉴赏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游览的顺序展开思考和梳理,重点介绍褒禅山景色。该教学过程以文言文现象梳理作为开端,然后是对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最后集中介绍景色,具有鲜明的思维导图特点。若学生在脑海中无法准确构思出导图,也可以在书本上绘制思维导图,可视化思维导图更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也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
7.深入阅读,促进跨学科思维发展
跨学科教学属于新型教育理念,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跨学科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科特点,确定一些跨学科的阅读主题,例如“科学与文学”“历史与哲学”“艺术与语文”等,通过这些主题阅读活动,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
在具体实践时,教师可以引入不同学科的阅读材料,例如文学作品、科学论文、哲学著作、历史文献等。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跨学科主题的讨论,例如“环境保护与政治”“文化差异与教育”“社会发展与经济”等。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学科对于同一主题的观点和思路,从而培养自己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如自主阅读、参加课外辅导、参加学术活动等,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观点,从而培养自己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8.围绕语文思维创新教学评价机制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来综合评估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除传统笔试和口试形式外,教师还可以引入项目作业、创意性写作、演讲表达、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评价,以全面了解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在评价中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并展示自己的语文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
其次,教师在评价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思考过程进行评价,不只关注最后的答案或成果,而是注重学生在解题或创作过程中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但教师要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根据语文思维和创新要求,明确评价指标和等级,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提高对自身语文思维能力的认知和反思。
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来反思自己的语文思维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互相评价来分享观点、提供建议。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反馈信息,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语文思维能力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
综上所述,高中学段语文知识难度相对较大,学生若要充分掌握语文知识,理解文章感情和内涵,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语文基础外,还应具备语文思维能力。在核心素养理念下,语文教师应以提升学生学科综合素养为目标来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并通过各种学习任务健全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以及创造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转变,在主动思考和实践探索中建立学科认知,将语文思维与自身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 郑汉升《探讨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3年第2期。
[2] 陈聆《初中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策略研究》,《亚太教育》2022年第7期。
[3] 杜生国《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