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
如果要评选一件在宋朝最流行、最受儿童喜爱的玩具,那应该就是“磨喝乐”了。“磨喝乐”是什么呢?是宋朝的“芭比娃娃”,也被称为“摩喉罗”“摩侯罗”“摩睺罗”“魔合罗”。
“磨喝乐”通常是在七夕节前大量上市。北宋金盈之在《醉翁谈录》中说:“京师是日(七夕节)多博泥孩儿,端正细腻,京语谓之‘摩喉罗。小大甚不一,价亦不廉。或加饰以男女衣服,有及于华侈者,南人目为巧儿。”《繁胜录》中说:“(七夕,杭州)御街扑卖‘摩侯罗,多着乾红背心、系青纱裙儿。亦有着背儿、戴帽儿者。”明人田汝成讲述宋时杭州掌故的《西湖游览志》记载:“七夕,市中以土木雕塑孩儿,衣以彩服,号为‘摩睺罗。”
宋朝的“磨喝乐”以土木材料制成,手足、面目、毛发栩栩如生,还配有漂亮的迷你服装。“磨喝乐”可能还有固定的造型,以男女童子手执莲花、莲叶为代表。
宋朝的寻常百姓家、富室乃至皇家之中,都有“磨喝乐”的忠实粉丝,“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宋时有一首谑词,道尽宋人争相买“磨喝乐”的狂热之情:“天上佳期,九衢灯月交辉。摩睺孩儿,斗巧争奇。戴短檐珠子帽,披小缕金衣,嗔眉笑眼,百般地敛手相宜。转睛底工夫不少,引得人爱后如痴。快输钱,须要扑,不问归迟。归来猛醒,争如我活底孩儿!”“磨喝乐”既然风靡天下,价钱自然不可能太便宜,贵者,“一对直数千(文)”。
流风所至,北宋的孩子都很喜欢模仿“磨喝乐”的造型,七夕,京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在南宋的临安也是如此,“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喉罗之状。此东都(汴梁)流传,至今不改”。而大人们夸一个孩子可爱迷人,会说“生得磨喝乐模样”。“磨喝乐”之于宋朝儿童的地位,就如芭比娃娃之于现代的孩子。
“磨喝乐”最出名的制造商是苏州人。南宋陈元靓的《岁时广记》记载:“今行在中瓦子后市街、众安桥,卖磨喝乐最为旺盛,惟苏州极巧,为天下第一。进入内庭者以金银为之。”吴中名匠袁遇昌制造的“磨喝乐”最为神奇。明朝《姑苏志》记载,宋人“袁遇昌居吴县木渎,善塑‘化生摩喉罗,每抟埴一对,价三数十缗,其衣襞脑囟,按之蠕动”。想必这“磨喝乐”的内部配有机械装置。
可惜我们从传世宋画中找不到“磨喝乐”的踪影,倒是在明刻本《元曲选》中有一张《张平叔智勘魔合罗》的插图。“张平叔智勘魔合罗”故事中还有个细节也值得一说:话说七月初七这天,货郎高山挑着一担自塑的“魔合罗”入城贩卖,路遇大雨,避雨时结识了生病的李德昌,受其之托,前往李家送信。到了李家,见李德昌的孩子很喜欢“魔合罗”,便送了一个给他,说道:“你牢牢收着,不要坏了。底下有我的名字,道是‘高山塑。你父亲来家时,我寄信不寄信,久后做个大见证哩。”由此可见宋元时的手工艺品制造者会在产品上注明手艺人的姓名,有如今天的注册商标。
宋朝还有一种盛行于民间的泥娃娃,叫作“黄胖”。西湖有很多商贩叫卖“黄胖”。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馀》称:“临安风俗,嬉游湖上者竞买泥孩、莺哥、花湖船回家,分送邻里。”
那么“黄胖”跟“磨喝乐”有没有差异呢?从零零碎碎的文献记载来看,两者是有一点区别的。首先,上市的季节不同:“黄胖”一般在春季大量上市,“磨喝乐”一般在七夕节前批量上市。其次,造型不同:“磨喝乐”穿着绢布制成的迷你服装,又以手执荷叶为典型姿势,而“黄胖”似乎并不需要外穿绢布服饰。据宋人笔记《四朝闻见录》,南宋权相韩侂胄“春日宴族人于西湖。用土为偶,名曰黄胖,以线系其首,累至数十人,游人以为土宜”。另一本宋人笔记《谈薮》亦有类似记载:“韩侂胄暮年以冬月携家游西湖,画船花舆,遍览南北二山之胜,末乃置宴于南园,族子判院与焉。席间有献牵丝傀儡,为土偶负小儿者,名为迎春黄胖。”可见,宋朝的“黄胖”是能够活动的,可通过丝线控制泥偶的头、手、足,有点儿像“悬丝傀儡”。宋朝玩具制作手艺之精良,由此亦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