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璨
阅读教学是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方式。“梳理与探究”是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学段目标描述之一,更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关键范畴。“梳理与探究”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一样,都是学生积累和发展语言经验过程中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梳理”指的是“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从而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结构化的认知图景。“探究”即探索、追究,是对这些知识和方法技能进行“观察、聚焦、放大、辨别、想象、预测、推理、判断”等操作。 在探究中不断习得新的语用知识,积累语言材料,优化语言结构,丰富语言经验。“梳理与探究”既是过程也是方法,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基本要求。
一、“语言实践型课堂”中梳理与探究的学习内容
1.有新鲜感的语言材料
教材文本的语言材料是丰富学生语言经验的源泉,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开展基本的梳理活动。在“语言实践型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发掘有新鲜感的语言材料,在梳理中不断链接、积累,为真实情境下的语言运用打下基础。如三年级下册的略读课文《昆虫备忘录》,教师抓住课后生字“款”,联系本单元春天的情境背景,设计了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昆虫身上的很多秘密,还喜欢上了汪曾祺爷爷这样有趣的文字。遇到喜欢的句子,大家可以摘录下来,经常拿出来读一读、记一记,这样,我们就有了自己的佳句备忘录。老师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就把“款款”这个词摘录在自己的佳句备忘录里。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词可以怎么用。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款款而来。春天的脚步慢慢近了,看来“款款”有慢慢、舒缓的意思。习习的春风夹杂着花草的香味,款款地吹,真是“春风花草香”,春风拂面,轻轻地,真温柔;一朵朵嫩粉色的桃花从枝头冒出了小脑袋,蝴蝶正在花间款款地飞;江水回暖,小鸭子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款款地游,真惬意呀,果真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小鸭子慢悠悠地游着,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
教师先梳理了“款款”丰富的内涵,再与学生共同探究“款款”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从而达到丰富学生个体语言经验的目的。
2.优质的语言结构
优质的语言结构为学生自主的语言表达提供了范式和支架。在“语言实践型课堂”中,教师要关注语文要素、课后习题、语文园地、习作要求等,把握本单元的语言提升点与教材文本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探究教材文本的言语结构方式,梳理出贴近学生语言经验水平的表达支架,使学生在经验重构中优化原有的语言结构。如六年级下册《腊八粥》,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沈从文先生的写作密码,提出“第1自然段中,沈从文是怎么把腊八粥写得如此美味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把自己喜爱的食物写得美味的方法,可以写一写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这一食物的感受、制作过程以及食物本身的色香味等特征。优质的语言结构是学生学习的范本,这样学生的仿写就更加有“法”可依了。
3.适切的表达方式
适切的表达是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的重要方面。在“语言实践型课堂”中,教师要基于教材文本特点,站在单元整体的角度挖掘教材中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从准确性、独特性、新颖性等角度探究文字表达的适切性,以此作为学生语言经验生长的突破点,从而不断明晰学生在文本学习后个体语言经验的提升点。如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在“语言实践型课堂”中,教师以“威尼斯小艇的外形独特在哪里?”作为探究主话题,引导学生发现小艇独特的外形特点是“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像独木舟”,再发现静态时小艇像新月般美好、静谧,动起来时像水蛇一样轻快、灵活这两个独特之处,以此梳理出作者马克·吐温的表达方式:在写陌生事物时,作者用熟悉的事物来比拟陌生的小艇,对小艇静态和动态的刻画精准贴切,体现出小艇一静一动的变化之美。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将这段优美的文字积累下来,沉淀为学生的个体语言经验。
二、“语言实践型课堂”中梳理与探究的实施建议
1.教学设计的基本路径
“语言实践型课堂”中梳理与探究主要涉及“梳理”“探究”两种学习行为,围绕这两种行为,笔者设计了两种基本路径。第一种路径是“梳理—探究—运用”,“梳理”可作为“探究”的基础,先通过“梳理”,将语言材料和语文知识结构化,再通过“探究”,重组语言经验,最终指向语言运用。第二种路径是“探究—梳理—运用 ”,在探究的过程中链接语言材料和语文知识,再通过梳理将新知识内化为语言经验,最后通过语言实践体现个体语言经验的提升。
(1)梳理—探究—运用。
基于目标导向,在指向语言文字积累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设计。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现代诗单元,该单元也是一个综合实践单元。教师基于单元语文要素“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第10课《绿》以及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设计了“缤纷”诗会这一综合实践活动:
第一个环节“色彩分享会”:学生收集描写颜色的诗歌、文章、句子、词语、歇后语等,在班级分享中,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第二个环节“色彩梳理会”: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之前教材中学过的表示颜色的词句,如《秋天的雨》《火烧云》中表示颜色的词,以此归类整理出描写颜色可以用上什么样的词语和句子,如,写黄色可以用“土黄、鹅黄、金黄、黄得蓬勃”等。
第三个环节“色彩研讨会”:教师运用教材文本引导学生探究表示颜色的词语使用的准确性,如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中“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一句来探讨“五光十色”一词使用的准确性。
第四个环节“色彩创作会”:选择你喜欢的颜色,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创作属于你的“缤纷”诗句,如果觉得有困难可以再读一读诗歌《绿》和收集的关于颜色的诗歌。最后,将诗歌合编成班级“缤纷”诗集。
基于单元整体,打通各板块之间的联系;基于教材整体,打通不同年级课文之间的联系,以此来贯通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升。
(2)探究—梳理—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探讨文学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可以采用这样的思路。依旧以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为例。
学习活动一:“在船夫驾驶技术中品情趣:船夫是怎样驾驶小艇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一边默读一边圈画描写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的关键词句。”
教学中,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先用“操纵自如”这个词概括地写出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接着分两种路况具体写船夫的操纵自如。本段的学习以“读”字当头,在读中积累深化。在感受完第一种路况中船夫的操纵自如后,引导学生用朗读的方式表现第二种路况船夫的操纵自如,读出“平稳地穿过”“速度非常快”“急转弯”等画面。接着,由内容的理解过渡到体会文字的表达,通过去掉关联词语的比较阅读和感受正面、侧面描写,体会作家马克·吐温使用语言文字时的“操纵自如”。
学习活动二:“思维整理:梳理、总结马克·吐温的写法。”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第4自然段是围绕“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个中心句来写的。先用“操纵自如”这个词概括地介绍船夫的驾驶技术;接着,从正面将船夫的操纵自如写得层次分明,“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最后一句通过描写游客的感觉,从侧面衬托出船夫的操纵自如。船夫给小艇这张风景名片注入了灵动的生命力,给水城威尼斯增添了动感之美。
学习活动三:“读写迁移,小试牛刀。”教师让学生读后迁移运用:课文从小艇写到船夫,将静态美与动态美相融合,充满情趣。生活中像这样有情趣、有情义的画面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从老师提供的两个情境“放学后的校园”“群鸟飞过湖面”中,选择一个来写,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情境来写。
放学后的校园:整个校园空荡下来,夕阳的余晖穿过云层,透过玻璃,懒洋洋地趴在教室里。远处偶尔飘来同学们的几句笑语和汽车开过的“呼呼”声,接着又回归了寂静。以前热闹非凡的操场也没了响声,只有风在轻轻地吟唱,树叶在一旁“沙沙”作响,仿佛在与同学们告别。
群鸟飞过湖面:湖面水平如镜,连芦苇的倒影也没有丝毫的颤动。忽然,一群鸟儿低飞着掠过湖面,脚尖调皮地触一下水面,漾起层层涟漪,一会儿工夫,水面又恢复了平静,似乎一只鸟儿都没来过,不曾留下一丝痕迹。
2.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1)以情境活动为切入点。
“语言实践型课堂”需要创设的学习情境应当与学习任务、语言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如三年级下册的《古诗三首》,其中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是“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三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以《惠崇春江晚景》为例,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惠崇和尚的这一幅《春江晚景》图已经失传,没有办法再看到真迹,苏轼的这首题画诗却广为传诵。通过这首诗,相信每位同学心中都会有一幅属于自己的春江晚景图。你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头脑里想象出的画面吗?同桌相互说一说,听一听对方脑海里的春江晚景图,哪里最吸引你。相互提提建议,看怎么说才更加吸引人。”苏轼用诗歌的方式“传承”着这幅名画,学生也用自己美妙的语言传递着美好,在同桌之间互说、互评、互改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将课堂上老师梳理的景物,通过想象画面的方式口头描绘了出来。
(2)以联结统整为立足点。
在“语言实践型课堂”中,“梳理与探究”要立足单元整体,着眼于教材文本的关键局部,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勾连与整合。在梳理与探究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关照语文要素,打通单元主题、课后习题、习作、语文园地等板块之间的联结。例如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教学,课后小练笔“第2自然段写出了荷花不同的样子,仿照着写一种你喜欢的植物”。教学中,第2自然段显然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梳理与探究中积累第2自然段中描写植物样子的优美词句,如“挨挨挤挤”“碧绿”“冒”“有的……有的……有的……”等,作为本课语言实践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结构,同时可以链接习作“我的植物朋友”,在介绍植物朋友时,就要写清楚植物朋友的样子,本课教学无形中也为习作教学降低了难度。同时还可以勾连本单元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中的“读一读,照样子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教学,探究写动物与植物外形的异同之处,梳理出共性的写作经验。
(3)以当堂实操为生长点。
减负增效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过去的课堂上,我们过多地传授语文知识,把学生的语言实践放在课下任由学生“野蛮”生长。“语言实践型课堂”倡导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进行语用实践。通过当堂实践,学生将课堂上梳理与探究到的语言知识、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积累的语言经验通过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的形式加以应用,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体会到学习内容的实用价值,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自己的个体语言经验拥有看得见的生长。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吴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