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解与阐述

2024-06-29 14:58:42李重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新基础教育教书融通

摘   要:基于“生命·实践”教育学的独特视角,“新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具有独特的底层逻辑与实践逻辑。从育人的原点出发,基于精细的学情分析,深入挖掘文本独特的“育人价值点”,将“育人价值点”转化为教学目标;从纵横交织的整体思路出发,以学生个体的语言经验为起点,以学科实践为主线,以落实“育人价值点”为导向,巧妙设计互动生成的教学过程。依据“育人价值点”,注重评价激励,精心设计教学评价,既注重教学评一致,又注重开放和弹性,追求实现从“教书”到“育人”的有机融通。

关键词:“新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书”“育人”融通

从1994年开始,“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已持续30年,取得了丰硕果实。在“新基础教育”进入到第10年(2004年)时,正式创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我从2018年9月加入“新基础教育”团队,参与小学语文课堂实验研究工作,这是我专业发展的新起点与新挑战。五年多来,在恩师李政涛先生的教导下,我对“新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的独特内涵及重要价值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基于“生命·实践”教育学的独特视角,“新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具有独特的底层逻辑与实践逻辑,而且具有独具魅力的价值理念与显著的实践效果。下面侧重从教

学设计的层面,具体阐述我的学习心得,求教方家。

一、基本理念与总体要求

1.基本理念

从育人的原点出发,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坚守学生立场,注重深入挖掘小学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追求实现从“教书”到“育人”的有机融通。“‘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教学设计,始终将‘育人置于教学思维的基点,开发教材内含的育人资源,运用复杂思维对要素间(教学)关系,进行长程、整体、转化、生成式策划。”[1]这从根本上改变了重选文、轻育人的陋习,坚持从学生个体的语言经验出发,转化各类语文学习资源,追求语文教学的生命感、成长感、突破感,注重培育学生的生命自觉,充分体现“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教育本质。

可见,基于“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自觉超越“唯学科”本位的陈旧观念与听说读写“点状化”的机械训练,注重与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有机融通,将立德树人化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2.总体要求

从总体的设计思维来看,“新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注重克服“点状化”“割裂式”“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克服以语文知识点、技能训练点为本的机械训练模式;注重体现关联思维、双向转化思维、整体融通思维和综合融通思维,自觉将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生活阅历有机融通,“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2];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作者编者的相互对话、彼此交流、齐生共长,从而形成语文学习的共生体。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我一直梦想的课,不只教师是一个发光体,而是人人都是发光体,每个学生都是发光体,这才是教学。”[3]“拨亮一盏灯,就能照得通屋明”,理想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照亮的课堂。“新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同样追求这种理想课堂的育人效应,还特别注重追求“实”“长”“清”“细”“深”“融”的理想课堂。[4]

在设计过程中,“新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要求如下:

(1)深研课标,读透教材。

自觉遵循2022年版课标的要求,通过初读、研读、教学解读三进阶,既要求读透教材,又要结合学情分析,深入挖掘文本独特的育人价值。

(2)深挖潜能,读懂学生。

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对照语文教材的内容结构,分析学生已经知道什么、学会什么,还存在哪些疑难点、困难点,进而把握学生发展的潜在状态和进阶成长的可能空间,确定教学提升点。

(3)长程设计,预设目标。

基于学生的发展潜能与可能空间,“新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注重长程设计学段的总体目标、学期的阶段目标、单元的整体目标、课时的具体目标,自觉将课时目标有机融入到语文教学的目标结构序列之中,既体现“大概念”“大单元”的设计理念,又凸显“新基础教育”注重长程育人、整体融通的学派特色。

(4)既要聚焦语文要素,又要追求“五育”融通。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设计,毫无疑问需要聚焦语文要素,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实现语文能力的进阶、突破,又要特别注重学生生命的“身心灵”整合,通过课堂教学实现“五育”融通,促进学生生命的整体全面发展与差异发展的辩证统一。“新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始终追求“教书”与“育人”的有机融通,相互促进。

(5)既注重教学评一致,又注重开放和弹性。

从总体而言,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设计,以落实“育人价值点”为导向,既注重体现教学评的整体一致,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又注重开放性和弹性设计,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新基础教育”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设计,自觉规避单方面强调“学习”或“学生”的流行病,坚持“教”与“学”的融通、教师与学生的统一。

从具体过程来说,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设计,特别注重扭转“垂直型”的过程模型,建构“扁平式”的交互反馈、互动生成的过程结构,充分激发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力,实现“教”与“学”的融通与转化,注重在学科实践中解放学生、成就学生,落实育人价值。

二、深入挖掘育人价值,科学设置教学目标

“育人价值”是叶澜先生于2002年首次提出的原创性概念、标志性概念。“新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就是育人价值。“新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首先重视的是基于学情分析,深入挖掘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从而确定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与方向。在目标与方向意义上,“新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也注重自觉遵循2022年版课标的新要求,融入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

1.深入挖掘育人价值,需要“深”入教材

深入研究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这是做好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前提与基础。“新基础教育”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特别注重通过初读、研读、教学解读三进阶的方式,结合学情的“类结构”,深入挖掘语文教材最独特、最重要的“育人价值点”,并将“育人价值点”有机转化为教学目标设计。这个设计环节至关重要,往往决定着“新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成败。结合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育人价值点”不仅要追求高阶思维等核心素养的元素,自觉提高教学目标设计的段位、高度,还要尽可能体现“五育融合”的视角,自觉提高教学目标设计的厚度、宽度。

2.深入挖掘育人价值,需要“深”入学生

“新基础教育”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设计,既要体现学生真实的成长需求,又要尽可能挖掘学生的潜能,拓展学生发展的可能空间。这里的学生是“具体个体”,“新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需要将“主动性”“潜在性”“差异性”聚集于“具体个体”,从学生的前在状态分析、潜在状态分析、学生差异分析入手,转化为学习需求分析。[5]

“新基础教育”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设计,既要把握学生语文学习的疑难点、困惑处,又要探测学生发展的可能空间,还要善于把握学情的“类结构”,尽可能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等核心素养目标。

此外,学情诊断的分析过程还需要遵循课时、单元、学期、学段的时间序列,采用双向关联的动态思维,深入分析、灵活调整学情“类结构”与语文教材内容结构的动态耦合关系,从而确定具有挑战性的“育人价值点”及相应的目标系列。

3.深入挖掘育人价值,需要“深”入过程

“新基础教育”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设计,既注重科学的预设,又注重动态的生成,从而实现从潜在的育人价值转化为显性的育人价值,从碎片化的育人价值转化为关联化、网络化的育人价值,从认知维度的育人价值转化为生命体验的育人价值。[6]为此,“新基础教育”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设计,突出通过语文知识“类结构”、方法“类结构”来进一步凸显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点”。

4.深入挖掘育人价值,需要“深”入技术工具

“新基础教育”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设计,自觉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特征要求,注重从技术工具的视角来深入挖掘育人价值。比如,通过多模态的音视频技术、移动网络媒介技术、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与书本纸媒的有机关联,可以超越印刷媒介时代的局限,将数字素养、信息素养有机融入语文教学目标,提升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点”,彰显语文教学的时代特色。

三、突出学科实践,巧妙设计教学过程

“新基础教育”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设计,注重以学生个体的语言经验为起点,以落实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点”为目标点,以不断推进语文学科实践为教学主线,在语文实践过程中锤炼、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力,同时有机渗透丰富的育人价值,增强文化自信,最终实现从“教书”到“育人”的有机融通。

与此同时,“新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注重纵横交织的整体性过程设计,纵向注重按时间序列将课时、单元、学期、学段的“育人价值点”有机融通,“点线面”立体建构;横向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相互勾连,教师、学生、编者、作者的相互对话,以及特定语文教学内容的彼此延展。通过纵横交织的整体性过程设计,追求实现整体育人的综合效应,实现“五育融合”育人。

1.注重“长程两段”式的教学过程设计

“新基础教育”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注重“长程两段”式的过程设计。“将每一结构单元的课时分为‘教学结构和‘运用结构两大阶段。”[7]“教学结构”主要是引导学生体验、建构、形成自己的语文方法知识“类结构”;“运用结构”主要是组织学生运用所掌握的语文方法知识“类结构”,一般包括基础性运用、拓展式运用和创造性运用。[8]通过“长程两段”式的过程设计,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由篇达类”,领悟“类文章”的理解与表达方法,从而实现教、学、用的有机融通。

2.注重“教”与“学”有机融通的教学环节设计

“新基础教育”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既不提“以教为中心”,也不提“以学为中心”,而是注重激发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能动作用,注重“教”与“学”的双向转化,体现教学相长的实践智慧。

就一个课时的教学环节设计而言,一般包括开放式导入、核心过程推进、拓展延伸、小结反思等环节。

(1)开放式导入:一般注重联系学生生活、校园活动、社会背景,巧妙创设语文情境任务或情境问题或游戏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问题,或承担情境任务,或参与游戏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强烈动机。

(2)核心过程推进: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一般属于“教结构”“用结构”、“教方法”“用方法”的推进过程。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来看,有的课时可以侧重在“教学结构”,有的课时可以侧重在“运用结构”。

常见的设计方法是在这个环节把语文学习的“大问题”“大任务”放下去,给予充分的学习时间,组织展示与评价,引导学生将语文方法的“类结构”理解与语文思维的主动建构同步推进,协同发展,引导学生从方法性知识的“类结构”理解,走向“用结构”“用方法”,通过情境应用,交互反馈,基本上要落实核心的课时目标。

当然,这个过程既是落实预设的过程,也是促进生成的过程,教师的过程设计要为促进生成预留好时间与空间。为此,过程设计方案要有利于教学重心下移,有利于教学过程开放,有助于教师通过现场资源的捕捉、回收及利用,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学生成。

(3)拓展延伸:根据“教学结构”“运用结构”的教学情况,做拓展延伸,注重迁移应用,如创设新的情境,做变式练习或拓展练习,起到巩固、拓展、提升的作用。

(4)总结与反思。结课前,“新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引导学生来做总结与反思,既可以通过总结与反思,促进所学方法性知识“类结构”的理解内化,又可以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做经常性反思,学会反思方法,养成反思习惯,成为反思性的学习者。

3.注重小组合作互助的学习活动设计

为有效推进核心过程,促进教学过程开放,“新基础教育”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设计注重创设小组合作互助的语文学习活动,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学习预留时间、空间,通过同桌互助、小组合作,从而把教学重心下移。小组合作互助的学习过程往往也是“教结构”“用结构”、“教方法”“用方法”的推进过程,也是承载、落实语文教学“育人价值点”的学科实践过程。

总之,“新基础教育”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设计,注重充分激发学生活力,在学科实践中体现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遵循“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底层逻辑与实践逻辑,将“教”的逻辑有机嵌入“学”的逻辑,通过“教”与“学”的有机融通落实育人价值目标。通过教学过程的有效推进,引导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主动学,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

四、注重评价激励,精心设计教学评价

如前文所述,“新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既注重教学评一致,又注重开放和弹性,注重灵活把握“闭环”与“开环”的辩证统一。

1.注重教学评总体一致的设计

“新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基于学生需求分析,提炼出“育人价值点”,相应地需要将“育人价值点”转化为具体的学习评价指标,从而形成作为预设目标的“育人价值点”与效果评估的评价指标之间的呼应、对照关系。这有利于在总体上评估、把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也有利于在教学过程环节对总体的评价目标做具体分解,从而边教边评,扎实推进学科实践。

当然,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案需要为学生的差异发展预留开放与弹性空间,避免“单一化”“同质化”“标准化”,从而导致语文教学过程走向僵化,丧失活力。

2.注重语文学习的过程性评价设计

教育教学的奥秘全在过程,学生个体语言经验的发生、重组、成长全都依赖于育人过程,因此,“新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尤其重视过程性的评价设计。这里的过程性评价设计,既可以是总体评价目标的分解,也可以对接核心过程推进的“教结构”“用结构”、“教方法”“用方法”等内容,还可以关联小组合作互助的学习活动,从而把过程性评价设计真正嵌入到“教”和“学”的过程之中。

通过过程性的评价设计,将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估、预设,与课堂的实施与生成、总结与反思前后贯通,边教边评、扎实推进,从而动态把握教学效果。具体如:

(1)课前,需要结合特定的语文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前在状态、潜在状态分析及学生差异进行诊断与评估。

(2)课中,需要动态评估学生语文学习的预设与生成,教师尤其需要留心对学生的语文表现做出现场诊断并及时指导,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中的过程性评估与反馈。

(3)结课前,需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小组或组际的课堂学习情况做反思与评估。

3.注重多主体、多样化的评价设计

“新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价设计,不仅注重师生互评,而且注重把评价权利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同桌互评、小组互评、组际互评及自我评价,通过评价权利的下放,努力把课堂向学生开放,把教学重心有序下移,还注重引导教师开展多样化的评价设计,如对学生朗读的现场诊断性评价,对组际阅读表演或活动竞赛的参照性评价,借助评价图表、工具的框架性评价等。通过多主体的评价参与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设计,推进“教”与“学”的有机融通,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综合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2][5]张向众,叶澜.“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175,180,181-182.

[3]于漪.于漪全集.10,教师成长(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3:633.

[4]李政涛.活在课堂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3-17.

[6]李重. 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深入挖掘与融通转化[J].课程·教材·教法,2019(10):100.

[7]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56.

[8]卜玉华.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研究[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209.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新基础教育教书融通
我的教书生涯
“走”着教书,点亮孩子的心灵
学生天地(2020年26期)2020-06-01 02:17:28
在山里教书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2:58
“新基础教育”影响下的小学美术教学实践探究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艺品(2017年4期)2017-11-06 03:48:52
从传统教育到“新基础教育”
东方教育(2017年13期)2017-09-09 22:40:52
关于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
新课程研究(2016年2期)2016-12-01 05:52:28
秀才教书
融通生物借直销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