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与修复策略研究

2024-06-28 22:59贾敏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3期
关键词:修复保护策略

收稿日期:2023-10-10

作者简介:贾敏(1981—),女,陕西宝鸡人,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天然林保护与修复。

摘 要:天然林资源作为宝贵的生态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天然林资源面临着过度开发和破坏等问题,导致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加剧等问题,因此,对天然林资源的保护与修复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从我国天然林资源的保护与修复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为天然林资源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

关键词:天然林资源;保护;修复;策略

中图分类号:S718.55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3–0-03

天然林资源是不可或缺的生态资源,然而,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和破坏,我国天然林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和修复天然林资源,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天然林资源的保护与修复仍面临诸多挑战。对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与修复工作进行全面梳理,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

1 天然林资源保护策略

1.1 设立自然保护区

设立自然保护区是对天然林资源实施保护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持其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一,相关部门应当明确自然保护区的范围、边界,并依据生态系统的类型、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因素等进行功能区划定,确定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确保各功能区能够满足保护需求,同时兼顾周边区域的生产生活需求。

第二,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自然保护区的地位、目的和功能,规定保护区内的保护措施、管理要求和法律责任,加强保护区内外的生态保护法规建设,确保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安全和资源可持续利用[1]。

第三,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科研监测体系,对保护区内的动植物资源、水文、土壤、气候等进行长期监测,收集生态变化数据,为保护区的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鼓励保护区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合作,开展森林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区管理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第四,对保护区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限制或禁止人类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的干扰和破坏。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外来物种入侵防范等方面的工作,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禁止非法猎捕、采伐和交易,维护生态平衡,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潜力,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提高保护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五,通过生态旅游,为周边社区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利用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优势,开展环境教育和科普活动,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2]。

1.2 社区参与和地方管理

第一,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等形式,向社区居民宣传天然林资源的价值和重要性,普及相关的环保知识,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与参与保护的自觉性。为了减轻社区居民对森林资源的依赖,降低保护压力,可以引导居民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手工艺品制作等绿色产业,提高社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同时减少对森林资源的消耗。

第二,鼓励社区居民参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如协助进行森林资源监测、巡护、防火等工作,使其成为保护队伍中的一员,增强保护成效。同时,改善社区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通过修建道路、供水、供电等设施,提高居民对保护工作的满意度和支持度。

第三,建立社区共管委员会,让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决策过程,共享保护成果。这种共管机制不仅可以加强保护区与社区的联系,提高保护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可挖掘社区地方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如特色农产品、民族手工艺品等,提高社区经济实力,减轻对森林资源的依赖。

第四,改善社区教育条件,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为社区发展奠定人才基础。通过提高教育水平,也可以增强居民对环境保护的重视[3]。

1.3 森林监测和预警系统

森林监测和预警系统是一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森林资源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和评估的系统,旨在及时发现森林火灾、病虫害、非法砍伐等破坏活动,为森林资源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第一,相关部门应当在保护区和重点林区设置监测站点,安装视频监控、红外探测、声音监测等设备,对森林资源进行实时监测。监测站点应选择关键区域,如森林入口、野生动物栖息地、水源地等,确保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第二,可以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分析和航空监测,获得大范围、高时效的森林资源信息,监测森林覆盖度、树种类型、林地变化等信息,及时发现森林破坏现象和生态系统的变化。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自动分析。例如,利用机器学习方法识别森林火灾、病虫害、非法砍伐等现象。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高监测效率,减轻人工分析的工作量。

第三,将监测数据与预警模型相结合,对森林火险、病虫害、非法砍伐等进行实时预警。当监测数据超过预设阈值时,系统自动发出警报,提醒管理部门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同时,将森林监测和预警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相结合,实现数据的集成与共享,通过多源数据的整合,管理者可以全面掌握森林资源状况,为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保证森林监测和预警系统与外界的通信畅通,及时发现并传递预警信息,在偏远地区建设通信基站,提高监测设备与指挥中心的联络效果,确保预警信息能够迅速传递到相关负责人。同时,加强森林监测和预警系统相关人才的培养,包括技术研发、数据分析、设备操作等,提高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应变能力,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并发挥最大作用。此外,要定期评估森林监测和预警系统的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整改,并随着科技发展升级系统设备和算法,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预警的时效性。

1.4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驱动力,可以为保护工作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和技术支持。

第一,遥感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森林监测的广度和时效性,实现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覆盖度分析、森林火险评估等功能。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方法,研发能够自动识别森林火灾、病虫害、非法砍伐等现象的算法。

第二,材料科学和化学技术的创新。工作人员应研发具有类似木材特性的环保材料,如木材替代品、环保板材等,从而减少森林资源的消耗,减轻天然林资源的压力。同时,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研发智能病虫害监测和预警系统,通过实时监测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实现精准施药和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4]。

第三,研发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等技术,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通过物种选育、遗传改良等方法,培育优质、抗病、抗逆的森林树种,为森林恢复和重建提供优良种质资源。同时,积极研发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替代传统化石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通过绿色能源的使用,减轻对森林资源的压力,促进森林生态的健康发展。

第四,研究森林碳汇测量、碳信用开发和交易等技术,推动森林碳汇市场的发展,通过碳汇交易,提高森林生态服务的经济价值,为天然林资源保护提供资金支持。通过研发新型防火材料、阻燃剂、防火屏障等技术,可提高森林火灾的预防效果。同时,利用远程视频监控、红外探测等技术,实现森林火险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2 天然林资源修复策略

2.1 植被恢复

植被恢复是天然林资源修复的关键环节,通过采取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可以促进植被恢复,提高森林覆盖率。

第一,人工造林。人工造林是指通过人工种植树木,促进森林植被恢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种,以确保造林的成功率,同时要合理配置林木的密度和结构,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二,飞播造林。飞播造林是指通过飞机或直升机播撒树种,促进植被恢复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大面积、交通不便地区的造林工作。飞播造林要选择适宜播种的树种,如松树、杨树等,同时要控制播种量、时间和方法,以提高发芽率和造林成功率。

第三,封山育林。封山育林主要是通过封闭山场、禁止砍伐、放牧等措施,促进自然植被恢复,这种方法适用于生态脆弱地区、自然保护区等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封山育林可以保护现有的植被,促进自然演替,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

第四,加强森林资源保护,防止乱砍滥伐和盗猎。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森林资源监测和管理,打击非法砍伐、滥伐、盗猎等行为,同时,要加强对森林火源的管理,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5]。

2.2 土壤恢复

通过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防治水土流失等措施,可以提高土壤质量和肥力。

第一,改良土壤。改良土壤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降低土壤污染,使土壤更加适宜植物生长,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添加微生物菌剂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第二,增施有机肥。有机质是土壤中最活跃的部分,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合理耕作、轮作、间作等农业措施,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

第三,防治水土流失。防治水土流失是促进土壤恢复的重要措施,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地退化,进而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工程措施(如水土保持林、淤地坝、梯田等)、生物措施(如植被恢复、坡面绿化等)和农业措施(如坡耕地改梯田、种植绿肥等),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

第四,加强对土壤污染的防治。土壤污染会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影响森林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排放的管理,防止污水污染土壤,对于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要及时采取隔离、清理等措施,防止污染扩大[6]。

2.3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天然林资源修复的重要环节,通过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可以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动植物和典型生态系统。

第一,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相关部门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禁止滥捕、滥猎、滥采野生动植物,打击非法贸易,对珍稀和濒危野生动植物,要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如设立保护区、实施迁地保护等。同时,要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保护,保护其生存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第二,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采取生态恢复措施,如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湿地恢复等来提高生态系统的质量,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同时,要保护和恢复生态廊道,保证野生动植物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7]。

第三,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自然保护区是指保护典型的生态系统、珍稀动植物栖息地、重要水源涵养地等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区域,工作人员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动植物和典型生态系统,保持生态平衡。

第四,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外来入侵物种会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威胁本土物种的生存。工作人员要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监测和预警,采取生物、物理、化学等手段,防止外来入侵物种的扩散和

蔓延。

2.4 森林水文恢复

第一,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通过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功能,可以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水源的涵养、净化能力。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恢复植被、改良土壤、加强森林管理等措施,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对降水的截留、渗透和蒸发,从而增加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

第二,森林可以通过植物根系的吸收、土壤的过滤和微生物的分解等,净化地表水和地下水。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森林植被的保护,禁止乱砍滥伐和森林火灾,防止水土流失,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水质净化功能。

第三,森林抚育是指通过疏伐、补植、施肥、除草等措施,改善森林结构和功能,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森林抚育可以促进森林植被的生长,增强其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能力。相关部门要采用低影响开发模式,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水文生态系统的稳定[8]。

3 结束语

天然林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天然林资源的保护、修复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保护和修复天然林资源,相关部门需要创新保护机制、加强科技支撑,通过不断努力,促进我国天然林资源的保护、修复。

参考文献

[1] 丁国栋,雍明波,周志荣.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J].农村科学实验,2023(4):25-27.

[2] 黄彪.试论加强森林培育与森林资源保护的策略[J].农村百事通,2022(2):82-84.

[3] 余海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J].农村科学实验,2022(21):72-74.

[4] 肖丽君,杨明玲.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探讨[J].南方农业,2020,14(18):101-102.

[5] 张芳.林业高质量发展阶段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的法律问题研究[J].法制博览,2023(18):166-168.

[6] 任博文,谢毓芬,郭晖,等.秦岭林区森林资源保护作用和可持续经营利用[J].科技资讯,2022,20(23):78-81.

[7] 黄智君.森林资源保护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及障碍因子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22(3):122-128.

[8] 张暄宜,王曦巍,曾金灿,等.基于碳汇评估的东莞市森林资源保护措施研究[J].农村科学实验,2023(22):120-122.

猜你喜欢
修复保护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现代道桥工程出现混凝土裂缝的原因探析及修复对策分析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自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
浅谈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及快速修复技术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