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园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2024-06-28 21:01朱建鹏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3期
关键词:生态系统生态园林城市化

收稿日期:2023-12-10

作者简介:朱建鹏(1988—),男,甘肃静宁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绿化工作。

摘 要:探讨了城市生态园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关系,分析了在城市化进程中维持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挑战及解决策略。强调了生态园林在增强物种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服务、构建生态连通性方面的作用,同时指出了原有物种消失、生态退化和公众意识不足等主要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提出了包括合理的生态规划设计、创建野生动物栖息地、加强环境教育和提供政策法规支持等策略。

关键词:生态园林;生活多样性;城市化;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3–0-03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生态园林的构建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随着城市扩张和人类活动的增加,生态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不仅影响到生物多样性,还对人类福祉构成了间接威胁。探究城市生态园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不仅是生态学和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要议题,也是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关键步骤。

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是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导致了自然栖息地的破碎化,从而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不利影响。在该背景下,生态园林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空间,也为城市中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促进了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与增长。

通过生态园林的规划与设计,城市可以模拟、恢复甚至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从而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环境中维持生物多样性,不仅能够增强城市的生态韧性,对抗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还能提供必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1 城市生态园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

1.1 生态园林中物种多样性的促进

生态园林通过提供多种栖息地类型,为城市中的生物种群创造了生存与繁衍的空间。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自然栖息地的丧失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生态园林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多种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活环境,包括水体生态系统、草地、林地等多样化的生境类型。湿地园林不仅提供了水禽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栖息地,还为城市带来了生物净化水体的功能。通过种植本土植物和营造多层次的植被结构,园林可以支持更多的昆虫、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的生存。

此外,城市生态网络中绿色走廊的设计,对于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这些绿色通道不仅连接了城市中分散的绿地,还促进了野生动植物种群之间的基因流动和物种迁移。生态走廊可以连接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城郊的自然区域,减少城市开发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干扰。这种生态连通性的提升,不仅有助于维护现有物种的种群大小,还有助于引入新的物种,增加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2 生态园林设计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生态园林设计通过恢复和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有效地增强了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这些服务涵盖空气净化、水源保护、碳汇功能、温度调节以及休闲娱乐等。通过合理配置植被,生态园林可以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降低噪声污染,并提供自然美景和休闲空间。

此外,生态园林设计在缓解城市生态风险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城市化进程中地表硬化、水体污染和生物栖息地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增加了城市面临的生态风险。生态园林通过使用透水铺装、雨水花园和绿色屋顶等技术,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增加雨水的地下渗透,从而减少洪水风险。

1.3 城市生态园林与生物栖息地的连通性

生态网络的构建是实现生物栖息地连通性的关键。城市生态园林通过形成绿色走廊、绿色空间网络等结构,为城市中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迁移、扩散和交流的通道。这些绿色走廊连接了城市中不同的生态园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甚至延伸至城市周边的乡村和自然区域。例如,城市中的河流绿带和线性公园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空间,同时也为鸟类、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等提供了连续的栖息地。这样的生态网络设计有助于降低城市化带来的生态破碎化影响,保护和恢复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生物种群动态的维持也是生态园林与生物栖息地连通性的重要方面。通过生态连通性的提高,生物种群可以在城市生态园林之间进行有效的迁移和扩散。这对于维护遗传多样性、增强种群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至关重要。生物种群的迁移不仅有助于降低局部灭绝的风险,还能促进物种间的基因交流,从而增强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连通的生态园林为城市中的野生动物提供了更广泛的食物来源和更安全的繁殖地,有助于提高种群的存活率和繁殖的成功率。

2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意义与必要性

2.1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要求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成了缓解城市环境压力、提升城市生活质量的必要举措。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核心要求是创造既符合生态原则又满足人类居住需求的环境。这不仅包括提供充足的绿色空间和生物栖息地,还涉及生态系统服务的有效提供和维护。

生态园林的设计和管理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尊重本地生态特点和物种多样性。在园林建设中应优先选择本土植物,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也要考虑到城市居民对休闲和美学的需求。同时,生态园林的规划应整合城市规划,形成生态网络和绿色基础设施,以促进城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这种全面、综合的方法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确保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2.2 城市生态化发展的要求

城市生态化发展是应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这一要求强调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整合生态原则,以提升城市的生态质量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城市生态化发展应重视自然元素和生态系统服务在城市环境中的作用,努力实现城市空间的绿色化、多样化和生态友好性。

城市生态化发展要求加强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这不仅包括传统的公园和花园,还包括城市森林、湿地、绿色屋顶和墙体等多种形式的绿色空间。这些绿色空间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的气候条件,提供生物多样性栖息地,增强城市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城市生态化发展还要求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采取措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特别是在城市边缘和敏感区域。通过建立生态保护区、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和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

2.3 生态园林的发展趋势

随着环境意识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增加,生态园林的发展正朝着更加综合、多功能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一趋势反映了对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视,以及对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关切。

生态园林正在从传统的审美导向转向生态与审美兼顾的设计理念。这在设计中更多考虑本地生态条件和生物多样性的需求,如使用本土植物、创建多样化的生态栖息地、构建适合野生动植物生存的环境等。此外,生态园林的设计越来越注重可持续性,常常使用低维护和耐旱植物、雨水管理系统以及再生材料,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

3 城市生态园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挑战

3.1 原有物种消失与灭绝

城市扩张和发展导致的生态栖息地破碎化是导致原有物种消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原本连续的自然栖息地被道路、建筑物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所切割,形成了孤立的绿地片段。这种破碎化导致了生态系统功能的减弱,限制了物种间的迁移和基因交流,从而增加了物种灭绝的风险。特别是对于那些对栖息地要求较高的物种,破碎化带来的栖息地丧失则尤其致命。

城市环境本身的压力也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城市环境中的污染、噪声、光污染和热岛效应等都对野生动植物的生存构成了挑战。空气和水体污染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也对动物的健康和繁殖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城市中的人为干扰如过度娱乐活动和宠物捕食也对野生动植物产生压力。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城市生态系统中原有物种的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3.2 自然生态的不断退化

随着城市扩展,天然湿地、森林等重要的生态系统被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所替代,导致了生态系统服务如空气和水质净化、碳储存、土壤侵蚀控制等功能的显著下降。城市地表的大面积硬化减少了雨水的渗透,增加了城市洪水的风险。自然植被的减少导致城市温度升高,形成热岛效应,进一步加剧了城市气候变化的问题。这些生态系统服务的减弱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生态平衡,也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环境的特殊条件以及人为干扰都会改变原有的生物群落结构。这种改变往往表现为专性物种数量的减少和耐受性强的普遍物种数量的增加。对特定生态条件有严格要求的植物和动物在城市环境中难以生存,而适应能力强、对环境变化不敏感的物种则可能成为主导。这种群落结构的改变不仅降低了生物多样性,也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3.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公众意识仍需提升

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社会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它对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了解。这种认知缺失限制了公众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基于此,对于如何通过个人行动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物多样性,公众往往也缺乏清晰的指导和动力。

有效的环境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还能促进更广泛的社会参与。教育和宣传活动如学校课程、公共讲座、媒体报道和社区活动,都是提高公众意识的有效途径。鼓励公众参与到城市绿化、社区园艺和野生动物保护等实际活动中,不仅能增加公众对生态系统的直接了解,还能增强他们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4 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的构建策略

4.1 开展合理的生态规划设计

构建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其核心在于开展合理的生态规划设计。这种规划设计通过综合的方法和多学科的整合,能够确保城市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平衡。

生态系统服务的整合涉及识别和评估城市区域内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如空气和水质净化、洪水调节、碳储存和休闲娱乐等,并将这些服务纳入城市规划和设计中。通过保护和恢复城市湿地,可以增强城市的洪水调节能力和水质净化功能;通过创建绿色屋顶和城市绿道,可以提升空气质量和城市居民的休闲体验。整合生态系统服务的规划设计不仅有助于维持和增强生物多样性,也能提升城市的生态韧性和居民福祉。

生态网络的构建可以通过连接城市中的绿地、水体和其他自然区域,从而形成一个连续的生态系统,包括建立绿色走廊、生态桥梁和其他生态连通性结构,以促进野生动植物的迁移和扩散。城市绿色走廊可以连接分散的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动物提供安全的迁移通道,减少生态栖息地破碎化的影响。通过生态网络的建立,城市中可以营造更多的生物多样性友好区域,从而促进生物种群的交流和基因流动。

4.2 创建野生动物栖息地

提升栖息地质量是创建有效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基础,包括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如森林、湿地和草地,以及优化城市绿地和公园的生态设计。提升栖息地质量的关键在于确保足够的食物来源、安全的繁殖地和适宜的避难所,以满足不同野生动物的生活需求。

增强城市生态空间的多样性也是创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重要方面。城市中的生态空间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公园和绿地,还应包括城市森林、绿色屋顶、社区花园和城市湿地等多种形式。这些多样化的生态空间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景观价值,还为不同种类的野生动物提供了多样化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增强城市的水循环和净化功能。

4.3 加强人文教育环境

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是实施有效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的基础。相关部门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如学校课程、公共讲座、媒体报道来提升公众的环境意识。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强调每个个体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角色和责任。学校可以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社区可以组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志愿活动,让居民直接参与到本地环境保护中。

促进全社会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参与同样重要。这意味着不仅要让公众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还要提供实际行动的途径和机会。政府和民间组织可以提供志愿者项目,鼓励公众参与到城市绿化、野生动物监测和环境清洁等活动中。此外,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建立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社区,使公众能够更容易地访问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信息,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4.4 提供政策与法规支持

制定具有前瞻性的环境政策是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的关键。政策的设计与制定应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政策的实施是多方面和系统化的,包括推广生态友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保护关键的自然栖息地、促进本土物种的保护和恢复、限制有害的环境干扰等。此外,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离不开长期的监测和评估机制,从而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并及时调整策略以应对新的环境挑战。

加强法律框架是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得以有效执行的必要条件。立法部门应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和物种,限制对环境的破坏性活动。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禁止特定的开发活动、限制有害化学物质的使用等措施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5 结束语

城市生态园林在维持和增强生物多样性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面对原有物种的消失与灭绝、自然生态的不断退化、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的不足等挑战,相关部门必须采取综合性策略,包括合理的生态规划设计、创建适宜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加强人文教育环境以及提供政策与法规支持,并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实践,使城市生态园林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条件,为城市带来更加健康、绿色和生态友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朱晋梅.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初探[J].农村科学实验, 2023(15):40-42.

[2] 郭雪艳,达良俊.生态安全背景下的城市生态建设再思考[J].风景园林,2022,29(1):49-52.

[3] 邢忠,蒋垚.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社区花园设计方法探析[J].园林,2022,39(11):43-50.

猜你喜欢
生态系统生态园林城市化
微探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
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探究
浅议生态园林和城市环境保护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医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幼儿情绪问题的形成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网络空间的生态化治理研究
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