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贺兰山岩画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创作年代跨度大等特征,是中国北方岩画的重要代表。自1969年发现以来,贺兰山东麓岩画材料大部分已公布,西麓岩画公开发表的材料相对较少。近些年不断有新的岩画点和岩画发现,陆续也有不少学者补充关于贺兰山西麓岩画的资料。本文以贺兰山东麓、西麓的岩画作为整体的梳理对象,综述贺兰山东西麓岩画的发现经过与研究概况,以期为贺兰山岩画的深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贺兰山;岩画;发现;研究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4-0098-06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4.031
一、前言
岩画是指古代人类描绘或刻制于洞窟石壁或露天岩石上的图像和符号,一般由古代先民采用石质、金属工具刻制或使用矿物颜料描绘而成。
贺兰山东麓、西麓诸山口及山前洪积扇、山地草原、沙漠丘陵地带分布大量的岩画。就目前情况而言,岩画调查的工程量是非常庞大的,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财力,使得岩画成果的公布要经得起长久的等待。半个世纪的调查与探索,贺兰山东麓岩画调查工作基本完成,大部分岩画已相继问世和公布,出版的书籍和图录等也不少,而西麓岩画公开发表的材料相对较少。而且,受行政区划和各项条件的限制,以往工作中较少将贺兰山东、西麓作为一个完整的岩画地域来做系统梳理。近几年陆续有学者在补充关于贺兰山西麓岩画的资料。随着新科学技术的发展,贺兰山岩画调查者近些年来在不断加强对以往岩画材料内容的确认与完善,并新增多处新的岩画点和岩画内容,这使得贺兰山东麓岩画的档案资料得以更新与补充,使我们以新的内容、视野和空间全面认识贺兰山地区岩画的分布特征成为可能。
二、贺兰山岩画的发现
据记载,最早记录有关贺兰山一带岩画的是北魏时期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 ①。其卷三“河水”载:“……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着,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
有学者认为,这里所说的“画石山”是在宁夏境内的贺兰山北端以及黄河之内蒙古渤海湾地区的贺兰山余脉地区,所谓“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着,类似图焉”应该是指贺兰山岩画。②
当然,也有部分学者借此句来说明是今内蒙古阴山西段岩画或贺兰山向北延伸连接的乌海桌子山岩画。虽无法确定具体位置,但可以明确的是,北魏以前这一带已有岩画分布。
1969年始,贺兰山岩画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随着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科学的调查与研究也由此拉开帷幕。它的发现与调查经过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发现起始阶段(1969—1979年)
1969年,贺兰山文教卫生科干部李祥石(现任北京民族大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国际岩画委员会委员)最早发现贺兰口岩画,由此开创贺兰山岩画调查与研究的滥觞。1979年秋,李祥石等人到贺兰口第二次考察岩画,并拍摄了部分岩画资料。
(二)大规模普查阶段(1983—1995年)
1983年4月,李祥石先生在张富贵同志的协助下开始整理贺兰口岩画,9月将贺兰口岩画调查报告寄往《文物》月刊编辑部,编号为83718号,这是宁夏第一篇贺兰山岩画调查报告。③9月中旬,兰州军区某部队战士在广武口砂石梁上发现了岩画,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对发现的岩画进行了复查,在周围又发现了一些新的岩画。同年,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科学考察团野生植物考察组在贺兰山东麓考察时,发现贺兰口沟壁两侧岩石上凿刻的众多似人面和动物的图案,随即告知了文物部门。于是在12月的时候,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对此地岩画进行了考察,其后又多次进行拍照、拓描等工作。
1984年,宁夏文物普查全面展开,各市、县组成了文物普查队,发现北至石嘴山市、南到中宁县等地多处岩画点,岩画600余组。此次普查还特别重新调查了贺兰口岩画点。④1985年,国际岩画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陈兆复先生到贺兰口进行了实地考察。
1987年—1991年,宁夏文管会及文物考古所各自组成贺兰山岩画考察小组,从北南向调查范围涉及宁夏境内的21处岩画点,对每一个岩画点进行大规模的普查和系统的编号、记录、绘制、拍照、拓制、临摹、文字登记工作,先后拍摄2000余组黑白照片、1000多组彩色照片,并拓制了数百组拓片,大致对岩画的分布范围、保存现状、刻画内容及凿刻技法等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
1990年10月至1995年9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盖山林、盖志浩同阿拉善盟文物站李国庆、孙建军先后两次对贺兰山西麓岩画进行考察,在大井山、松鸡沟、鹰爪沟以及哈沙图的楚鲁温格茨、查干撒拉等地发现岩画。⑤
1995年4月19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管会在贺兰山北段的白芨沟首次发现了彩绘赭色岩画。5—7月,石嘴山市文管所在附近又发现了赭色岩画。⑥
(三)岩画新发现阶段(2001年至今)
2001年冬,贺兰山岩画管理处对贺兰口重新进行踏查、摸排普查,共编号记录贺兰口岩画1957组,单体图案5088个,同时进行线绘和数据录入,完成了贺兰口地形测绘和岩画分布图的制作,对沟口外4公里左右范围内洪积扇上分布的1000多块岩石进行编号和定位记录,首次用卫星定位仪(GPS)记录了每块岩石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
2002年1月,在大水吉口发现的超大型圆穴,在一块1.8平方米的石面上刻有138个圆穴,不仅在中国罕见,在世界范围内也引起了轰动。同年8月,宁夏岩画研究中心和石嘴山市文物管理所合作,共同对石嘴山黑石峁、白芨沟岩画点进行了调查。
2004年8月,宁夏岩画研究中心全体工作人员、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龚田夫、张亚莎等人及石嘴山市文物管理所韩学斌副所长,一同对黑石峁岩画进行了田野调查。另外,宁夏岩画研究中心还同石嘴山市文物管理所合作,对大西峰沟、小西峰沟、归德沟、韭菜沟、大水沟、麦汝井、树林沟等多处岩画点进行了调查。
2005年11月,宁夏岩画研究中心对石嘴山大武口区的双疙瘩岩画(原偷牛沟岩画)进行了调查。⑦
2006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试点工作期间,阿拉善博物馆对阿拉善左旗境内文物开展普查工作,在贺兰山西侧台地的折腰山一带发现60余组岩画。⑧
2006—2007年,北方民族大学岩画研究中心调查了贺兰山东麓南部、中部和北部各岩画点,再一次详细对贺兰山东麓岩画进行调查、记录和研究。
2009年至5月、2010年5月,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组成普查小组先后两次对贺兰山东麓的大西峰沟、小西峰沟进行了岩画普查工作,其中大西峰沟普查岩画68组,小西峰沟普查岩画32组。
2011年11月,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组成普查小组对拜寺口紫疙瘩的8个岩画点进行了普查,共22组岩画。
2012年3月,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组成的普查小组决定对采用由北向南对贺兰山东麓各个山口逐一进行普查的方式,确认各个山谷的名称。从小西峰沟以南的白头沟岩画开始,相继普查插旗口、小插旗口、盘沟、新沟、北青石沟、小贺兰口及其至贺兰口之间的保护区北界之间。此次普查新增了5个岩画点,新发现百余组岩画⑨,收获显著。
2013年8月最初发现哈喇乌沟口岩画,2015年11月确定该处岩画点,2016年6月至8月阿拉善盟文物局组织专业人员对该处岩画点进行了开展全面的踏查、记录和保护工作,2017年3月至4月对该区域岩画进行拍摄、编号登记和标记,并建设巴彦浩特岩画遗址公园。
2013年12月,银川贺兰山管理处人员在拉网式普查工作中,在韭菜沟的一片据沟底50多米高山崖上发现一组大型“人体”岩画。据称是迄今为止贺兰山发现的最大人体岩画,高1.2米,宽1.05米,其下方还有几个动物和符号,其中有5只羊呈奔跑状。⑩
2014年6—9月及2015年7月,根据“宁夏境内岩画田野调查”保护项目第一、二阶段安排,宁夏岩画研究中心先后三次赴石嘴山市,对各岩画点及周边遗址进行调查、拍照、文字记录、拓片打制、GPS定位、三维激光扫描等工作,获得大量岩画资料。共计十几处,1000多组。期间还有世界岩画组织联合会主席罗伯特G·贝德纳里克、印度岩画协会会长库玛尔、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汤惠生与宁夏岩画研究中心的专业人员组成的考察队,来石嘴山进行实地考察和岩画研究,采集大量符合微腐蚀年代要求的数据和资料,为岩画的断代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6年11月2日至4日,在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分管领导张建国副主任的直接参与领导下,管理处文物保护研究人员组成贺兰山岩画普查工作小组,由南向北对贺兰山东麓三关口至青羊沟20余公里的深谷进行普查,新发现岩画2组。?
2018年8月,阿拉善盟文物局工作人员在调查贺兰山西麓沿线长城遗址期间发现并命名火烧圈岩画,共计30余组岩画。?
纵观上述历程,50年之间基本完成对贺兰山地区岩画的调查工作,绝大部分岩画相继问世,调查范围基本覆盖贺兰山山体两侧的各个沟口和山前地带。
三、贺兰山岩画的研究
自20世纪60年代末首次发现贺兰山岩画以来,其调查发现与探索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69年至1979年,属于贺兰山岩画开始陆续发现与调查的起始阶段,未见探讨性文章。
第二阶段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属于贺兰山岩画的大规模普查与研究的起始阶段,主要出版有2本综合性专著、4本拓片集,发表有十余篇文章。以岩画资料的调查记录、描述、拓片为主,岩画的分期断代是重点议题。
在此期间,1991年和2000年在银川市举办两届岩画国际研讨会,让贺兰山岩画开始走向国际视野,逐渐引起地方机构与学者对贺兰山岩画保护与开发的高度关注,由此贺兰山岩画也开始了艰难的申遗之路。
第三阶段是21世纪初至今,属于贺兰山岩画的新发现与研究的繁荣阶段,山体两侧均有大量新的岩画发现和记录,尤其是贺兰山西麓巴彦浩特岩画群的发现与研究,使我们窥见了一个完整的贺兰山岩画群,窥见了一个完整的以贺兰山为中心的早期草原文化圈。
这一阶段,主要出版有20余本专著,最新出版以《贺兰山岩画保护研究工程丛书》和《巴彦浩特岩画》 ?为主,以及6本岩画考察报告和2篇岩画普查简报,3本研讨论文集,2本拓片精粹和2本大型岩画图册,发表有百余篇学术研究成果,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关于贺兰山岩画的研究多以宁夏境内贺兰山东麓岩画为主,对西麓岩画的探讨相对较少。东麓岩画丰富的研究成果,必然会为日后西麓岩画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关于贺兰山岩画的综合研究,可分为专著、研讨论文集、岩画考察报告、拓片集与大型岩画图册,以及研讨文章等。
1.专著。最早以《贺兰山岩画》和《贺兰山与北山岩画》
为重要参考资料。其中《贺兰山岩画》 ?主要收录了1983年至1990年在石嘴山市、惠农县、平罗县、贺兰县、青铜峡市、中宁县及中卫县等地调查并记录的岩画资料,共22处岩画点,共计1015组岩画,3580组;并对岩画的调查经过、分布状况、自然环境、分布地点与内容,凿刻与构图、图像的分类与归纳、题材与文化内涵、年代推断与分期等内容进行了研究。
《贺兰山与北山岩画》 ?主要收录了贺兰山东麓及卫宁北山地区的两市六县的岩画调查资料,共计990组,3263组;概述了贺兰山与北山岩画的基本情况及宁夏地区古代民族状况,并尝试对贺兰山与北山岩画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题材与文化内涵、类型与断代、功能与作用、艺术性及特点、创作族属、符号岩画等诸内容进行探究与释读。这两本专著刊布的岩画资料成为学者们运用的最主要材料,直到现在亦是如此。
21世纪初,专著不断增多,如《贺兰山·贺兰山岩画》 ?主要介绍了贺兰山的地理位置,自然保护区,古迹遗存,岩画的发现、分布、岩画作者,以及贺兰山地名的由来与贺兰山的特产等内容。
《宁夏岩画 中英文本》?以大量的彩图为基础,以中英文本结合的方式,概述宁夏岩画的基本情况,重点介绍自北向南、自东向西分布的石嘴山、贺兰口、灵武东山、青铜峡、中卫等县市内的20处岩画点;此外,书中还总结了2007年以前的宁夏岩画大事记,包括宁夏岩画中心特约研究人员名单、会议、机构、著作、法规、保护、专著、交流和普查等内容。
《凿刻在石头上的历史 宁夏岩画》 ?是一本有关宁夏岩画研究的总结性图书,大量涉及与贺兰山岩画相关的内容。重点介绍有贺兰山岩画的发现、分布、题材、内涵、文献记载、地位、功能及文化内涵等,兼论岩画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状况,并探讨贺兰山岩画申报世界遗产的潜力与文化价值。
《远古的呼唤 宁夏岩画研究历程》 ?系统梳理了宁夏岩画的研究历程,贺兰山岩画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在各方面都成为其重要的探讨对象,故而也称得上是一本有对贺兰山岩画研究进行回顾总结的图书,主要是针对石嘴山、贺兰口、灵武、青铜峡、中卫等岩画点,从价值、风格、制作技法、作画地点、岩画的时代及保护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
《久远的记忆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岩画精选》 ?的第一章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贺兰山山脉及延伸山区主要的岩画点,并记录了多年来对贺兰山岩画在内的宁夏岩画展开的工作及成果。
《文明的印痕 贺兰口岩画》 ?在概述贺兰口岩画的分布及特点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人面像、动物、符号等形象,以及岩画的制作方法、断代研究与保护措施。共收录了贺兰口精美的人面像岩画、符号岩画与动物岩画及风光照片150余组,另有部分岩画线描图。
《发现岩画》 ?详细记录了作者发现贺兰山岩画的考察过程、事业经历与心路历程,以图文旁注的形式,从丰富的专业知识角度,直观而形象地说明对贺兰山岩画在内的宁夏岩画的探索与研究,也包括国内外学者对岩画的研究简史。
《解读岩画》 ?是继《发现岩画》之后的续篇,它侧重的是对岩画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的解读,在附录中有陈述岩画的断代方法及贺兰山岩画的“申遗”问题。
《走进岩画》 ?是作者历经十年完成的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本书涉及范围更广,概述了中国南北岩画系统内各地区发现的岩画,并对岩画进行分类研究和文化专题研究。
《贺兰山岩画研究》 ?在概述自然地理环境、地方历史、文化遗存及古代文化等背景下,通过环境考古学方法推知早期人类对岩画环境选择的规律和古人活动对环境的要求,进而介绍贺兰山岩画的发现与分布、功能价值和历史地位、保护和利用;并运用统计学方法,重点介绍贺兰口岩画,揭示其分布结构特点;在专题研究部分,分析贺兰山岩画的时代、制作方法,以及对岩画现象、岩画形象进行文化人类学考察,对岩画所反映的多种原始文化现象作系统阐释,并附上贺兰山岩画图录。
《贺兰山岩画百题》 ?分为岩画常识篇、岩画研究篇、岩画保护篇、岩画旅游篇,共整理出100个与岩画研究尤其是贺兰山岩画相关的课题,从世界范围的岩画考察发现与理论体系,再到中国岩画的发现与分布,紧接着一步步集中关注贺兰山岩画的研究、保护与开发现状,几乎涵盖了贺兰山岩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一本综合性和学术性极强的著作。
2017年在举办第八届“中国贺兰山国际岩画文化艺术节”时,启动了《贺兰山岩画保护研究工程丛书》的编纂工作,目前已发表第一期系列丛书,包括4本专著,2本报告文集和2本外文翻译专著,以及发行了《中国岩画(中英文)期刊》专刊,为贺兰山岩画保护研究事业添砖加瓦。其中《贺兰山贺兰口岩画》 ?是一本专门研究贺兰口岩画的著作,论述了贺兰口的自然地理环境、考古发现与民俗文化状况、岩画的分布特点、调查记录情况、岩画保护和利用现状。同时,该书第一次对贺兰口岩画现象加以分析,揭示了贺兰口岩画形象的文化内涵。《时空岁月·贺兰山的根与魂》 ?分为贺兰山地综述、贺兰山名称由来、贺兰山岩画的分布、发现与研究、保护与利用等方面,书中最值得关注的是重点介绍了贺兰山东麓、西麓岩画主要分布的沟谷和山峰,以及山麓两侧发现所有岩画点的相关内容,尤其对贺兰山西麓岩画材料的介绍弥补了以往研究中对西麓岩画材料的缺失,并将二者进行了联系与比较,为整体认识贺兰山岩画提供了重要引导。2018年《巴彦浩特岩画》 ?进一步为大众了解贺兰山西麓岩画的调查经过、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岩画的分布、文化内涵、年代和族属,以及与东麓岩画的联系等多个方面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
2.研讨论文集。1991年10月和2000年9月,“91国际岩画委员为年会暨宁夏国际研讨会”和“第二届宁夏国际研讨会暨2000年国际岩画委员会年会”分别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召开,是由中国召开的国际岩画研讨会暨国际岩画委员会年会。
会后分别出版了《91国际岩画委员会年会暨宁夏国际岩画研讨会文集》 ?和《2000宁夏国家岩画研讨会文集》 ?。各国代表在实地考察贺兰山岩画的基础上,肯定来贺兰山岩画的地位和价值,并对贺兰山岩画的保护、管理和开发给予高度关注。两部论文集共收录了30余篇有关贺兰山岩画的研讨文章。
《贺兰山岩画研究集萃》 ?是《贺兰山岩画保护研究工程丛书》之一,共收录2002年以来有关贺兰山岩画的研究、保护、开发等问题展开研讨的国际学术会文章64篇,重点收录了与人面像岩画、手印岩画、原始符号、文字等相关的学术成果,涉及贺兰山岩画的断代、制作方法、空间分布、内容分类、美学价值、以及保护调查与旅游开发等问题。
3.岩画调查报告。关于贺兰山东麓岩画调查报告主要有《宁夏石嘴山岩画考察报告》 ?《贺兰山苏峪口岩画调查简报》 ?《贺兰山白头沟、插旗沟岩画普查报告》 ?《贺兰山高伏沟岩画普查报告》 ?《文明的印痕·贺兰山高伏沟至小贺兰口岩画》 ? 《贺兰山小插旗口、盘沟岩画普查报告》 ?《贺兰山东麓三关口至青羊沟段岩画及其他文物普查报告》 ?等。阿拉善左旗贺兰山西麓岩画材料主要见于《内蒙古岩画的文化解读》 ?、《巴彦浩特岩画》?《时空岁月·贺兰山的根与魂》 ?和《贺兰山岩画研究》 ?等。上述报告均涉及岩画的地理位置,历史与民族、考古学文化、岩画的发现与考察概况、岩画分布地点和内容、岩画的风格、制作方法、类型、分组、分期,年代推断,以及与其他地区岩画的异同比较等。部分报告还包括新兴的技术与设备在岩画考察与保护中的应用情况。
4.拓片集与大型岩画图册。1990—1991年先后出版了《贺兰山岩画 搨本》 ? 《中国宁夏贺兰山岩画拓片精选》 ?《贺兰山岩画拓片选》 ?三本拓片集。1993—2014年间又相继出版3本拓片集,即《贺兰山岩画拓本萃编》 ?《宁夏贺兰山岩画拓片精粹》 ?《贺兰山岩画拓片集》 ?,以及一本大型岩画图册《贺兰山岩画》 ?。
这6本拓片集各自收录了不等数量的自20世纪80年代起精心拓制的贺兰山岩画拓片,向世人展示了贺兰山岩画的内容与风采,为贺兰山岩画的研究提供了部分参考资料。由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编纂的《贺兰山岩画》全三册,共收录彩色照片700多组,岩画影描图1000多组,此外还有近千组拓片集萃,在介绍贺兰山岩画概况的基础上,对贺兰山岩画的价值和文化遗存、文物及地理、地质作了综述,对岩画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进行了客观分析,是一本展示贺兰山岩画风采风貌和基本信息的珍贵资料。
此外,有大量的关于贺兰山岩画的研讨性内容,既有综合性讨论贺兰山岩画整体情况的研究性文章,也有就某个方面展开的专题研究,包括对岩画的科学记录、描述,以及对自然环境、分布特征、题材类型、岩画形象、分期断代、创作族属、艺术特征、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功能目的、经济形态及保护开发利用等问题的探索。
四、结语
贺兰山岩画,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的发现与研究对我国岩画乃至世界岩画而言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和重要价值。
半个世纪以来的探究与摸索,对现阶段贺兰山岩画的整体面貌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与认识。回顾发现经过与研究成果将为更多人了解贺兰山东、西麓岩画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及为进一步开展这项研究工作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参考。
岩画学作为一门年轻学科,更加强烈的需要注入新的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充分利用多学科资料阐释其最具有广度和深度的内涵,以发展的眼光衡量岩画的价值,不断朝着学术研究的轨道探索前进。
注释:
①(北魏)郦道元著,谭属春、陈爱平点校:《水经注》,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35页。
②贺吉德:《贺兰山岩画百题》,阳光出版社2012年版,第14页。
③李祥石:《解读岩画》,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9-60页。
④乔华、杨惠玲:《远古的呼唤 宁夏岩画研究历程》,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
⑤盖山林、盖志浩:《内蒙古岩画的文化解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⑥郑彦卿、陈朝辉:《凿刻在石头上的历史 宁夏岩画》,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2-23页。
⑦宁夏石嘴山研究中心:《宁夏石嘴山岩画考察报告》,宁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9-21页。
⑧孙建军、景学义:《巴彦浩特岩画》,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1页。
⑨张少志、夏亮亮:《文明的印痕 贺兰山高伏沟至小贺兰口岩画》,宁夏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⑩《光明日报》2013年12月11日,第009版。
?李建平:《贺兰山东麓三关口至青羊沟段岩画及其他文物普查报告》,载《贺兰山岩画研究集萃》,宁夏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04-412页。
?孙建军、景学义:《巴彦浩特岩画》,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1-2页。
?孙建军、景学义:《巴彦浩特岩画》,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许成、卫忠:《贺兰山岩画》,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
?李祥石、朱存世:《贺兰山与北山岩画》,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汤晓芳:《贺兰山·贺兰山岩画》,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乔华:《宁夏岩画 中英文本》,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郑彦卿、陈朝辉:《凿刻在石头上的历史 宁夏岩画》,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乔华、杨惠玲:《远古的呼唤 宁夏岩画研究历程》,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宁夏岩画研究中心:《久远的记忆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岩画精选》,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李成荣、王玉国:《文明的印痕 贺兰口岩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李祥石:《发现岩画》,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李祥石:《解读岩画》,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李祥石:《走进岩画》,宁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贺吉德:《贺兰山岩画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贺吉德:《贺兰山岩画研究百题》,阳光出版社2012年版。
?贺吉德、丁玉芳:《贺兰山贺兰口岩画》,宁夏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李学军:《时空岁月·贺兰山的根与魂》,宁夏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孙建军、景学义:《巴彦浩特岩画》,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刘长宗:《91国际岩画委员会年会暨宁夏国际岩画研讨会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王邦秀:《2000宁夏国际岩画研讨会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张少志、张建国:《贺兰山岩画研究集萃》,宁夏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宁夏石嘴山研究中心:《宁夏石嘴山岩画考察报告》,宁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贺兰山苏峪口岩画调查简报》,《文物》2015年第1期。
?夏亮亮:《贺兰山白头沟、插旗沟岩画普查报告》,载《岩画研究2014》,宁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4-32页。
?夏亮亮:《贺兰山高伏沟岩画普查报告》,载《岩画研究2015》,宁夏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1-28页。
?张少志、夏亮亮:《文明的印痕 贺兰山高伏沟至小贺兰口岩画》,宁夏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夏亮亮:《贺兰山小插旗口、盘沟岩画普查报告》,载《贺兰山岩画研究集萃》,宁夏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65-374页。
?李建平:《贺兰山东麓三关口至青羊沟段岩画及其他文物普查报告》,载《贺兰山岩画研究集萃》,宁夏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盖山林、盖志浩:《内蒙古岩画的文化解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孙建军、景学义:《巴彦浩特岩画》,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李学军:《时空岁月·贺兰山的根与魂》,宁夏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贺吉德:《贺兰山岩画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王系松、许成、李文杰、卫忠:《贺兰山岩画 搨本》,宁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许成等:《中国宁夏贺兰山岩画拓片精选》,宁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贺兰山岩画拓片选》,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许成、卫忠:《贺兰山岩画拓本萃编》,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
?《宁夏贺兰山岩画拓片精粹》编委会:《宁夏贺兰山岩画拓片精粹》,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宁夏岩画研究中心:《贺兰山岩画拓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贺兰山岩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
阿热阿依·托列根,新疆伊犁人,中国人民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硕士,伊犁师范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北方岩画、新疆考古、博物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