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祺
【摘 要】《朝闻天下》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于2006年推出的一档新闻节目,至今已有18年历史。本文对比新闻栏目在“新时期”与“新时代”两个不同阶段的特征,指出新时代以来主流媒体变革的动因,对《朝闻天下》年轻态表达的实践进行探究,得出可行策略,以期为新时代我国主流媒体的年轻态表达开拓新的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新闻节目;主流媒体;朝闻天下
党的十八大是一次高举旗帜、继往开来、团结奋进的大会,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1]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意味着中国主流媒体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形势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革,[2]同时,年轻一代逐渐成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传播实践的主要群体,这对媒体的发展战略提出新的要求。如何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保持并强化主流媒体在年轻受众中的影响力,成为主流媒体面临的重要议题。近年来,主流媒体着眼于新时代的传播规律与年轻用户的需求,重视年轻态表达,为主流媒体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推动媒体行业的创新发展。
一、新时期新闻栏目吸引年轻受众的障碍
(一)内容趣味性不足,难以吸引年轻受众注意力
早期我国主流媒体的新闻内容趣味性不足。尽管主流媒体的报道必须保持严谨性,但过度严肃缺乏趣味的报道会让受众感到疏离,尤其难以吸引年轻观众。
年轻群体崇尚个性,渴望获取生动、活泼、富有创意的内容。然而,传统新闻的报道大多呈现模式化和套路化。以《朝闻天下》2007年3月7日的报道为例,时政新闻占据整体报道的57%,“民生新闻”板块一如既往地高居收视榜首,“国际新闻”板块则收视率低,这表明观众更关注贴近生活的话题,单一的硬新闻报道很难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因此,节目应进行新闻软化,一方面增加软新闻所占比例,另一方面采用“硬新闻软包装”的形式,为硬新闻加入娱乐元素,从而实现权威和趣味的动态平衡。
(二)主持人风格相对保守,难以贴合年轻受众收视习惯
传统媒体的新闻主播大多接受过专业的播音主持训练,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然而,他们的个人风格相对保守,呈现出较为庄重严肃的播报风格。这种风格可能会导致受众审美疲劳,进而影响节目收视率。
主持人之间的配合至关重要,需要达到互通有无的效果。然而,新时期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在交流时显得有些生硬和不自然。例如,早期《朝闻天下》的主持人在“说新闻”时,多表现为机械式念稿子,缺少真挚自然的表达。主持人是节目内容和理念的传达者,主持人的个人魅力能有效提升节目的观赏性。因此,主持人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主持风格。
(三)技术手段落后,难以满足年轻受众需求
新闻媒体一直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然而,新时期新闻媒体所采用的技术手段落后,与年轻受众的需求和期待产生明显的脱节,难以吸引年轻观众。
一方面,表现手段相对单一,缺少新技术应用。传统电视新闻通常采用线性的叙事模式,内容以文字、图像和视频的形式呈现,导致年轻人逐渐对其失去兴趣。与之相比,现代数字技术如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360度视频等可以让观众更身临其境地参与到新闻场景中,然而,这些新技术在传统媒体中应用较少。另一方面,传统媒体的互动性较弱。年轻一代倾向于与信息内容进行互动,但由于传统电视新闻受技术限制,无法为观众提供即时反馈和个性化体验。
二、新时代以来《朝闻天下》年轻态的创新实践
(一)年轻态的技术表达:打造沉浸式视听体验
新的时代条件下,主流媒体将新技术应用到节目生产创作的各个环节,不仅可以提升节目视听效果,也可以推动媒体改造升级。2023年《朝闻天下》大改版,借助科技手段,增添动画实景演示,让主持人和新闻事件融为一体,为受众打造更深层次的沉浸式观感。2023年6月27日,《朝闻天下》报道《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叶片今安装》,女主播刘妙然在主播台表示:“接下来我们通过动画演示来了解一下……”。一个新颖的视觉观赏样式出现了,主播台和演播室仿佛搬到了福建沿海海边,通过主播接地气的解说配合动画的鲜活演示,观众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新闻。
此外,《朝闻天下》通过引入新技术、新形式来提升节目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例如,节目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将新闻与科技相结合,打造多元化、立体化的新闻产品,让观众以全新的视角感受新闻现场。同时《朝闻天下》也以图文、直播、 微视频等形式报道新闻内容,充分调动受众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进一步提升了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
(二)年轻态的主播阵容:强化媒体“亲民”特征
近年来,新闻主持人领域掀起了一阵年轻化热潮,《朝闻天下》主持人无论是年龄还是主持风格,都有所改变。新闻主持人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也是新闻媒体形象的代言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形象塑造直接影响观众对新闻节目的认知和评价。
Z世代具有更强烈的平等对话意识,主流媒体需要适应新传播模式下的话语体系,用Z世代熟悉的话语方式与其对话。《朝闻天下》栏目组的主播阵容进行了相应调整,主持人团队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固定的主播中超过一半是90后,陈怡博、商亮、王音棋、果欣禹等年轻面孔成为央视主持人队伍的主力军,年轻力量赋予节目新的活力。在2023年10月1日的节目中,90后主持人王言和郑子可就国庆节假期出游进行了现场评论播报,两位主持人一问一答,配合表情及肢体动作,给人一种轻松活泼感,拉近了节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三)年轻态的节目包装:赋予时尚设计
电视节目包装主要指的是节目的标志、片头片尾、背景音乐、主持人造型、背景板等要素,以突出节目的个性特征。时尚的节目包装对追求个性的年轻观众具有吸引力。为顺应时代发展,《朝闻天下》的片头曲经过精心制作,更加时尚大气。同时,节目还运用了3D特效技术,为观众带来精彩的视觉体验,生动活泼的片头为节目增添了国际化元素。背景音乐风格的选取应与当期新闻节目相协调,从而更好地传达新闻的内容。主持人服装造型经历了由简单到丰富时尚的过程,女主播文静曾穿过同一款、8种不同颜色的中式唐装,并搭配方巾形象靓丽。演播厅在国内首次使用了“三联屏无缝拼接背景系统”,可以多个栏目共同使用,同时还设置了“媒体广场”板块的小演播区,主持人可以根据新闻内容进行走动播出。节目的主色调以蓝色为主,配合少量黄色点缀,体现官方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三、新时代主流媒体变革的动因
(一)新政护航:国家政策要求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的战略部署。[3]新时代以来,《朝闻天下》顺应时代潮流,加快建设全媒体,初步形成“网、微、屏”融媒体矩阵,紧紧围绕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把握新时代青年工作的主题,高举思想旗帜,传先进思想,播时代声音,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推出“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说说我们的新时代”和“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等专题专栏和《新时代新亚运》《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实干笃行 大省勇担当》等系列报道、特别策划,生动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巩固壮大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贡献媒体力量,获得广大受众好评。
(二)技术加持:新技术赋能媒体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4]体现了新技术赋能媒体内容生产的要求,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与传统用户相比,年轻一代受众更注重信息产品的交互体验,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信息,更希望成为参与者。要想赢得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的青睐,主流媒体必须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创新报道方式,实现年轻态表达。
近年来,《朝闻天下》积极探索应用新技术,持续赋能节目生产,在创作中越来越多地使用趣味性、技术性以及互动性元素,推动着视听呈现方式的创新,为年轻受众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2023年9月23日,《朝闻天下》对亚运会开幕式进行4K超高清直播报道,播出时间近2个半小时,打破物理空间限制,让用户实现沉浸式观赛,打造内容深度与传播效率兼具的直播场景。观众可以通过留言、弹幕与主播进行跨屏互动,媒体也可以根据受众反馈,及时调整内容策略,为舆情监测提供重要渠道。亚运会的网络直播激发了年轻受众的兴趣,同时,在提升文化自信与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三)文化导向:满足Z世代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10.79亿,网络普及率继续提高并达到76.4%,其中10岁到39岁占比达到62.4%,[5]年轻一代逐渐成长为视听文化产品的主流受众群体和消费主力,我国网民年龄结构呈现多元化、年轻化特征。
Z世代成长于物质资源丰富的环境,他们对精神文化的消费和需求呈现增长和多样化态势。智媒技术背景下,主流媒体有责任和义务与时俱进,深入分析Z世代这一特定目标群体,敏锐把握年轻人兴趣爱好、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用年轻态的传播方式传递更符合年轻人需求的高质量信息产品,以提高年轻受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在年轻一代中继续发挥引领导向作用。如《朝闻天下》聚焦Z世代受众精神文化偏好,精准连接“国潮”主题,开设“非遗”“戏曲”“宋韵”等特色专栏,用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提供传统文化的时尚表达,受到年轻受众的关注和喜爱。
四、《朝闻天下》的年轻态策略对主流媒体的启示
(一)人员年轻态:以人才为基,建设新时代高素质全媒体人才
建设新闻战线人才队伍,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是新时代主流媒体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条件。如何吸引和留住更多年轻受众,成为新时代主流媒体提升影响力的重要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融媒体时代的要求,应当全面增强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使其具备应用新媒介技术的能力。
其一,应提高新闻敏感度。全媒体时代也是“热点秒移”的时代,新闻媒体从业者要紧贴时事,感知社会动态。同时,社交媒体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平台,新闻从业者应把握互联网时代传播规律,熟悉新的语境,通过关注社交媒体上的热点话题和舆论动向,捕捉到潜在的新闻点,挖掘出具有新闻价值的话题。
其二,需熟练掌握多媒体技能。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面对日趋复杂的媒体环境与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新技术例如AR、VR、数据新闻、动画视频等需要大量的人才,新闻从业者除了需要具备基本技能和知识外,还需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技能,运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制作具有多媒体特色的新闻内容,以丰富报道表现形式,进而提高报道质量和影响力。
(二)题材年轻态:聚焦年轻人,与青春对话
近年来,以《朝闻天下》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节目,为适应年轻人的口味,作出许多年轻态的尝试。报道在尽可能覆盖全年龄段受众的基础上,尤其注重吸引年轻观众,主动将年轻人作为报道对象,聚焦年轻受众的兴趣、困境,有效拉近节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让年轻受众在轻松的氛围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方面加大对00后自身的报道。《朝闻天下》开设“奋斗者 正青春”专题报道,如《龙头雕刻匠黄智冬》,以新闻特写的方式专题报道东莞00后龙头雕刻匠黄智冬的故事,观众点赞称“是新时代青年努力与奋斗的一个缩影”,给新闻媒体的报道带来了锐气和朝气,通过对小人物成长故事的生动描绘,反映时代的变迁和进步,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另一方面以Z世代年轻人的关切作为报道出发点,进行定制化和叙事化的传播。《朝闻天下》关注青年的痛点和诉求,先后针对年轻人较为关注的就业、房价、相亲等议题进行采访,邀请他们发表看法,如《朝闻天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系列报道引起年轻群体共鸣。
(三)阵地年轻态:形成社交媒体矩阵,增强用户黏性
互联网时代,年轻群体不断向新媒体平台聚集。面对媒体融合的深入和舆论传播格局的变化,新闻媒体应搭建新的网络平台,将流失的受众聚集起来,形成强连接态势,实现宣传效果最大化。以央视新闻网为核心打造《朝闻天下》微信、微博、抖音等矩阵,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互动性和传播性,传递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观点解读、社会评论等内容,形成立体式的社交媒体传播矩阵,既满足年轻一代的视听需求,也让主流媒体的声音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朝闻天下》顺应时代趋势,有效把握各平台传播的特征优势,并结合自身特性,形成协同共建、差异互补的传播矩阵。比如,微信公众号以发布具有深度内容的长图文为主;短视频平台以发布“短平快”视频和直播为主;微博平台以制造相关话题为主,及时回应用户的反馈和互动,增加用户黏性和忠诚度。例如,在Z世代聚集率较高的抖音平台,网友纷纷于国庆节当天通过弹幕在《朝闻天下》直播间表达对祖国的赞美,主流媒体与粉丝拉近了距离,建立起情感联结。
五、结语
年轻化是新时代对媒体的要求,处于舆论前沿阵地的主流媒体亟需突破与变革,以多元方式释放视听创意生产的青春活力。《朝闻天下》遵循新时代融媒体发展的要求,聚焦“青春”这一关键议题,通过运用新技术、新应用,进行一系列前瞻性的创新实践,生产受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取得显著的传播效果。其成功经验鼓励主流媒体更加注重创新、深耕用户需求,为新时代主流媒体向年轻态转型开拓新路径,提供宝贵的借鉴。
注释:
[1]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01):3-7.
[2]胡智锋,雷盛廷.中国主流媒体面临的技术环境——技术视角下中国主流媒体面临的新环境、新形势、新任务[J].中国编辑,2020(12):29-34.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22(11):4-28.
[4]陈富清.新闻宣传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11):14-22.
[5]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2023-09-14].https://cnnic.cn/n4/2023/0828/c199-10830.html.
(作者:安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