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影强
项目式学习一直有一个困扰我的难题:项目活动中的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最近读到一个“项目学习自行车”模型的说法(《学习的创新与创新的学习》[美]伯尼·特里林、查尔斯·菲德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对此有一个可视化解释,甚有启发,并触发了我更多的理解。
先说说我以前的大致理解——活动对象一:项目式教学;活动对象二:项目式学习。二者关系:教师运用项目式教学来引领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我从自己理解角度进行之前所理解的二者关系的描述:教师采用项目式教学思路对内容进行重构,通过自己设计或带领学生共同设计一个学习项目,让学生以解决项目问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概念学习,同时收获知识的运用和迁移。教师与学生围绕项目,在不同的位置发挥不同的影响,产生不同的作用。除了缺乏具体情境外,这个理解还呈现了文字的无力,如果不进行图示或视频动态展示,这个问题既不容易看清楚,也不容易说清楚。
伯尼和查尔斯书中的项目学习自行车模型,用两个车轮呈现了二者在进行着同样结构的活动。当然,作者在这里将项目结构划分为“定义、规划、实施、审核”,在我的认知里可能将其定义为“规划、实施、评价”。作者在定义阶段,对项目式学习的开展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准备。这一点和我的认知略有差异,因为作为一线教师,我是带着落实课程标准中开展项目式学习的理念去行动的。也就是说,于我们而言,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必要性论证已经借由课程标准在理论阶段上完成了。而在现实中,如果要开展真实的项目式学习活动,需要有一个前期探索和论证。例如,针对项目所蕴含的待解决的真实问题(项目驱动问题),以及问题情境,需要论证师生在所处的具体环境中是否能找到合适的驱动问题;如果问题结构不良,又要进行怎样的准备以将不可行转化到可行状态。那么,在自行车双轮结构中,教师与学生都要经历这一过程。作为教师,如果意识到自己是课程标准的理念使命的承接者,那么在现实中,先要重新经历理念的学习和理解,然后才是带领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的过程——这个带领,就是二者在各自项目式学习这一系统性活动中的耦合接口。
但我还有一个简单的进一步思考。这个世界的知识分布和行动先后是有区别的。新理念的发现、提出和推动,从一群人到另一群人,现在来到了一线教师这一群体,并被要求传递给课程中的学习者。如果用编程中的三种理念来类比的话,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类似于结构化编程,只需要进行知识的顺序分支和循环传递即可;关注学生心理特征的复杂性的教学,则类似于面向对象编程,教师构造结构化的适合学习者个体反应特征的教学策略;而项目式学习时代,教师需要引入真实性和复杂性兼具的确定性资源以及如何自主学习的不确定性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问题要经历复杂性筛选,目标要经历自主性确定,过程需要复杂性策略进行管理,结果需要映照现实进行评价,教师和学生都要调用复杂的元认知来面对项目式学习这样一个复杂性活动。如此来看,自行车这一框架性比喻,是不是项目式学习初期师生关系的比喻?随着更具有生态复杂性的学习状态的出现,是否可以继续有汽车飞机航空飞船的结构化比喻?
甚至,在一个量子时代,也许还有进一步的突破,个人表示非常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