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文慧
【摘要】陆游一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他的疾病诗中也不难发现痕迹,某种程度上,儒家思想是他创作疾病诗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它也影响着陆游对于疾病和生死一事的看法,具体表现在他对于生命的热爱以及对死亡的坦然上;此外,儒家思想还影响着陆游对于社会以及国家的态度和想法,将诗与忧国忧民之思紧密结合,抒发了他对于理想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的态度。
【关键词】陆游;疾病诗:儒家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0-004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0.014
生老病死作为自然界生命不可抗拒的一个自然规律,从古至今一直为众多人所敬畏,而疾病作为导致死亡的一个诱因,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之中,成为众多作家书写描摹的对象。关于疾病的定义,在《尔雅》中有言:“痛、瘏、虺颓、玄黄、劬劳、咎、顇、瘽、瘉、鳏、戮、癙、癵、痒、疷、疵、闵、逐、疚、痗、瘥、痱、瘵……瘼、癠、病也。”[1]可见,除了身体病症之外,疾病还应包括许多因心理因素导致的积虑成疾。关于疾病的诗歌记录,最早可追溯及《诗经》,《诗·小雅·正月》中就有这样的描写:“哀我小心,癙忧以痒。”[2]唐代时,疾病诗创作日益兴盛并流传开来,杜甫、白居易等人都曾以此为主题进行过诗歌创作。及至宋末元初,方回在其所编选点评的律诗选集《瀛奎律髓》中提到“疾病呻吟,人之所必有也”。[3]明确将“疾病”类诗单独列出作一分类。综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那些以描写生理及心理上的病痛,表达惧痛忧思为主题的诗,可以将之称为“疾病诗”。
南宋时,疾病诗创作依然长盛不衰,陆游作为南宋时期的重要作家,其一生创作的九千多首诗中,疾病诗的数量就有近千首,约占其总体诗歌数量的十分之一,数量之大,可见疾病在陆游的一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们深刻反映了疾病在陆游的人生阶段对其造成的影响,揭示了他对于疾病以及自身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态度,蕴含着其对于疾病、自身、家与国的复杂情感体验。此外,结合陆游的作品和人生经历可以注意到,儒家思想对他一生的价值观念和人生道路走向形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贯穿其一生,在他的疾病诗中也有鲜明体现。但近年来学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仍然较为薄弱。因此,本文试从陆游的疾病诗入手,来探讨其疾病诗的深层内蕴,继而探究儒家思想对其疾病诗创作的影响。
一、对疾病诗创作的影响
儒家历来讲求“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立德”相对于道德品性而言,强调的是个人对自身道德品性的自我规范以及博施济众;“立功”指建立事业功绩;而“立言”则是将圣人的真知灼见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著书立说,传于后世。三者本质上追求的是一种德行、功名在历史上的长远流传,通过不同的方式最终达到在后世人们心灵中的“不朽”。正是这种精神不断激励着读书人去奋发进取,争取做出一番轰动国家和历史的事业。反映到现实中,便是许多读书人理想中所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
中国古代由于受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统治阶层需要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儒家思想始终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占据着主流地位,这一点到了南宋时期也没有改变,许多文人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陆游的父亲陆宰在朝中为官,精通经学,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陆游从小深受家族父辈教导和浓厚儒家思想的熏陶,接受过相当程度的儒家教育,他自身也勤奋好学,阅读了大量儒家经典著作,这些都为他奠定了坚实的儒家文化基础和思想基础。除外,陆游生活的时代,宋王朝历经动乱,国家政局动荡,民族受辱,人民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动荡不断。
在家庭环境与国家形势的影响下,陆游的道德观念和行事风格展露出鲜明的儒家色彩。他深怀着一颗渴望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拳拳报国之心,渴望着自己能够上阵击退外敌,以此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然而,国家统治者软弱无能,朝政局面混乱,各党派斗争不断,在这种形势下,陆游实现理想抱负的道路变得阻力重重,现实上的打击、仕途的不顺让陆游不免感觉到深深的挫败与失落,再加上常年病痛以及年岁渐高,陆游愈发郁郁寡欢。自然地,他的诗中也不免流露出一些负面情绪,在疾病诗中宣泄情绪的作品不断增多,如《游大智寺》:“脱发纷满梳,衰颜不堪照。百年忽已半,去日如过烧。平生功名心,上马无燕赵。”[4]此诗作于陆游入蜀期间,这一时期可以说是陆游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陆游奉朝廷之命入蜀,但蜀地地理位置偏远,远离国家政治中心,且山高路陡,气候湿热。陆游入蜀后,虽频繁辗转各地担任不同官职,但基本都职位不高,这对于渴望实现建功报国理想的陆游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此外,陆游来到蜀地后还面临着水土不服的问题,他难以适应蜀中湿热的气候,本就状态不佳,常年为疾病所困的身体状况变得更加严重,各类疾病不断侵扰,身体愈发衰弱。一边是仕途打击,报国无门,一边是身体不断为病痛折磨,再加上时光流逝,陆游年岁渐高,容颜不断衰老,英雄迟暮,一番报国之情迟迟不得抒展,他的心境无比凄凉,但又无可奈何,只能暗自神伤,通过诗歌将这些情绪发泄出来。
因此,儒家思想催促着陆游实现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人生理想,与他实际上面临壮志难酬,疾病缠身的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陆游大量创作疾病诗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对生命意识描写的影响
生命意识,粗略来说,指的是每一个生命个体对于自己生命所抱有的自觉意识。陆游深受儒家积极入世价值观念的影响,一生对于追求事业和功名等事情抱有极大的热忱,然而仕途上的不顺让他深受打击,常年的疾病经历更让他心力交瘁。这使得陆游比起别人对于自身与周遭事物拥有更多独特的感触,能比别人面对时间、生命的流逝与实现理想但时不我待的困境怀有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对个人的生死存亡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体悟。因此在陆游的疾病诗中不时能看到体现出他独特的生命意识的诗作,这种生命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生活的热爱
儒家宣扬“未知生,焉知死”[5]的生命态度,对于生命与死亡这一问题提出疑问,并进行了思考,但其本质上是在强调人们要专注于活着的时候的当下生活,而不要等到死后再去追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它注重的是人们活着时候的生命意义,表现出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注。陆游一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生命意识方面也有所体现,即使是在病中,他也没有消极以待,而是珍惜自己当下的生命,积极调整心态去面对疾病,努力去热爱生活,在病中也能不断发现生活的乐趣,并通过个人的兴趣爱好所表现出来。例如外出漫游,如《病中思出游》中言:
病境虽犹在,秋天已自清。闲思寻酒伴,懒畏主诗盟。烟艇桐江去,篮舆剡县行。会心随处住,便足了余生。[4]4499
这是一首思游诗,诗的标题便已清楚表现出写作的目的,即使身处病中,感受着秋日的天高气爽,陆游也不由得渴望出游欣赏这良辰美景,身体虽未动,心绪却早已飘向外头,渴望找寻酒伴能共饮同游,乘着小艇沿桐江而去,一路上纵情享受,随处会心,在这个过程中享受人生的乐趣所在。诗人虽实际上并未出游,仍在病境之中,但并不妨碍他调整心态,通过“神游”的方式替代实际出游,通过精神上的自我满足使自己远离疾病的困扰,弥补不能出门的缺憾。不难看出,陆游的这种心态正是基于对个体生存状态的认可,并在这种生存状态中寻求或者创造生活的意义和乐趣。[6]表现出他对于生命与生活的无比珍惜与热爱。
(二)对疾病与死亡的坦然
在陆游的疾病诗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于身体各部位病症的描写,如“病腰扶拜苦龙钟。”[4]2102描写了腰部的疼痛症状,“一齿危将坠,双瞳久已昏。”[4]2860写出了陆游牙齿疏松将掉,双眼昏花不清的窘态。疾病虽然给陆游的身体带来了诸多痛苦与折磨,甚至极大影响到了他的正常生活,但陆游并没有遮掩、回避自己身体上的颓势和弱态,而是积极接受,并坦然、大方地将其展露出来,如《小病两日而愈》“病骨羸然山泽臞,故应行路笑形模。”[4]3795陆游没有否定自己身体上的缺陷,甚至还以一种调侃,视作外物的态度去对待它们,以灵活,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疾病本身,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对疾病的坦然。
病痛给人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折磨,面对年岁渐高,身体状况的日益衰弱,人的内心往往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无力感,会不住地忧虑、恐慌,甚至陷入绝望。在陆游的疾病诗中也不时流露出悲观、消极的情感。但这份负面情感指向的并不是死亡本身,更多的是对于自己壮志难酬的遗憾和感伤,这在《示儿》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4]4542比起在意死去后的一无所有,在活着时候没能见到祖国统一这件事更让他深感痛心。陆游对于死亡一事,始终怀抱着一种坦然的态度,如《病齿》“形骸外物付悠悠,那将老境供闲愁。”[4]3401《信笔》“吾生本暂寓,无日不可死。”[4]2341在陆游看来,生老病死本就是自然界生命无法避免的客观规律,人活在世间就如同过客,迟早都要撒手离去,比起担忧惧怕,倒不如将之视作外物,以从容的心态去面对,珍惜当下活着的每一刻,而不必对死亡过分忧惧。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儒家思想中“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观点存在着相似之处,认为自然个体的生与死本就是命中注定的结果,非常规力量可以轻易改变,倒不如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正是如此,面对疾病的折磨与死亡将近,陆游始终能持有一种坦然的心态。
三、对社会与国家态度的影响
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孝”等伦理道德思想,它们实际上是从不同方面来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活动间的道德规范,达到建立友好和睦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维护国家的稳定统一的目的,并最终实现“天下大同”。在此基础上,孔子还提出了著名的“兴观群怨”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5]185借用朱熹的解释来说,这兴观群怨分别指的是“感发志意”“考见得失”“和而不流”“怨而不怒”。通过学诗,可以增进知识,并以此学会事奉父母和君主,它强调了诗歌的社会功能,其本质上是为了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那么,这在陆游的疾病诗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陆游所生活的南宋王朝,历经靖康国耻,社会动乱、民不聊生。陆游自幼又受到家族父辈教导以及忧国忧民精神的熏陶,他无疑对这样的国家政局与社会环境是有着深刻思考的,反映在他的诗中,便是深切的忧国忧民之情。陆游一生常与疾病为伴,对他来说,“疾病”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疾病,更是社会和民生的“疾病”,陆游的疾病诗讽刺当时社会种种不平的现象,发泄对当权统治者的不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国家的“疾病”。[7]如《太息》:“白头乡万里,堕此虎豹宅。道边新食人,膏血染草棘。”[4]247将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和百姓水深火热的流离生活描写的深刻具体,从中能深切地感受到陆游的一腔感时忧世之情。他在《冬夜思里中多不济者怆然有感》中言:“大耋年光病日侵,久辞微禄卧山林。”[4]3807久病卧床,仍忍不住心系国家大事,其深切忧国之情可见一斑。
同时,陆游的“忧国”之情还总是与“忧民”之心紧密相连的,陆游长期生活在农村,对于乡间农民的生活以及国家动荡给他们所带来的影响无疑有着近乎直观的深刻体会,如《三月二十五夜达旦不能寐》其一:
愁眼已无寐,更堪衰病婴?萧萧窗竹影,磔磔水禽声。捶楚民方急,烟尘虏未平。一身那敢计,雪涕为时倾![4]2006
第一句写出了诗人忧愁缠身,夜不能寐,还要为疾病所困的凄惨情境。因为无法入睡,诗人开始关注屋外的环境,“萧萧”写出了窗外竹影一番凄清冷落之景,“磔磔”将水鸟的叫声描绘得哀怨忧愁,整体营造出一股萧瑟悲苦的氛围。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是万般愁绪涌上心头:官吏强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来自边境的威胁还悬挂在整个国家头上不肯散去,大小冲突战乱不断,陆游虽困于病中,但却真切看到了人民苦难和国家动荡不安的困境,一腔忧愤之情涌上心头,比起自己的身体状况,人民与国家要更在其之上,从中也可一窥陆游忧国忧民的高尚品格和伟大形象。
除了抒发忧国忧民之思外,在陆游疾病诗中,还看到他对于和谐友好的社会环境所抱有的喜爱与向往。他致力于描绘和睦友好的乡邻关系:“放翁病起出门行,绩女窥篱牧竖迎。酒似粥醲知社到,饼如盘大喜秋成。归来早觉人情好,对此弥将世事轻。红树青山只如昨,长安拜免几公卿!”[4]1912陆游带病出行,却受到了乡邻们的热情招待,在丰收的喜庆与乡民们的淳朴中感受到了人世的美好与精神上的放松。此外,陆游还常常施药予父老乡亲,与村民们密切往来,如《野兴》:“施药乡邻喜,忘机鸟雀驯。”[4]3780
陆游对于和谐人际关系与社会环境的喜爱与向往,与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点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一个理想的社会,必然是以和睦亲善的人际关系为基石的。[8]陆游不仅将这份淳朴描绘地真挚动人,还通过他的诗歌对儒家思想进行了生动的阐释,体现了他对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以及高超的理论实践。
总之,陆游一生心系祖国,心系人民,尽管他的人生道路颠簸流离,仕途上也屡受打击,在他的疾病诗中,虽不时有消沉悲愤之作,但即使失意,他也能调整心态,在自己周围不断发现新的乐趣,他对于生活以及人生始终怀抱着一种热爱和淡然。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对他的一生无疑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它激励着陆游积极入世,但某种程度上也促成了他的心病之一。但在深陷病困之时,陆游又能借助儒家的通达思想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生活。此外,在陆游的疾病诗中,有对于国家和人民苦难的忧愤,有对于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善关系的歌颂和赞扬,还有对于生死有命的坦然,这些无疑都是对儒家思想的深刻践行,并向人们展现了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形象。
参考文献:
[1]胡光奇,方环海.尔雅译注·释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7.
[2]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94.
[3]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1575.
[4](宋)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527.
[5]杨伯峻编著.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13.
[6]刘治羽.陆游疾病诗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20.
[7]黄林蒙.陆游疾病诗论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01):118-123.
[8]莫砺锋.论陆游对儒家诗学精神的实践[J].学术月刊,2015,47(08):118-12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