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祉晴
房中萦绕着几缕墨香,我抚平宣纸,提起毛笔,对着一份书帖斟酌许久。笔悬纸上,却迟迟不敢落下。我还在内心深处寻找一份感觉。
记得小学二年级我初学书法的时候,感觉写毛笔字很有意思,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就好像是提起刷子刷墙,完全收不住,好在有老师手把手地指导。
从入门时学的楷书,到后来的隋碑、隶书,我了解了大量有关这些书体的历史背景和代表人物。我认识了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这“初唐书法四大家”;我了解了隋碑上承北魏,下启盛唐,结构严谨,笔法精劲;我知道了隶书以方正稳重为主,落笔有轻有重、有动有静,充满着活力……
此时此刻,面对眼前这份《董美人墓志铭》,我却不知如何下笔临帖。会不会是我还没读懂它的意思?沉思着、沉思着,我穿过了历史的大门,陷入一片雨夜……
隋开皇十七年(597)七月的一个雨夜,蜀王杨秀的爱妃董美人因病去世,年方十九。年仅二十四岁的青年杨秀半跪在一片泥泞中,雨水无情地打在他的脸上。青年伸手,却只抓住凄风冷雨和哀愁。风过,吹去了地上人影双双,只剩一个扑空的身影、一个迷茫的身影。于是,他失声痛哭,刻下了这块墓志铭以示哀悼。此墓志铭精到细腻,秀婉端庄,被誉为“隋朝第一小楷”,美了人间上千年。
“吱嘎——”房间门被风推开了,我回过神来,定睛望着字帖,仿佛字里行间,一名泪眼婆娑、满脸惆怅的青年正向我走来……
是啊,原来我的笔触间,缺少了那一份浓浓的哀愁和深深的思念。重新提起笔,我的右手似乎被他人紧握着,起笔、行笔、收笔,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如果青年杨秀看到了我的临帖,他会对我说什么呢?他应该会诧异他的作品流传至今,仍被大家称绝。他会不会对我说:“态转回眸之艳,香飘曳裾之风。飒洒委迤,吹花回雪。此临帖,诚乃情真意切。”
我知道,自己的临帖作品离优秀还很远很远,需继续努力,把前人由动而静的痕迹揣摩得更细致入微,把背后故事了解得更深入透彻,再反复临帖,才有可能与原版逐渐契合,越写越美。
于我而言,碑帖不只是简单的碑帖,而是一段段故事、一段段悲欢过往。提一支湖笔,点一盏明灯,摊一张宣纸,捧一腔虔诚,将自己带入其中,穿梭古往今来,弥散于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