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晶
如何评价《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有人频繁提及他“忍”的特点,并倾向于将其解释为一种“懦弱”和“妥协”。然而,若仅将林冲的“忍”简单归纳为“懦弱”与“妥协”,无疑是对这一复杂人物形象的片面解读。这种基于局部信息而做出的结论,恰如其分地展现了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管中窥豹”“一叶障目”的普遍问题。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考模式,它决定了我们对何种信念的接受以及我们的行为选择。因此,在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章节时,我们可以运用批判性思维,深度分析林冲选择“忍”与“不忍”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其作为一个“圆形人物”成功塑造的关键。
一、“忍耐”:以理性克制的林冲
(一)身份地位
林冲,担任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出身于武官世家,其父亲曾任提辖,而他的岳父也是一位教头。从社会地位上来看,林冲具有一定的威望和地位。面对妻子受到高衙内调戏的事情时,林冲的第一反应是无力,内心充满了挣扎和无奈。很多人误解他的反应为软弱,认为他过于珍惜自己的“羽毛”,不愿意因私事而影响自己的前程。金圣叹在评价这一行为时表示:“是可以容忍的吗?怎么可以容忍?在他人的住所受辱,尽管林武师束手无策,实在是令人悲叹!”金圣叹认为,对于一个男性的尊严来说,这样的侮辱是不应被容忍的,但他也在述评中理解到了林冲的处境与无奈。
事实上,林冲内心的愤怒如同熊熊烈火,但他的理智告诫他不可冲动行事。面对高衙内那样的地位和背景,任何对其的不敬都可能成为自己职位的断崖,更有可能将家人卷入无妄之灾。即便林冲克制住自己,没有采取任何形式的复仇,他依旧难以躲避高俅等人对他的打压和迫害。这一切展示了林冲在面对绝境时所表现出的极致忍耐与深思熟虑,尽管这并未能为他的命运带来转机。
(二)文化修养
林冲,手握西川精致的折扇,散发出斯文儒雅的气质。他的“豹头环眼”与“燕颔虎须”透露出他武官身份的英武之态,可见虽身处武将世家,林冲亦重视文化修身之道。当得悉林冲爱妻遭人调戏,鲁智深不屑地表示:“这等小卒,何足挂齿!遇之,定让他尝我三百禅杖之味。”俚语如“鸟”“厮”频出于鲁智深之口。然而林冲却格外注重言语礼节,从不轻率。在被迫遭受发配之际,林冲坚决要与妻子断绝婚姻关系,这是出于对妻子的深厚爱意和对女性的尊重。面对洪教头的逼迫,林冲选择忍耐;面对官差的种种刁难,他默默承受;碰到处境困顿的李小二,林冲慷慨解囊。这一系列行为充分展现了林冲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三)家庭纽带与责任感
林冲追求的是平凡人的生活梦想。面对高衙内的挑衅,他处于两难之间:轻则丢失官职,重则家破人亡。毕竟,高衙内身为太尉高逑的义子,对抗他无异于和朝廷为敌。即便后来林冲被贬至沧州遭受种种磨难,他亦未曾逃避,其根本原因是担心给家人带来更大灾难。因此,将林冲的忍耐视为懦弱是一种浅薄的理解。林冲或许并非完美之人,但他渴望成为一位称职的丈夫和女婿,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他的忍耐不仅仅是个人性格的反映,更与他的成长背景、教育经历、职业属性以及对家庭的美好向往密切相关。这种忍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林冲对家庭的深切责任和作为一个成熟男性的理性标志。
批判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理性的思考方式。学生们应当认识到,在分析问题并形成见解或采取行动时,应始终立足于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述讨论揭示了林冲忍耐背后的深层动因,提示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行为时,需要更多地考虑其动机和环境背景。
二、“不忍”——林冲的底线
正如前文所分析,林冲是个沉着冷静、光明磊落之人,在情绪自控方面远胜他人。以下我们详细探讨林冲“不忍”的几个原因,从而揭示出他的“忍”确实有着明确的底线—一旦情谊、尊严、生命等底线被冲破,林冲的愤怒便会爆发。
(一)情谊之背叛
陆虞候抛弃了友情,出于个人私利,背叛了林冲。面对这位昔日的好友,林冲无法抑制内心的怒火。事发后,他将陆虞候家毁灭,并取了解腕尖刀,欲在樊楼寻找陆虞候,面对面讨个说法。当林冲终于面对陆虞候,他愤然质问:“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如今却来害我!这又怎么跟你无关?尝尝我刀下的味道!”林冲这番话既表达了对陆虞候背弃情谊的愤慨,也宣告了他因背叛而受到的惩罚。这一刀,斩断了他们多年的兄弟情义。
(二)尊严受侵
当林冲发现高衙内对其妻子进行调戏,他心中的愤怒与憋屈难以平息。因为直面恶人的狂妄,林冲感到自己的尊严被无情践踏。他试图用“不怕官,只怕管理”来麻痹自己,寻求心灵的平衡。然而,高衙内再次侵犯其尊严后,林冲明白了,忍让不会唤醒恶人的良知,只会让他们更加猖狂。此时的林冲,只待一颗火种,便能点燃怒火。
(三)生命受威胁
在处决了陆虞候、富安、差拨之后,林冲明白了他再也无法回到平凡人的生活。彻底的反抗意味着与朝廷为敌。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击后,林冲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反抗,才能保住性命,才有未来可言。然而,妻子的自缢以及岳父的去世,彻底破灭了他对家庭的所有美好愿景,从此,他心无牵挂,独自一人,勇闯天涯,再也不需忍耐。通过对“忍”与“不忍”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林冲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在面对妻子的情、兄弟的义、人间的悲怜时,均体现出了“仁者爱人”的崇高品质。
三、“忍”与“不忍”的批判思维
在批判性思维的指导下,我们进一步审视林冲这一圆形人物的形象。林冲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豪爽侠义的人,他展现了不迁怒于人、不滥杀无辜、正直善良的品质。然而,他的性格也是随着人生遭遇而变化的,从“忍”到“不忍”,这种转变展现了他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使他成为一个更具深度的人物。林冲的故事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来审视福斯特的论点。一开始,他是个内心充满忍耐和牺牲精神的武官,因为遭受官场陷害和个人悲剧,被一步步逼入绝路。在这个过程中,林冲经历了从“忍”到“不忍”的转变,最终选择了另一条道路,这种转变充满了戏剧性和人性的复杂性,完美诠释了什么是“圆形人物”。《水浒传》通过林冲的形象,深入探讨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正如马幼垣所言:“林冲的故事处处异常,绝不能视作梁山头目投归山寨的惯常历程。” 林冲与其他梁山好汉的区别在于,他最初并非出于对朝廷的敌视或个人恶行而上山,而是被不公正的待遇和社会的腐败所逼。
围绕梁山好汉的“忠义”二字,历来争议颇多。李贽在其为《水浒传》所写的序中将梁山好汉视为忠义之士,认为他们通过反抗腐败的官僚体系,实际上是在替天行道。然而,与之对立的“强盗说”认为,这些英雄角色无非是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盗匪。这种争论本质上反映了人物行为背后的道德复杂性和多面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梁山好汉在最终为朝廷效力,征战四方后,他们所谓的“忠义”显得更加复杂。对于如宋江等期望回归朝廷的角色来说,他们的“忠”体现在对于恢复个人名誉和地位的渴望上;而对于坚决反对招安的武松、李逵和林冲等人而言,他们更看重个人的信念和自由。这些人在“庙堂”与“绿林”之间徘徊,最终处于进退维谷的困境。
在梁山的世界里,所谓的“义”往往是以兄弟情谊的名义,超越了对法律和道德的尊重。“义”的保持,有时甚至导致了滥杀无辜和对个人意愿的压制。例如,为了“义”,扈三娘不得不屈嫁给王英;而李逵在不愿招安的情况下,也因宋江而改变初衷。这些情节揭示了一种以小团体利益为先的扭曲的“义”,透露出人物行为背后的道德冲突。
在赏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过程中,通过批判性思维的运用,读者不仅能深入理解文本背后的历史脉络和人物性格,而且能够挖掘作者通过故事寓意传达的深层次社会批判和价值追求。这种阅读方式鼓励我们不停地问“为什么”,促使我们跨越表面的故事情节,探求人性、社会与文化之间复杂的关系。通过林冲这一人物的转变,《水浒传》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生活的不可预测性。作为文学作品,它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挑战着读者对于忠诚、正义与道德的传统认知,激发我们以更加具有批判性的眼光去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