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乡土材料, 开展大班美术活动

2024-06-27 19:53范孙莺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稻草人稻草乡土

范孙莺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回归田园、挖掘乡土是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热点话题,我园地处乡镇,拥有丰富的乡村自然资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因此,结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乡土材料进行适当地开发和利用,使之融入幼儿园大班美术教育活动,是提高幼儿审美与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近两年来,我园围绕周边的各类资源,开发出了丰富多彩的项目课程,本文将以大班项目课程《秋收遇“稻”你》为例,谈谈应用乡土材料开展大班美术活动的经验。

一、把乡土材料从生活中“找”出来

1.走进乡土,发现材料

乡土材料是指一些具有本地域特征和本土特色的自然生活材料,具有取材容易、可塑性强等特点。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我们幼儿园地处乡镇,身边存在着丰富的自然材料,如各类农作物、动植物、石头等。这些材料具有特定的教育价值,可供幼儿操作。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来到大自然,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搜寻和收集他们感兴趣的、适宜的乡土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美术活动。

例如,我们幼儿园拥有一个东园,是幼儿最喜爱的户外小天地。在这里,有弯弯的小河、多种多样的花草树木、有趣的泥沙池……这其中就蕴藏着多种自然材料,且根据季节的变换而不断更替。在秋天,教师常常会和幼儿一起收集地上飘落的树叶,带回教室进行树叶拼贴画的创作;我们也会拾起散落的树枝,在美工区进行树枝小人的制作。

我们的活动范围不会局限于园内,每个月我们都会组织幼儿外出远足,欣赏园外的自然美景,发现更多样的乡土材料。我们的项目课程《秋收遇“稻”你》,就来源于和幼儿外出时看到的稻田。幼儿带回了一些水稻,我们将其摆放在自然角中进行观赏。很多幼儿都对其感兴趣,他们坐在自然角的小椅子上讨论着:“我家旁边就种了水稻,我看到已经收割了!”“我家旁边也有!”“水稻就是我们平时吃的大米哦!”“上面一粒粒的才是我们吃的米。”为了让孩子们充分感受秋天丰收的喜悦,了解水稻的秘密,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我们便围绕“水稻”开始了本次项目课程。

2.广开渠道,挖掘材料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发地收集乡土材料。我园地处乡镇,大部分的幼儿常住乡村,身边就拥有着丰富的乡村自然资源。有的幼儿家中有田地,那就可以收集一些田地里的材料,如秸秆、麦穗、稻谷等;有的幼儿家中有果树,那就可以收集一些树叶、树枝、果皮、果核等材料;利用平时外出散步或者游戏的时间,幼儿也可以自发地收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带来幼儿园使用。

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园课程预设或区域活动安排,发动家长收集乡土材料。教师可以提前告知家长,请他们帮忙去收集一些活动中所需要的乡土材料。同时,也让家长认识到了生活中的一些“垃圾”也有教育价值,从而产生随时收集材料的意识。在我们的项目课程《秋收遇“稻”你》中,幼儿对制作稻草人产生了兴趣,于是我们发动家长收集了许多稻草、树枝,开展制作稻草人的活动。

最后,教师也可以和幼儿一同收集乡土材料,并进行分类和梳理。这些乡土材料并不是漫无目的地收集的,而是需要通过教师、幼儿之间的探讨与交流,确定收集的范围,再有目的地收集,从而提高收集的效率。对于收集来的材料,也需要进行分类和梳理,以更好地去利用,从而发挥其教育价值。

在我们的项目课程《秋收遇“稻”你》中,有一个制作和装饰稻草人的活动。在简单地制作完稻草人的身体后,幼儿想要继续对稻草人进行装饰。他们对如何装饰稻草人进行了创想,围绕自己组的稻草人设计图,思考了一些可以利用的材料,如彩色垃圾袋、发夹、纸袋、丝带、破旧衣物、帽子等。我们共同从稻草人的衣服、发型装饰和其他装饰物三方面进行了梳理,并发动家长一起收集这些材料,保障后续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将乡土材料在生活中“用”起来

1.创设环境,营造氛围

陶行知先生曾强调:“创造艺术之环境。”这是环境创设的原则,也是美育的必要因素。教师可以将各类乡土材料融入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包括户外场地、走廊等大环境和教室内等小环境中,营造出良好的乡土环境氛围,让幼儿能够时刻欣赏各类乡土艺术作品,增加审美体验。

在《秋收遇“稻”你》的项目课程中,幼儿将收集来的稻草涂上了漂亮的颜色,编织成漂亮的画框,布置在美工区、教室外的墙面上,然后将自己的绘画、手工作品放入自制画框中,进行装饰和替换。在幼儿每次绘画完放入画框的过程中,他们都会不由地产生一种成就感。我们还将收集来的稻壳制作成一幅幅漂亮的稻壳书签,塑封后打洞串联起来,悬挂在教室中做环境装饰。幼儿们对自己的作品充满成就感,创作热情也愈加强烈。在自然角中,幼儿将自己制作完成的稻草人摆放进去,让自然角的环境更具有趣味性。因此,将乡土材料融入环境创设,既达到了美化环境的目的,也让幼儿感受到了浓烈的乡土气息,增进对家乡的感情。

2.根据特性,丰富形式

乡土材料是幼儿在美术区域中进行创作的有效载体,是不会说话的教师,它为孩子和知识之间搭起了桥梁,是孩子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工具。不同的乡土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根据这些特性,围绕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可以拓展出许多美术创作的形式。

在《秋收遇“稻”你》的项目课程中,我们根据水稻易于保存的特性,在美工区创设了一个“水稻”系列布景台,幼儿可以在其中进行写生、绘画等美术活动;根据稻草细长、易于弯折的特性,我们和幼儿开展了制作稻草娃娃、编草绳等手工活动,也开展了稻草创意拼贴画活动……这些乡土材料让我们的美术活动形式更加丰富,让美术活动更灵动。通过这些美术活动的开展,幼儿对乡土材料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其想象、创造和动手操作等方面的能力也获得提升。

3.拓展空间,体验乡土

大自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值得我们去挖掘和探索。陶行知在他的六大解放思想中就指出,要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走出家庭、学校,接触自然和社会。在户外广阔的天地中,幼儿能欣赏美丽的风景,观察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的千姿百态,感受大自然,获得无尽的审美体验与创作灵感。因此,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可以不局限于室内,也可以直接在户外开展,打开幼儿的创作空间。

在《秋收遇“稻”你》的项目课程中,幼儿在教师、家长的带领下,带好画纸、画板、颜料等工具来到户外稻田,进行了“丰收的稻田”写生活动。幼儿根据自己的所见,绘画出了柴垛、稻草人、稻田等景物,在户外创作过程中,幼儿直接感受到了稻田丰收的景象,感受到了乡土之美。

三、让乡土材料在生活中“活”起来

1.自由创作,发挥创意

《指南》中指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大部分的乡土材料都具有低结构性的特点,可操作性强。因此,教师可以给予幼儿充分的创作自由,鼓励幼儿发挥自主性,应用乡土材料进行美术创作。

我们在《秋收遇“稻”你》的项目课程中,和幼儿一起在田地中收集了许多稻草,带回了班级,作为低结构材料在美工区中供幼儿自由使用。每个幼儿的想法都不同,有的幼儿将稻草一根根地粘贴到黄色的圆形彩纸上,做出了一只狮子的面具,戴在脸上,“吼吼”地叫着,玩得很开心;有的幼儿将稻草缠绕在树枝上,捆绑出了一个可爱的小稻草人,将它摆到了自然角里,让它守护我们种植的植物;还有的幼儿将稻草剪成了一段段,贴到了自己画的房子旁边,当作院子的栅栏……

幼儿都有着无穷无尽的创意,为幼儿提供自由创作的机会之后,他们的想象和创作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2.妙用材料,创意融合

生活中有着许多乡土材料,美术创作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将多种乡土材料进行融合,也可以将剪贴、绘画、手工等不同的创作形式进行融合,进行多样化创作,充分发挥创意美术的功能。

在《秋收遇“稻”你》的项目课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多样化的乡土材料,如稻草、黑豆、玉米须、树枝等,鼓励幼儿将这些不同的材料进行融合创作。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拼贴出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用黑豆当作女孩的“眼睛”,玉米须当作女孩的“头发”,稻草制作出女孩的“裙子”,树枝当作女孩的“双手”和“双脚”。将不同的材料进行融合,体现出了幼儿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幼儿在完成稻草拼贴画作品之后,还用笔为作品继续添画背景、表情等,然后利用其他材料为作品粘贴画框,最后用树枝制作出简易画架,将作品摆放在上面进行展示。将不同的创作形式融合,让幼儿能够对材料的应用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有进一步提升。

四、结语

乡土材料源于自然,融于生活,对幼儿来说,它们是取之不尽的美术创作素材。若对其加以挖掘并利用,能增进幼儿的智慧,培养幼儿的审美和创造能力,增强幼儿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教师需要剖析大班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去关注值得开发和利用的乡土材料,循序渐进地开展美术教育活动,让幼儿在多彩的美术世界中遨游!

猜你喜欢
稻草人稻草乡土
亲近乡土
稻草熊
不担当比“稻草人”还要差
稻草人
乡土中国
稻草人
稻草人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两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