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婷
在《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一书中,美国学者理查德·洛夫提出了“自然缺失症”这一概念。书中深入剖析了儿童与自然之间日益疏离的现象,强调应积极为儿童提供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以促进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幼儿园的自然角与种植园地作为幼儿接触、亲近及探索大自然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促进幼儿观察发现、鼓励幼儿探索交流以及为幼儿提供操作试验机会的重要职能。我园充分挖掘自然角与种植园地的价值,将二者深度融合,旨在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并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自然角与种植园地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1.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原晋霞在《亲近自然 探索自然 热爱自然——谈幼儿园种植课程建设》一文中指出,种植活动进入幼儿园之后,就不再是单纯的种植活动,而是承载着诸多教育价值的种植课程。汪丽主编的《田野课程:架构与实施》一书提出了种植园地活动在课程实施中的价值,主要表现在:种植园地活动能有效落实课程目标,种植园地活动拓展了课程资源,种植园地引发了课程内容,种植园地活动丰富了课程实施形式。
幼儿园自然角与种植园地作为直观展示大自然的活教材,为幼儿提供了深入探索的机会。自然角是种植园地的微观体现,而种植园地则是自然角的宏观延伸,完整呈现了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在自然角与种植园地的实践活动中,幼儿通过亲身参与和动手操作,不断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不仅能促进幼儿深度学习和积累实践经验,也促使他们将这些经验应用于后续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自己的知识体系。
2.增强幼儿亲自然劳动的能力
种植活动可让幼儿在参与种植的过程中提高观察、探索、表达、表现的能力,获取相关的知识经验,提升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以及爱心、耐心、责任心等品质,体验劳动的快乐。王志明在《幼儿科学教育教学法》中提出种植是幼儿感兴趣和喜爱的活动,幼儿通过使用简单的工具来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在种植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植物的生长、发育、死亡等现象,把握物与物、人与自然物的关系,习得生物科学的经验,理解有关生物科学的概念。在种植过程中幼儿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易于对植物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萌生爱护、保护植物的行为。幼儿还可从种植活动中学习简单的种植技能,培养爱劳动的品质。
二、自然角与种植园地深度融合的策略
自然角是指班级内的某一特定区域,如阳台一角或走廊一角等,而种植园地则是幼儿园在户外开辟的、具备一定面积的专用场地。从植物生长的角度,自然角是生长的起点,是打开自然的窗口,为种子提供育苗的场所。种植园地则承载了植物生长的全过程;自然角同时也是种植物的终点,是种植活动收获展示的平台,还是种植活动延伸拓展的场地。自然角与种植园地相融合,能给幼儿提供一个植物生长的全过程。现以种植活动“丝瓜种植趣事多”为例,谈一谈如何促进自然角与种植园地的深度融合(见表1)。
1.空间上的融合,支持幼儿的持久兴趣
一群幼儿被一颗颗呈黑色且扁平状的种子所吸引,他们围绕着丫丫热烈地讨论着。“这究竟是什么种子呢?”豆豆好奇地问道。“看起来像是西瓜籽。”琦琦若有所思地说。丫丫微笑着纠正道:“这是我奶奶收集的丝瓜籽。”淘淘随即提出疑问:“丝瓜子不是白色的吗?”大家开始争执起来,这时豆豆提出建议:“将它们种下去,等生长出来,自然就知道是什么种子了。”豆豆的提议获得了一致认可。随后,他们将一颗颗种子种在了种植器皿里,每天都去照料它。一个星期后,一阵欢呼声从自然角传了出来。种子终于破土而出,长出了两片椭圆形的小叶片,幼儿兴奋地拽着老师的手去自然角观看。接下来,这个植物从两片椭圆形小叶片之间生长出手掌形的叶子,而且在秧上慢慢地生长出“胡须”。经过仔细观察,幼儿认出这是丝瓜,还发现丝瓜生长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部分种植器皿中的丝瓜发黄甚至濒临枯死。为解决相关问题,我们特意邀请了丫丫奶奶入园指导。经过丫丫奶奶的解答,幼儿得知随着丝瓜的逐渐成长,自然角中现有的种植器皿在空间和营养等方面均难以满足丝瓜的生长需求,从而致使丝瓜枯死。
原来,随着丝瓜籽的发芽及生长,种植器皿已经满足不了丝瓜的生长需求,它需要更大的种植空间。为保障丝瓜能够茁壮成长,引导幼儿对丝瓜的生长过程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究,教师需要将丝瓜苗移栽至户外的种植园地,以便幼儿更好地观察和记录丝瓜的生长情况。
2.时间上的融合,支持幼儿的全面观察
片段一:过渡时间
琦琦刚吃完早点就迫不及待地去看自然角的丝瓜,他用放大镜看着叶子,惊讶地说:“豆豆快来看,丝瓜叶子上长出了卷卷的小胡子。”豆豆闻声走了过去。与此同时,淘淘手持小喷壶,准备前往自然角给丝瓜浇水。这时,活动的音乐响起,孩子们纷纷放下手中的工具跑进活动室。
片段二:散步时间
孩子们散步到种植园地附近,目光被竹竿上蜿蜒生长的丝瓜藤蔓所吸引,纷纷驻足观察起来。豆豆说:“我的丝瓜藤已经爬到最上面了。”琦琦说:“我的怎么才爬一半,‘小胡须就已经勾到另一个竹竿上了。”其他孩子有的弯腰向下观察,有的踮脚向上看。此时,王老师正催促着孩子们前往午睡室午休,孩子们不得不匆忙返回。
植物的生长过程具有完整性,并遵循一定的生长周期。然而,在自然角环境下,幼儿难以完整地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过程。相比之下,种植园地则能为幼儿提供一个全面观察植物生长过程的场所。然而,幼儿对植物的观察需要足够的时间作为保障。而碎片化的过渡时间和散步时间,显然无法满足幼儿对观察的迫切需求。鉴于此,教师需要灵活调整一日活动的时间安排,将碎片化的时间与有计划的观察时间相融合,以确保幼儿对植物有足够的自主观察时间。
3.内容上的融合,支持幼儿的深入探究
片段一:移栽
餐后散步时间,丫丫经过种植园地时大叫起来:“哎呀,你们看,昨天移栽的丝瓜苗有的死了。”孩子们闻声跑了过去。淘淘疑惑地说:“我的丝瓜苗也死了,明明我已经浇过水了。”“我昨天移栽时可小心了,但丝瓜苗还是死了。”琦琦跟着说。为何会呈现此种状况?幼儿经过讨论主要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丝瓜发芽了就能移栽吗;二是丝瓜适合什么时间移栽;三是怎样移栽。经过调查与收集数据,幼儿了解到丝瓜幼苗的移栽时机应根据其生长阶段进行确定。幼苗长出3片真叶之后是最佳的移栽时机,若幼苗过小,其根系尚未发育完全,此时移栽可能导致丝瓜幼苗难以健康生长,甚至面临死亡的风险。此外,移栽时务必保留好苗床,并在栽种完成后适量浇水,以确保土壤保持微微湿润的状态。这有助于丝瓜幼苗的根系与土壤更好地接触,并促进其生长。移栽完成后,还需避免幼苗受到强光的直接照射,以防出现萎蔫现象。
片段二:搭架子
经过数日连绵不断的降雨,丝瓜藤迅速向四周蔓延生长开来。早晨入园后,豆豆拉着丫丫一同走进种植园地。“丫丫,你看我们的丝瓜藤长得好长啊!”豆豆说。“我奶奶说丝瓜藤要搭架子,这样才能好好长大接出丝瓜。”“搭架子?”豆豆微微皱眉,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接下来,他们就忙碌起来,设计架子、准备搭架子所需材料、设法把架子搭得更稳……
片段三:丝瓜知多少
孩子们每日都前往种植园地对丝瓜的生长过程进行细致观察,并详尽地记录了名为“丝瓜成长记”的观测日志。为了进一步优化丝瓜的生长环境,孩子们积极展开调查与询问,力求为丝瓜搭建最适宜的架子,生成“我设计的丝瓜架”活动。随后,孩子们敏锐观察到丝瓜的颜色发生了变化,于是围绕“为什么丝瓜会变色”这一话题展开深入的讨论与探索。待丝瓜成熟收获之际,孩子们又充分发挥创意,开展了名为“丝瓜筋狂想曲”的手工活动,将成果精心展示于自然角,以展现他们的劳动成果与创意思维。
内容上的融合其实更多地关注种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以及相关种植物的知识拓展。例如,在丝瓜苗的移栽事宜上,幼儿需要思考移栽的适宜时机、最佳的移栽时间以及正确的移栽方法等相关问题。又如,当丝瓜逐渐成长并需要搭建支架以支撑其生长时,幼儿需要考虑如何设计丝瓜架的结构,应准备哪些必要的材料,以及如何有效地搭建丝瓜架等问题。而在丝瓜成熟收获之际,幼儿往往会对丝瓜的生长过程及应用价值产生疑问,如“丝瓜为何会呈现黄色”“丝瓜筋可以用来做什么”“丝瓜能制作哪些美食”等。这些疑问源于幼儿对丝瓜生长过程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探索,教师应鼓励幼儿将他们的发现、讨论及记录成果展示在自然角,以此为他们提供一个完整且系统的学习过程体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究精神。
三、自然角与种植园地深度融合的后续思考
科学合理地规划好班级自然角与种植园地在空间、时间、内容上的融合,能为幼儿提供很好地接触大自然的窗口,并能有效推动幼儿深入观察、持续探究。除了班级在空间场地、时间、内容上的融合之外,笔者在实施后又产生了如下思考:
1.班级与班级之间是否也能进行融合
笔者认为,在资源共享方面,班级之间可以开展种植资源的共享活动,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互补。在知识经验的延伸方面,班级之间可以针对同类种植物进行知识经验的交流与拓展,如丝瓜与黄瓜等作物的种植技巧与管理经验的分享,从而丰富幼儿的学习内容并提升学习效果。
2.班级与家庭之间是否可以进行融合
关于班级与家庭之间是否能够实现融合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家庭种植便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家长可以利用节假日等闲暇时间,带领幼儿前往相关场所,了解和学习有关种植植物的知识与技能。此外,幼儿园可以邀请具有丰富种植经验的家长,来到班级开展助教经验分享活动。以“丝瓜搭架子”为例,家长可以详细讲解丝瓜的种植技巧,分享搭架子过程中的经验与心得。通过这些活动,促使班级与家庭之间的融合得以有效实现。
在班级自然角与种植园地的深度融合过程中,幼儿园必须坚持不懈地付诸实践、深入研究、审慎思考,以便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而持续地发展。同时,植物的全周期生长过程也将与幼儿的成长相辅相成,二者共同谱写美好的成长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