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新生入园哭闹情况分析及应对策略

2024-06-27 19:53储胡娟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入园新生情绪

储胡娟

新入园幼儿由于不适应幼儿园这个新环境,通常会产生哭闹情绪。教师如不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不仅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还会阻碍教师正常的教学工作。[1]作为一名新教师,一上任便要带小班,这也让我充满了彷徨。小班的孩子刚入园不适应,该怎么办?新生哭闹的问题处理不好,后续工作不好开展,怎么办?新生家长工作应该如何组织,我该怎么做才能让他们认可并支持我?一切的担心,仿佛都来源于害怕处理不好新生入园哭闹问题。

一、充分理解:“哭泣”背后的丰富内涵

理解并接纳幼儿园新生的哭泣,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挑战。通常,这种哭闹行为源自孩子们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它反映了孩子们对离开家庭、独自面对未知环境的恐惧和不安。这种恐惧往往因为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而只好通过哭泣这种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认识到哭泣背后的深层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同情、理解孩子们的感受,从而采取更合适的方法帮助他们逐渐接受并喜爱幼儿园的环境。

1.“哭”不可怕,“不许哭”才可怕

孩子通过哭泣释放情绪,这是他们自我保护机制的一部分,是他们紧张情绪的自然反应。教师需要富有同情心地认识到,孩子的哭泣不仅是他们适应新环境的方式,而且是他们表达不适感和需求的直接手段,教师不能简单地用“不许哭”来试图禁止孩子哭泣,这样做反而会增加孩子的焦虑和心理压力。

2.“哭”比“不会哭”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理解并接纳孩子的哭泣,比强制其沉默更为重要。孩子通过哭泣释放情绪,是自我表达和自我保护的本能方式。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教育者和家长都至关重要。相比于简单地禁止哭泣,我们应该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理解其背后的情绪和需求。“感到想念妈妈时哭一下没关系。”“觉得难过?可以哭出来,我会陪在你身边,一起找出解决办法。”这样的言语不仅能安慰孩子,也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情绪支持。在新环境中大声表达自己的孩子,往往比那些默默哭泣或不敢表达自己情绪的孩子更容易适应团体生活。教育家洛克强调:应通过适当的方式处理孩子的情绪,而不是简单压制。幼儿的哭泣作为一种原始且直接的表达方式,需要被正确解读和引导,而非粗暴禁止。通过允许和引导孩子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减轻紧张和焦虑,从而更快适应新环境。

二、深度对话:“哭”背后的理性分析

哭泣本身并非问题,而是孩子天生、基本的情感表达方式,同时也是他们传达需求的手段。成人往往因为孩子的哭声而感到困扰,有时甚至采取粗暴手段企图制止这一行为。然而,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初期对孩子来说充满挑战,更需要成人的理解和支持。有效的做法是老师与孩子、家长进行深入的沟通,共同探讨并分析哭泣背后的情绪和需求,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幼儿入园适应期间的紧张感,使孩子更加平稳地适应新环境。[2]

1.内在分析,通过关怀与耐心来建立信任

当孩子首次离开家庭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时,他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距离,更多的是情感上的不安和安全感的缺失。情绪反应不只是对未知环境的自然恐惧,也是他们对新环境缺乏信任感的直接体现。因此,教师应该展现出无限的耐心、关怀和理解,采取积极的肢体语言和安抚措施,如轻柔地拍打或拥抱,这样不仅可以安慰孩子,还可以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对教师的信任。

“不许哭!”这样的命令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加剧孩子的焦虑感。相对而言,一个包容、理解的态度,以及通过身体接触传递的安全感,如轻抚孩子的头部、轻拍他们的背部,甚至是一个温暖的拥抱,都能在孩子心中植入安全与信任的种子。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实际上是在无声地告诉孩子:“这里是安全的,你被爱着,被关心着。”通过这样的互动,孩子们逐渐学会信赖教师,相信新环境也可以给予他们温暖和安全。

2.收集孩子哭闹的照片,让家长感受成长的温馨

记录并分享孩子入园初期的泪水瞬间,可以转化为一个充满情感价值的过程,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看待成长过程中的挑战和进步。在家长会上展示这些精心收集的照片和视频,不仅可以展现孩子们从泪水到微笑的转变,也让家长们体验到孩子在幼儿园快乐成长的每一个瞬间。孩子们克服初期的不适应、逐渐融入集体生活的过程将成为一份宝贵的成长记忆。

将这些照片和视频在孩子们成长的不同阶段进行回顾,如在他们大班毕业时或成年生日时分享,能为大家带来欢笑,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纽带,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回味那段成长的历程。这样的做法不仅让家长们从新的角度理解孩子的哭泣,也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增强了家庭内的理解和沟通。

通过分享这些成长的瞬间,教育者能够引导家长从一个更宽广的视角看待孩子的情绪表达,理解孩子哭泣背后的情感需求和成长的必经阶段。这样的共享体验促进了家园沟通,建立了一个共同支持孩子成长的社区。家长们在观看这些照片和视频时,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孩子为适应新环境所做的努力,以及教育者在孩子成长道路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3.化被动为主动,启发家长分析孩子哭闹的原因并采取预防措施

家长的积极参与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情绪反应,进而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家长会或者其他家校互动场合中,展示以往孩子们的适应过程,包括他们哭闹的视频和照片,能够有效地帮助家长认识到哭闹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阶段,而不是令人担忧的异常现象。引导家长主动分享他们对孩子哭泣原因的看法,以及他们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这不仅能够激发家长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思考问题,也能够促进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共同探讨和寻找最适合孩子的解决方案。

三、应对策略

1.家访工作必不可少

家访,对于帮助孩子较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十分重要。我们也了解到新生家长十分欢迎新生入园前教师家访。孩子在家里被几个大人围着转,一入园却成了班级的几十分之一,班里只有两到三位老师,孩子能被照顾好吗?孩子受了委屈怎么办?孩子哭闹不止怎么办?[3]这些都是家长担忧的问题。也有很多家长关心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与教育理念,希望能和教师沟通。家访正是一个深入了解新生个人资料,了解新生家庭教育状况,与家长沟通教育观念,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环节。

家访前,教师应准备好新生入园通知、新生家长通知等材料,让家长知道报到的时间、家长会的时间,以及班级老师的简单情况,这样他们才能放心地把孩子交到教师手里。

教师在进行家访时,应主动和幼儿打招呼并介绍自己,减少两人之间的陌生感,以便入园后幼儿能更快地适应老师。教师可以仔细询问幼儿的大小便、饮食、午睡等情况,并记录下来。

结束家访之后,教师应该根据家访时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新生的信息,包括他们的居家生活、饮食习惯、午休习惯等,便于接下来做开学前的准备工作。在整理过程中,教师也会对幼儿有进一步的认识。

一次成功的家访,将会是幼儿更快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良好起点,也会是家园良好合作的重要源头。

2.小班新生访园

在新生入园之前,我们还可以组织一场访园体验,让幼儿提前感受幼儿园的一日安排,提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首先在入园接待方面,教师应与幼儿、家长礼貌问候,让幼儿自主选择一个标记,并给幼儿佩戴手环,手环上贴好幼儿自己选的标记。幼儿可以与家长自由参观班级环境,根据所选标记寻找对应的床位、杯子和毛巾摆放处等。在这之后,幼儿可自由选择桌面玩具玩耍,家长可互相交流或与教师核对幼儿信息。在班级幼儿来得差不多时,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谈话活动,并使用玩教具增强幼儿的参与感与兴趣。在谈话活动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个简单的游戏如“开火车”,和幼儿互动,增进彼此的交流与感情。最后,幼儿可以在家长与教师的带领下,体验分组排队如厕、洗手、使用毛巾擦干手、拿杯子喝水的经历。随后家长可以陪同幼儿参观幼儿园内部环境,玩一玩游戏,结束后提醒孩子将玩具放回相应地点并整齐排列。一次成功的新生入园体验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还可以解除家长的不安情绪。

3.关注幼儿个别差异性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且各不相同。在和幼儿接触的时候,教师也应该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个性,来开展相应的工作。《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也提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在开学的第一天,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幼儿的焦虑情绪,对不同的幼儿使用不同的方式安抚。有的幼儿属于情绪外放型,喜欢用哭闹来表达自己的焦虑,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他说出自己内心的恐惧,教师再加以安抚;而内向害羞的幼儿,不开心了也不敢说出来,只会默默流泪,教师就可以给他一个拥抱,陪伴着他,或许他就能从中获得极大的安全感。

4.家园共育是关键

家庭教育方式是影响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的重要因素。在陌生的环境中,年幼的孩子对环境的判断更多地基于父母的反应。年幼的孩子最善于感知成年人的内心想法,而成年人的焦虑也会传递给年幼的孩子。家长应该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孩子在进入幼儿园时哭闹和情绪不稳定是很正常的,要积极配合老师,帮助幼儿度过焦虑期。

3岁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其思维活动具有相对的具体性。可以提前练习分离,比如在家长离开时拥抱孩子,告诉他回来的时间。重聚后,热情地问候孩子,让他明白短暂的分离并不影响家长对他的爱,并让孩子对分离和重聚有良好的控制感。

平时带孩子和小朋友玩耍,可以保持适当距离或短时间离开,反复自然练习,有助于孩子们逐渐适应和接受分离,建立良好的心理准备,巩固安全感。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在社区中找到好伙伴,邀请他们参观自己的家,鼓励孩子与朋友玩耍和社交,分享食物和玩具,学习解决冲突的方法,尝试通过语言进行沟通和谈判,积累一定的社交经验。这样可以减少孩子对同龄人的恐惧,让他们更容易适应集体生活。

千万不要对孩子说“如果你不听话,我就送你上幼儿园”这样的话,以免孩子对幼儿园产生恐惧心理,从而逃避入园。为了让孩子信任、亲近和喜爱他们的老师,家长们要为老师们塑造一个可亲、可爱、可信的美好形象。家长必须及时调整心态,确保积极情绪,充分信任孩子,信任老师,以乐观的态度影响孩子。

幼儿刚入园时和家人分离的刹那也是非常关键的,而那一刹那越短越好。当家人把孩子送入幼儿园之后,对孩子说声“再见”就可以转身离开,避免再亲一下、抱一下,或者更多的说教,这时一定要相信教师,他们会很快地安抚好孩子。开学前几天,家长也一定不要一直询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做了些什么,小朋友有没有打你,老师都教了些什么”等,以免上幼儿园成为幼儿的负担。刚入园时,家长可以提前一点来接幼儿,让幼儿在一放学就能看见家人,以获得安全感。当孩子问“今天我可以不去幼儿园了吗”时,除特殊情况,家长一定要态度坚决地反对。千万不能半途而废,上三天,休息两天,这样就不自觉地延长了幼儿对刚入园的适应期。教师也可以在幼儿午休时间利用班级群发一些幼儿在园的照片让家长观看,缓解家长的焦虑,增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信任。

参考文献

[1]张辉.新入园幼儿哭闹情绪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学园·教育科研,2011(19):80-81.

[2]耿海莉.幼儿园小班幼儿入园焦虑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新课程(上),2017(06):291.

[3]郭毅.优化入园前家访减轻小班新生入园焦虑的几点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273-274, 275.

猜你喜欢
入园新生情绪
免票入园
重获新生 庇佑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陕西筹措15亿元缓解“入园难”
宝宝入园巧加餐
新生娃萌萌哒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