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秀明
曲靖,位处珠江源头,在这条母亲河的滋养下,有着“茶马古道”“七擒孟获”“爨碑瑰宝”“洞经铜艺”等文化印记,还有让人回味无穷的爨乡味道。都说“游在云南,吃在曲靖”,辣子鸡、拽米线、韭菜花、老火腿等美食闻名遐迩,但最具地方特色的还属非遗美食——蒸饵丝。
家乡美食是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的目标指出:教师要帮助幼儿清楚说出自己家所在的省市(省县)地区名称,知道家乡具有代表性的特色物产或者人文景观。引导幼儿感知家乡、培养热爱家乡的浓厚情感,也是学前阶段的育人目标之一。我们遵循幼儿的身心特点,以探索曲靖地方美食文化为方向,构建幼儿园、家庭、社会紧密合作桥梁,借助地方特色美食资源,共同为幼儿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本文将以“爨乡百味”这一主题活动中的“蒸饵丝”为例,展示我园在挖掘家长资源,支持幼儿学习的一点经验。
一、探寻蒸饵丝
漫步曲靖街头,在各大小餐馆里随处可见蒸饵丝的身影。幼儿对蒸饵丝并不陌生,但对于其名字、历史、制作等问题并不清楚。因此,在活动开始,我们尝试借助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幼儿了解“蒸饵丝”的发展,激发幼儿探索“蒸饵丝”这一具有地方代表性的美食的动机,并和幼儿共同讨论、制定并发放调查表,鼓励家长带领幼儿走进大街小巷,尤其是“北颖园”“大富贵”“老三饵丝”等历史久远的名店,通过与师傅交流,观察制作蒸饵丝的所需材料和过程,近距离感受制作蒸饵丝的精细工艺,在发现、记录的过程中加深对蒸饵丝的了解。
二、品尝蒸饵丝
幼儿有了对蒸饵丝材料及制作过程的了解后,我们打通家园合作渠道,带领幼儿深度参与、品尝蒸饵丝,感受蒸饵丝的独特美味。例如:鼓励祖辈为幼儿亲手制作蒸饵丝,一家人围坐共享;请幼儿参加班级“蒸饵丝”特色活动,与教师和同伴体会蒸饵丝的味道。经过品尝,幼儿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蒸饵丝软软的、糯糯的、很有嚼劲。”“吃蒸饵丝一定要配葱花骨头汤,这样就更好吃了!”幼儿不断抒发着享用美食的感受……
三、体验、制作蒸饵丝
经过对蒸饵丝的了解与品尝,幼儿自然萌生了制作美食的想法。顺着幼儿的兴趣,我们开展了一场家园互动比赛,即招募家长志愿者,邀请家长走进班级,分组带领幼儿现场制作蒸饵丝。首先,我们让幼儿分组绘制食材清单,鼓励幼儿通过绘画或符号的方式列出需要的食材,如韭菜、绿豆芽、酸菜、油辣子,秘方熬制的甜酱油和炒制的肉酱,还有精盐、白糖、味精、小葱等必不可少的调料。接着,幼儿便可拿着清单来食材区自主选取并带给家长。然后,家长便与幼儿一起制作蒸饵丝。在家长的协助下,幼儿努力尝试把饵块切成丝状,用菜油拌匀,并放进甑子里蒸制,待其发软后取出,再添置灵魂辅料——甜酱油和肉酱,最终成功完成“蒸饵丝”的制作。
四、追溯蒸饵丝的历史
这段时间,幼儿在对美食的探索与体验过程中,萌生了很多问题:饵块是什么东西做的?饵丝只能蒸着吃吗?为什么会有不同颜色的饵块?甜酱油熬制的秘方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与幼儿一起走进大街小巷,了解蒸饵丝的秘密。
身处曲靖,饵食文化无处不在。其中曲靖老街、南中爨城等地均有关于蒸饵丝等地方美食的介绍。教师充分利用周边资源,鼓励家长带领幼儿前往参观。通过讲解员的解说,幼儿了解了“状元三大碗”的传说,知道了饵块不同的颜色取决于掺杂的农作物颗粒的原有颜色(例如玉米、紫米等),对蒸饵丝的历史文化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此外,幼儿还观看了视频《手工“舂饵块”》,知道了饵块从浸泡、淘洗、蒸煮、舂制、搓揉,再到切丝、成片,最后蒸、炸、煮、炒成各种美食的过程。欣赏视频结束后,我们还结合幼儿对“舂米”的兴趣,请家长带领幼儿走进手工工坊,实地认识木质筛米机、石碓、木杵、甑子等工具,深度了解饵块的制作过程。活动既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又拓展了他们对传统美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在与幼儿了解“蒸饵丝”的过程中,我们重视对家长资源的利用,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的探索欲,全方位做好支持工作,让幼儿在参与中感知、在操作中体会,切身获取实践经验,进一步增进了对本土文化的了解以及身在爨乡饵食之地的自豪感。沿着“爨乡百味”这条美食之路,我们将继续探寻下去,让幼儿继续了解、制作、品尝家乡美食,在做与学的过程中了解家乡的美食文化,继而传承和发扬家乡美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