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材料积累的内涵及策略举隅

2024-06-27 12:18郭其平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4年5期
关键词:内涵策略

郭其平

【关键词】语言材料积累;内涵;策略

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语言运用能力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如果把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比作建造一座大厦,那么,语言文字就是建筑材料,语言经验则是建筑方法。材料丰富,方法适当,二者兼具,语言大厦才能成功建造起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明确要求:“主动积累、梳理基本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领悟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在“课程内容”中设置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并指明其意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奠定语文基础”。语言材料与语言经验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双翼,有材料无经验或有经验无材料,都无法培养良好的语言能力。此外,语言材料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积累语言材料,对于体认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因工作关系,笔者经常深入一线。在听课中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忽视语言材料的学习与积累,在学生能认读字词后,就组织学生进行语言经验学习。忽视语言材料的积累,导致学生在表达时语言贫乏,虽然生活丰富多彩,但下笔时苍白乏力,词不达意。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对语言材料积累的内涵认识不全面和有效积累语言材料策略的缺失。

一、语言材料积累的内涵

在讨论语言材料积累时,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语言材料。“文学作品和文章,是典范的书面语作品,是培养书面语言能力的语料。”[1]义教新课标在“课程内容”中说明,入选统编教材的书面语言作品为: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反映科技、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应用、说明、记叙类作品,以及外国优秀文化作品。

面对一篇篇书面语言作品,学生要积累的语言材料是什么?义教新课标要求,通过语言作品学习,到第四学段学习结束时,应认识常用标点符号,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在课内外阅读与生活中,积累词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自己喜欢的成语、格言警句等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又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中说明了各学段要积累的语言材料:除“学段要求”中要求积累的内容外,还有谚语、儿歌、成语典故、中华文化名言、短小的古诗词、对联、名句等。笔者认为,义教新课标明确要求积累的语言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汉字、词语、标点符号,可以认为是“基本语料”;另一类是成语、成语典故、谚语、格言警句、中华文化名言、对联、精彩句段、优秀诗(词)文等,主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外国优秀文化等书面语作品为载体呈现,是优秀文化精华,可称为“精华语料”。

以上两类是义教新课标明确要求积累的语料,此外,还有隐藏在语言作品中的语言材料,如美好的情境,作品的大意,人物形象,事件梗概,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有价值的信息,获得的启示,文章的观点、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结论,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等等。这些是语言作品中的陈述性知识,虽然在义教新课标中没有明确的积累要求,但这些阅读与鉴赏过的信息,也是重要的语言素材,可称之为“信息语料”。众所周知,人的言语表达与交流需要信息语料作为观点表达的例证。这类语料积累的丰富程度,影响言语表达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是学生言语深度与高度的基石。在阅读中积累信息、增长见识,是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广泛阅读的目的之一。

教育目标不同,需要达到的认知程度也不一样。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语料属于事实性知识,或概念性的陈述性知识。对语言材料进一步分类,利于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合理确定各种语料学习的认知过程水平维度。一般而言,基本语料、精华语料要理解,为运用、分析、评价与创造奠定基础;而信息语料则应理解性识记,以便在言语中根据需要调用。义教新课标要求积累的语料可分为三类(见表1)。

“积累”是并列式词语,“积”与“累”都有“堆集,积聚”之意。成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的“积”“累”都是这个意思。对于语言材料,若只积累而不梳理,只会是语言材料的堆叠,不利于表达运用。因此,义教新课标强调积累与梳理相结合。梳理,就是将获得的语料进行分析、归类,使之缀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己所用。

阅读中遇到的语料是随机的、散乱的,呈无序的状态。学习心理学认为,要记忆无序的事实性知识或信息知识,最好的办法是在大脑中将其图式化。图式化的方法,就是对其进行归类。如何将阅读中遇到的语料进行归类?前提是要理解。理解语料、明确语义,在语义的指导下进行分析、归类。例如,“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五彩斑斓、万紫千红”这些成语散落在不同课文中,学生在不同时间遇到,只有理解意思,才能将它们归入“表达颜色多”的词库条目。理解意思,还应关注每一个词语的细微区别(如“五颜六色”单指“颜色多”,而“五彩缤纷、五光十色、五彩斑斓、万紫千红”不仅有“颜色多”的意思,还有“颜色鲜艳”的意思;“万紫千红”不仅可以形容颜色,还可以比喻“事物丰富多彩或事业繁荣兴旺”;“五彩斑斓”还有“色彩鲜明耀眼”的意思),这样才能根据语境进行恰当选择,准确表达。

在阅读中遇到有价值的文章,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梗概,依据主题分类存储,以便在言语表达时随时调用,这是很多作家的写作经验,也是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据唐代刘肃《大唐新语》记载,唐玄宗曾要求张说等大学士“撰集要事,以类相从,务取便省”[2]。“撰集要事”就是摘录经史典故,或搜集故事进行概括,依事分类,供“检事”用,为写作提供材料。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语言材料积累就是通过对基本语料、精华语料、信息语料等语言材料的理解与梳理,将它们纳入心理词库,从而建构自己的语料库,为个体言语实践做准备的过程。

二、语言材料积累策略举隅

学生获得语言材料的途径众多,如生活中与人交流、交往,课内外的阅读、表达等,都可以积累语言材料。而课内书面语言作品的学习,是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主要途径。这些书面语言作品并非为教材而创作,需要教师提供适宜的策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积累。

1.在情境任务中积极积累

义教新课标强调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要求“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其在完成情境任务中积累语料,比强制要求摘抄好词好句的效果要好很多。例如,笔者在四年级上学期结束时宣布,下学期开学初,班级将举行寓言故事手工书比赛,要求每个同学利用寒假时间搜集寓言故事,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几篇寓言故事手工编著成书,参与班级最佳寓言故事手工书评选。接着,带领学生温习学过的寓言故事,了解寓言故事的文体特点——借故事讽喻某些人和事,或告诉读者某些道理,让学生明白如何选取寓言故事。然后出示寓言故事手工书的范例,让学生清楚如何编著寓言故事手工书:摘抄或打印寓言故事,并在故事末尾写清楚寓言故事的梗概、说明讽刺什么样的人或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如果可以列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人或事或现象,就可以获得加分奖励……开展寓言故事手工书评选活动,是引导学生在完成情境任务中积累寓言故事、成语典故等语料。

非情境任务中的语料积累,多是抄写与背诵,往往被学生排斥,效果不甚理想。情境之于积累,犹如汤水之于盐巴。将盐巴溶入汤水,就容易下咽。将语言材料积累融入情境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实现语料积累,则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笔者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忆读书》一文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学校读书公园要设立冰心塑像,在塑像背面要介绍冰心的读书经历。请同学们根据她的《忆读书》一文,写一段文字介绍。”学习活动安排如下:

活动一:默读课文,以时间轴的形式初步梳理冰心在什么时间读了什么书,并连起来说一说。

活动二:冰心在回忆读书经历时,除回忆阅读书目外,还回忆了什么?再读文本,圈画出冰心的读书方法和读书感受。

活动三:为塑像写一段介绍冰心读书经历的文字,要求写清楚冰心不同时期读的书,以及读书方法和读书感受。

在这个情境任务中,学生既完成了“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这一语文要素的学习,又加深了对“冰心读了一辈子书,读了很多书,成为文坛常青树”这样一则语言材料的理解,积累了“读书的意义”这一主题的素材。

2.在梳理运用中有效积累

基本语料和精华语料属于事实性或概念性知识,多数教师一般要求学生通过摘抄、读记来实现积累。这样的积累只是语言材料的堆积,不能嵌入学生原有的心理词库,扩充认知结构,学生也就无法在需要时自如调用,属于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积累。义教新课标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教学提示”中指出,“引导学生增强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意识,教给学生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方法,注重积累、梳理与运用相结合”。各学段的“梳理与探究”也对语言材料梳理提出了要求。从第一学段到第四学段,依次要求:“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分类整理,使语言材料经历心理认知,嵌入心理词库。如此积累的语言材料,只要能提供运用的情境,便能被灵活运用。

例如,三年级下册《火烧云》课后练习第三题,是一道引导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梳理的练习。可以设计这样的学习活动:

活动一:朗读词语,给词语归类。(词语:红彤彤、金灿灿,葡萄灰、茄子紫、梨黄,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预设类别有:叠词式、比喻式、组合式)

活动二:学生观看一段春天公园的视频,并依照构词方式描述看到的颜色。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结合课内外经验进行描述,如“叠词式”的描写:新芽粉嫩粉嫩、叶子绿油油;“比喻式”描写花的颜色的词语:火红、雪白、银白等,其形式也可变化,如“白的像雪”“粉的像霞”等;“组合式”的描写:“半紫半白”“半粉半白”,等等。

活动三:让学生用上描写颜色的词写一段话,描写视频中的公园。写后朗读,体会表达效果。

对于基本语料和精华语料,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梳理运用,嵌入认知结构;对于陈述性知识的信息语料,也应通过梳理,归入相应主题,以便引用。例如,读了《全神贯注》一文,学生对“罗丹全神贯注,忘了来访客人茨威格”印象深刻,获得启示:“做任何事情,想要做得好,就要全神贯注。”对于这则语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将其归入“专心做事才能成功”这一主题,然后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什么人因为做事全神贯注而获得成功”,或者“什么人因为做事漫不经心而没有把事情做好”,最后在学生口头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以举例的方式,用一段话写出对这则语料的理解。

形成良好语感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目标之一。王宁教授认为,语感是习得和积累的结果,“语感形成的途径不只是背诵,对文质兼美的语言作品熟读、精研、玩味、复述、引用都有助于语感的生成与改造。”[3]对在文质兼美的语言作品阅读与鉴赏中获得的语料进行梳理与运用,既是丰富积累,也是在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培育语文核心素养。

3.在读书笔记作业中养成梳理积累习惯

语言材料积累是持久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着重培养梳理积累的习惯,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建立自己的语料库。习惯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坚持。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天都要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但目前的作业并不能让学生养成积累习惯。当前,作业设计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多数优秀作业只是变个花样让学生做题,这与义教新课标提倡的“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倡导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读书品位”课程理念不相符。同时,习题式的作业也很难真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同做一份作业,可能造成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结果。

怎样的语文作业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能够让学生在丰富的积累中培养习惯,发展语文核心素养?读书,然后将阅读过程中的收获、体会、疑问及探究记录下来,也就是写札记、做读书笔记,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读书、做笔记,这一传统的语文作业是无数学人治学成功的秘籍。当代不少语文教育家、学者也在呼吁重视读书笔记,倡导将读书笔记作为学生的日常语文作业。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提出:“学语文,做好读书笔记一件事就足够!”[4]福建省特级教师黄国才倡导让学生“写阅读日记(阅读日记就是读书笔记)”[5]。十几年来,笔者摒弃做题式作业,设计了读书笔记作业框架(见表2),让学生在阅读语言作品时有选择地做读书笔记。框架中的“概述内容”“新鲜感语词(词语或短语)梳理积累”“品读优美句段”中的“摘抄句段”是对语料的梳理积累;“品读批注”“读写结合”“质疑探究”则是语言经验的学习与积累。如《观潮》一课,“新鲜感词语梳理积累”的读书笔记可以让学生对描写浪潮的语词进行梳理抄写:(1)抄写课文中描写浪潮声音的词语;(2)抄写课文中描写浪潮样子的词语;(3)列出几个描写水的词语,并指出它们描写的是水哪些方面的特点。让学生根据词语的描写对象、表现内容进行分类抄写,寻找语言材料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达到扩充知识体系、丰富积累,形成个人语料库的目的。

读书笔记作业是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结果,学生可根据所读语言作品和个人能力水平选择其中部分内容来完成,不仅满足了学生个体的不同需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投入一篇篇经典文本或一本本书的阅读中去,养成积累习惯,丰富语料库。

4.在定期盘点中结构化积累

“盘点”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中的解释是“清点(存货)”。在超市里,我们经常见到店员整理货架,将商品按类摆放,并对数量进行清点。通过盘点,按类摆放,顾客可以迅速依类找到商品;同时,通过盘点,可以清楚哪些商品积压了,哪些商品需要补货了。经常盘点,可以使超市良好运营。对于积累的语言材料,也应定期盘点。前文已述,我们阅读积累的语言材料往往是无序的,尽管我们在积累时进行了梳理,但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又累积了新的语言材料。是将这些语言材料创建新类别,还是归入原有的类别,则需要定期进行盘点。通过盘点,将一个阶段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归整,对积累的语言材料作有序化处理。同时,汉语词义具有多义性,不同语义散见在不同的语言作品中,呈无序状态,也需要适时地进行盘点,使其形成义列,以便于理解、记忆和运用。如“相”这个字,最早在一年级下册第四课《猜字谜(一)》中出现:“左边绿,右边红,左右相遇起凉风。”这里的“相”,是“互相”的意思;但在“好言相劝”“实不相瞒”等词中,它的意思是“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如果没有对“相”字的两种常用义项进行盘点,建立义列,那学生在诵读曹植诗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时,可能将哥哥魏文帝曹丕逼迫残害弟弟曹植误解为“兄弟之间互相残害”。

统编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单元课文大多是同一主题的作品,许多要求积累的语料也属于相同主题。笔者在带班时,常围绕某一个主题,运用“飞花令”的形式,引导学生对语料进行盘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围绕“科学精神”这一主题编排的,学完这个单元,可以“科学精神”为主题,让学生轮流说说含有科学精神的词语、成语或名人名言;学习了人物描写单元,可以描写人物外貌、心理活动、语言、动作、精神品质等为主题,让学生盘点词语、优美句段等语料。再如,学完一学期的古诗词后,可在期末组织一次古诗词“飞花令”,梳理不同主题(含有某些字词的、带有相同修辞的、表达某种情感的……)的诗句,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对积累的语料的盘点。

除“飞花令”式的主题盘点外,还可以开发语料盘点专题课。有个关于“笑”的词语盘点的课例,很有借鉴意义。课前,让学生初步完成词语搜集工作,整理出描写“笑”的词语总表。课上,首先,让学生通过感情色彩、词语表达意思的程度、语体色彩、词性、适用对象等分类梳理有关“笑”的语料;其次,分组合作探究“笑”的写法;最后,观看《红楼梦》的视频片段,要求学生运用前面所学,描述不同的“笑”。[6]这个案例既让学生盘点了积累的语料,又引导其探究语言经验——如何写笑,最后运用语料和语言经验写不同的“笑”;既让学生学会了盘点积累的方法,又帮助其将积累的有关“笑”的语料结构化,便于运用。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语言材料积累的价值,在课内语言作品学习中培养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能力,帮助其在语言材料积累实践中建立丰实的个人语料库,以便其能文从字顺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与情感。

猜你喜欢
内涵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略述《岁月生香》的壶中内涵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内涵漫画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