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研究热点与趋势

2024-06-26 09:06:38田恬胡艳丽
科技智囊 2024年5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可视化分析中国式现代化

田恬?胡艳丽

摘  要:[研究目的]新质生产力是基于国际国内背景而提出的重要概念,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对新质生产力研究领域的现状、热点及趋势进行梳理分析,有助于把握其发展方向,为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利用CiteSpace软件,以2000年—2024年4月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筛选出的609篇文献为样本绘制图谱并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论]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研究热度呈现快速上升趋势;领域内发文作者、发文机构间的合作联系较少;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等关键词成为研究热点;现有研究已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内涵、价值意蕴、实践路径三大研究热点趋势。未来研究应在深化理论内涵,构建理论体系;优化体制机制,营造创新环境;加强实证研究,指导应用实践三个方面不断深化研究。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CiteSpace;可视化分析;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49;F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4.05.0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创新成就显著,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深刻响应,也反映了国内发展需求的内在要求。在国际层面,全球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以及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求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国内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凸显,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积极培育产业园区,加强对口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1]。这是“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的首次提出。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后,再次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作出重要论述,“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3]。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的回应,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一经提出便在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引起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广大学者们从多个维度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发展逻辑及其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因此,研究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具有现实意义,它是未来学界研究的焦点所在,系统梳理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并分析其研究热点与趋势,将有助于推动新质生产力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进而为其在实践中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外延,更能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科学的指导,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本研究采取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的方法,用CiteSpace6.3.R1软件对国内新质生产力的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索其研究进展和趋势,并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未来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与文献筛选

与本文相关的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文献检索平台。首先,在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平台中,以高级检索方式,在检索框中输入“新质生产力”进行主题检索,由于2000年以前文献数量较少且与主题相关度较低,故时间跨度选取2000—2024年,检索时间为2024年4月4日,在知网总库中,共检索到学术期刊文献780篇;其次,为提高数据来源精确度与文献有效性,对检索出的780篇期刊文献进行筛选,剔除会议、书评、重复文献等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最终筛选出有效文献共609篇;最后,将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本文以筛选出的609篇有效文献为分析对象,并使用CiteSpace6.3.R1软件对新质生产力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其进展和趋势。

(二)分析工具及研究设计

CiteSpace软件的开发者是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的陈超美教授,它是应用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基于共引分析理论(co-ciation)和寻径(path Finder)网络算法等,对特定领域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以探寻出学科研究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其知识拐点,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有效地分析学科演化的潜在动力机制,并探测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4]。本文以CiteSpace6.3.R1版本为可视化分析工具,对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平台筛选导出的文献数据进行作者、机构、关键词共现图谱与关键词聚类图谱的绘制。

二、新质生产力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一)文献时间分布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文献数据进行年际发文量分析,梳理2000年至2024年4月4日网络首发期间的新质生产力相关研究成果。如图1所示,新质生产力文献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0—2022年,该阶段,“新质生产力”仅在文献中作为一种表达被提及,并未得到专门的阐释与界定,论文年度发表数量不超过3篇,在学术界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与研究。第二个阶段是2023年9月—2024年4月4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7日首次提及“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新质生产力相关研究迅速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焦点,相关发文量呈现出迅猛的增长趋势。

图1  新质生产力研究的文献年度分布

(二)发文机构分布

本研究通过CiteSpace软件对机构发文量进行统计分析,时间切片选择1年,评估不同机构在该研究领域上的研究贡献、影响力以及机构间的合作关系。通过对发文机构进行可视化图谱绘制和分析统计发现,图谱共有107个节点与45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79,机构发文量越多,其节点越大,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了机构间的合作关系,节点连线粗细反映了合作强度(见图2)。发文量排名前列的机构见表1,可以清晰看出,发文量排名前五的机构分别为西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0篇)、新华社(9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8篇)、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7篇)、中国经济周刊(6篇)、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6篇)、辽宁大学经济学院(6篇),发文机构集中于高校和研究所,这些机构在发文量上占据领先地位,显示出他们在该领域的研究活跃度和学术贡献。从网络连接密度来看,各研究机构之间合作较为分散、交流沟通较少、尚未形成规模,从合作网络来看,主要是以高校与高校合作、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为主,各研究机构以同城或同单位合作为主,如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与南京大学商学院、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与吉林大学经济学院、辽宁大学经济学院与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表1  研究机构发文量统计

(三)作者发文分析

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筛选出的593篇文献为样本,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出作者合作共现图谱(见图3),时间切片选择1年,该图谱能够揭示作者贡献、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如图所示,可视化图谱共有109个节点与24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41,表明分布较为分散。其中,发文量排名第一的是李政,共发文6篇,其次是任保平,共发文5篇,同时,以期刊评论员和期刊编辑部身份发表的作者也有一定比例,并且发文为1~2篇的作者占据较大比例,说明该研究领域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核心研究者体系。

整体来看,作者之间的连线较为稀少,反映出在当前研究领域中,作者之间的合作尚未形成紧密的网络结构。节点越大,说明作者发文量越多,图谱中红色的节点和连线颜色代表2024年,可以看出作者发文和合作集中于2024年。因此,为了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需要加强作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共享资源、互补优势,共同解决研究难题,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创新,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关注合作关系的建立与深化,以促进研究的深入发展。

(四)高被引文献分析

高被引文献在特定的研究领域或主题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认可度,可以反映出高被引作者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因此,对高被引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对于了解学术领域的发展状况、把握研究前沿、发现潜在的研究机会具有重要意义。如表2所示,本研究对新质生产力研究领域被引频次前十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是周文在《改革》上发表的《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该文章侧重于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征进行界定和分析,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推动了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发展。总体来说,该研究领域的高被引频次文献主要侧重于探讨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论内涵,并对其价值意义进行分析。

三、新质生产力研究热点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文献关键词是从研究文献的题目、摘要、正文中提取出来的,能够反映文献核心内容和观点的词语,通过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共现图谱进行绘制,能够分析出特定领域或主题关键词的出现频率和变化趋势,并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该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4)共有113个节点,251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397。其中,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等关键词的节点最大,说明这些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均较高,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这两个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均大于0.1,说明他们在连接不同研究主题或领域的文献中起到了关键的桥梁作用,是该研究领域的关键研究路径和转折点,凸显出这些节点在网络结构中的重要程度;其次,数字经济、未来产业等关键词的节点也较为明显,显示出它们在该领域中也具有一定的关注度。根据关键词共现图谱,将词频排名前十二的关键词进行统计(见表3),可以清晰显示出当前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

图4  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3  新质生产力高频关键词词频表

(二)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

本研究为了进一步发掘和探索新质生产力研究领域的热点,通过CiteSpace软件提供的对数似然率算法(LLR)进行聚类标签提取,所得出的聚类标签基本可以反映出研究情况。同时,CiteSpace软件也提供模块值(Q值)和平均轮廓值(S值)两个指标,它们能够科学而有效地评估图谱绘制的质量与效果。一般而言,Q值通常落在[0,1)的区间内,当Q值大于0.3时,即表明所划分出的社团结构具有显著的意义,若S值在0.5以上通常认为聚类合理,S值达到0.7则聚类高效且可信。这些指标的运用,有助于我们更精准地评估图谱的质量,从而为研究热点分析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4]。

本研究通过对新质生产力研究进行关键词网络聚类(见图5),最终得到7个聚类,筛选掉小规模且模糊含义的聚类后,保留了6个聚类,显示出新质生产力研究领域的六大热点主题,分别为#0科技创新、#1新兴产业、#2未来产业、#3数字技术、#4新型工业化、#5中国式现代化。图谱中,S值为0.846>0.7,Q值为0.3845>0.3,说明该聚类图谱具有合理性且聚类效果令人信服。

图5  关键词聚类图谱

(三)热点主题与趋势

综合关键词词频、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和关键词聚类图谱统计分析,当前国内新质生产力研究热点主题和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内涵(#0)

#0科技创新聚类标签中包含的主要关键词有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数智时代等。本研究将聚类标签#0科技创新归类为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内涵,对这一主题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揭示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概念内涵。

一是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学界主要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三个维度来探讨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从理论逻辑来看,新质生产力是继土地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之后的全新生产力形态,是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双重推动下应运而生的,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人工智能、数据要素为核心,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的现代新型生产力[5]。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时代变化和发展需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我国发展生产力的实践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创新[6]。从历史逻辑来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力是历史的、动态的概念,生产力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的需要而不断提升,生产要素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维,是低质生产力向高质生产力的跃迁[7]。从现实逻辑来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基于对全球局势变化的考量、对科技产业变革的考察、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考虑作出的战略性决定和前瞻性谋划,它不仅是对破解经济转型转轨时代命题的科学回应,更是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8]。

二是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角度对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进行了阐释和解读。从“新”和“质”两个方面把握,周文、许凌云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新”,不同于传统的生产力,是以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为主要内涵的生产力,“质”是强调以创新驱动为本质,以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为驱动力[9]。贾若祥、窦红涛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体现在依托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尤其是颠覆性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通过新技术不断催生新产业,通过新产业不断创造新价值。新质生产力的“质”强调“质优”,与大量消耗劳动力、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传统生产力要素不同,新质生产力更多体现在生产要素的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重构上[6]。蒋永穆、乔张媛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新”表现为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质”表现为高质量、多质性、双质效。新质生产力是“新”和“质”合力,当前主要表现为五大生产力,即数字生产力、协作生产力、绿色生产力、蓝色生产力和开放生产力[10]。

从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关系来界定,徐政等学者认为,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是代表了新质态的生产力,其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代表了生产力演化中的能级跃迁[11]。肖峰、赫军营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在传统生产力基础上的新发展,是智能时代衍生出来的新质态生产力[12]。

从生产力要素角度来看,石建勋、徐玲认为,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力要素是对传统生产力要素的升级和拓展,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力为数智化劳动者,劳动资料是实现了数智化升级的高端精密仪器和智能设备[13]。蒲清平认为,新质生产力是由“高素质”劳动者、“新介质”劳动资料、“新料质”劳动对象构成,以科技创新为内核,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阵地,以高质量发展为旨归,适应新时代、新经济、新产业的新型生产力[14]。

从不同学科视角、内涵属性解读,翟青、曹守新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视角出发,认为新质生产力实质上是生产的技术方式与组织方式协同演进的系统性变迁。在生产要素构成层面,新质生产力是指新型生产要素出现、原有生产要素的供给质量提升以及各要素组合的配置效率改善。在产品和产业形态层面,新质生产力是指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产品供给能力提升以及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15]。张林从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角度阐释了新质生产力,从经济学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依靠大量投入和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力发展方式,而是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基石,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更加符合高效能、高质量的发展要求的生产力,代表着一种新型生产力的跃迁和迭代升级。从社会学角度看,新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到更高阶段,生产力适应社会发展阶段所呈现出来的“新质态”,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更加具有发展潜力[7]。罗铭杰从生态属性、生态关切、生态效能、生态转化四个方面论析了新质生产力生态内涵的逻辑机理,认为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的发展理念、新质的生产资料来把握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产力层面上提升和推进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蕴含着独特的生态内涵[16]。

2.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意蕴(#3、#5)

#3数字技术聚类标签中包含高质量发展、生产要素、数字技术等关键词,#5中国式现代化聚类标签中主要包含的关键词有中国式现代化、东北振兴、创新驱动等。本研究将聚类标签#3数字技术和#5中国式现代化归类为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意蕴,对这类主题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战略意义。以下是新质生产力价值意蕴几条主要的理论含义。

一是新质生产力是东北振兴的第一要义。宋冬林、丁文龙认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东北地区的特点和现实问题,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要求为目标导向,为实现东北全面、全方位振兴而提出的新期望和新方略。因此,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与东北振兴高度相关,是立足于东北地区发展与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考量[17]。魏崇辉认为,当前东北面临着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等挑战,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结合东北地区的优势和现实问题提出的,对于东北地区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8]。

二是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姚树洁、张小倩提出,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目标上面临着外部和内部两方面挑战,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高效低耗和环境可持续”“高品质生活和社会服务均等化”“数字赋能”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征是解决我国内外部困境的有力武器[19]。徐政等学者对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探析,认为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高质量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旨归[20]。

三是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任保平认为,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发展新动能,并探讨了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战略重点、战略任务和战略路径[21]。周文、李吉良指出,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内在一致性,是高度耦合、相辅相成的,二者都以加快科技创新为关键任务、以人为价值遵循、以绿色可持续为发展要求、以自主发展为实践原则[22]。张林指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激发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潜力,新质生产力能够驱动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政党自身发展,从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培育高素质劳动者,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进而助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道路提供了现实依据[23]。

3.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1、#2、#4)

#1新兴产业、#2未来产业、#4新型工业化聚类标签中包含: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未来产业、新型工业化、新兴产业、产业升级等关键词。本研究将聚类标签#1新兴产业、#2未来产业、#4新型工业化归类为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对这类主题的研究有助于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通过分析,得出几条重要的发展路径如下:

一是加快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科技创新具有生产力的历史性、科技创新的引领性、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性,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时,要充分挖掘科技创新功能,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经济发展[24]。科技创新通过作用于生产力各要素形成新质生产力,表现为为新质生产力提供高素质劳动力、新型劳动对象和高效的劳动工具[25]。科技创新表现为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全球范围内的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至关重要,因此,必须要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把握核心关键技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26]。

二是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是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形成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加快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27]。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需要具备高素质、掌握新技术的人才,高质量、数智化的生产要素和先进的产业集群,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此培育发展新动能,形成新质生产力[28]。

三是发展数字经济,为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是双向驱动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并且,数字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推动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29]。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于一体,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是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30]。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具有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对技术创新的范式与生态系统具有升级重塑作用,有助于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四是构建和完善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李永强指出,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快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推进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26]。宋葛龙强调要完善市场体系基础制度,深化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优化营商环境[31]。谢梅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速科技与社会的深度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32]。

四、结语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使用CiteSpace6.3.R1软件,以“新质生产力”为研究主题,基于2000—2024年4月发表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的609份文献,对文献的时间分布、作者和研究机构发文情况、关键词共现图谱、关键词聚类图谱进行分析,以此来梳理新质生产力的研究现状。基于以上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从文献时间分布图可以看出,我国新质生产力相关研究文献于2023年9月后出现大幅增加,这与国家领导人在该时期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视和推动有着密切关联。由于“新质生产力”提出时间较短,该研究领域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从发文作者与机图谱分析可知,该研究领域的学者及研究机构间合作程度低,未形成核心研究者体系与紧密的合作网络。

从关键词共现与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可知,新质生产力研究主要围绕哲学和经济学视角进行探讨,研究热点聚焦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内涵、价值意蕴、实践路径三方面,多集中于基础理论研究,相关应用研究较少。

(二)未来研究方向

针对新质生产力的研究现状的不足,对未来新质生产力的相关研究提出以下三方面的建议。

第一,深化理论内涵,构建理论体系。未来学者们可以立足于时代意义、国内国际视角以及跨学科等角度进一步深入理解,清晰、准确地界定和拓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明确其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以形成更为全面、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成果,构建系统的理论体系。

第二,优化体制机制,营造创新环境。为尽快构建与完善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未来学者可深入分析我国现有体制机制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或制约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与建议,研究如何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通过政策制定、市场监管等手段,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还可以深入探讨如何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为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等。

第三,加强实证研究,指导应用实践。未来实证研究可以从新质生产力的量化评估与指标体系构建、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展开。这些研究成果能够科学反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其在不同地区、领域、产业之间的差异,明确影响新质生产力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还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路径,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帮助政府和企业更有效地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 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 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3-09-10(1).

[2] 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 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3-09-09(1).

[3]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1).

[4]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5] 李政,廖晓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14(6):146-159.

[6] 贾若祥,窦红涛.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重大意义及发展重点[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4(2):31-42.

[7] 张林,蒲清平.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理论创新与价值意蕴[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9(6):137-148.

[8] 蒲清平,黄媛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创新与时代价值[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9(6):1-11.

[9] 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1-13.

[10] 蒋永穆,乔张媛.新质生产力:逻辑、内涵及路径[J].社会科学研究,2024(1):10-18,211.

[11] 徐政,郑霖豪,程梦瑶.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构想[J].当代经济研究,2023(11):51-58.

[12] 肖峰,赫军营.新质生产力:智能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新向度[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54(6):37-44.

[13] 石建勋,徐玲.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意义及实现路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24(1):3-12.

[14] 蒲清平,向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内在逻辑和实现途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1):77-85.

[15] 翟青,曹守新.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阐释[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37(2):15-23.

[16] 罗铭杰.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内涵论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4,45(2):11-19.

[17] 宋冬林,丁文龙.以新质生产力为抓手实现东北振兴新突破[J].学术交流,2023(12):105-122.

[18] 魏崇辉.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意涵、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J].理论与改革,2023(6):25-38.

[19] 姚树洁,张小倩.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战略价值与实现路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0(1):112-128.

[20] 徐政,郑霖豪,程梦瑶.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优势条件、关键问题和路径选择[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9(6):12-22.

[21] 任保平,王子月.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任务与路径[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37(1):3-11.

[22] 周文,李吉良.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J].社会科学辑刊,2024(2):114-124.

[23] 张林.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J].经济学家,2024(3):15-24.

[24] 张新宁.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4(4):20-26.

[25] 杜传忠,李钰葳.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机理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7(1):100-109.

[26] 李永强.发挥创新主导作用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J].红旗文稿,2024(6):1,15-18.

[27] 曾立,谢鹏俊.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出场语境、功能定位与实践进路[J].经济纵横,2023(12):29-37.

[28] 焦方义,张东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机理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7(1):110-116.

[29] 姚树洁,王洁菲.数字经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及实现路径[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7(2):1-12.

[30] 周文,叶蕾.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4(2):17-28.

[31] 宋葛龙.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方向与制度保障[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4(3):32-38.

[32] 谢梅.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J].人民论坛,2024(5):66-68.

Hotspots and Trends i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Research

—A CiteSpace-based Bibliometric Visualization Analysis

Tian Tian    Hu Yanli

(Xinjiang University,Colleg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Management,Xinjiang,Urumqi,830046)

Abstract:[Research purpos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based on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background,and it is an advanced productivity qualitative state in line with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and sorting out and analyzing the status quo,hotspots and trends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can help to grasp the direction of its development,providing references to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Research method] Using CiteSpace software,609 documents screened in the China Knowledge Network (CNKI) database from 2000 to April 2024 were used as samples to draw maps and carry out visual analyses. [Research conclus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hea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shows a rapidly rising trend;the cooperation and connection between the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in the field are relatively small;the keyword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high-quality developmen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Chinese modernization have become the hotspots of the research;the existing research has formed the three hotspot trend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logical connotations,value implications,and practical paths of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Future research should deepen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build a theoretical system,optimize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and create an innovative environment,strengthen the empirical research,and guide the application practice.

Key words: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CiteSpace;visualization analysis;high-quality developmen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Chinese modernization

基金项目:2023年新疆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科研创新型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XJDX2023YJG03);2023年自治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公共管理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疆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典型调查研究”(23BMZ053)。

作者简介:田恬,女,2001年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胡艳丽,女,1971年生,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可视化分析中国式现代化
以科创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山东国资(2023年9期)2024-01-02 13:49:10
何为“新质生产力”?
领导月读(2023年10期)2023-12-23 15:47:36
支持科技创新成财政提质增效新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投资新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18:28:21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职教论坛(2016年26期)2017-01-06 19:04:59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科技传播(2016年19期)2016-12-27 16:18:28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现代情报(2016年11期)2016-12-21 23: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