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源
【编者按】舞台美术中的“灯光设计”是运用营造场景气氛等手段演绎经典剧目的“二次创作”,反映设计师的文学造诣和审美水平,是舞台美术人才培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本期“名课荟萃”栏目让我们走进广州美术学院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经典文化场景类舞台灯光设计虚拟仿真实验》的课堂,探寻培养具有“集灯光技术与艺术创新能力于一身”的设计人才的实践路径。
广州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作为特色专业,在内容设计数字化、交互智能化的技术环境当下,不仅肩负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同时在美育理论与教学技术上也承载着立德树人、与时俱进的重要任务。自2018年起,该专业选修课程《舞台灯光导演与灯光实训》一直强调灯光照明技术、造型表现两方面的综合作用,不断探索对传统文化场景“二次创作”中的灯光审美理念和语言表达。经过五年的精心耕耘,其成为2023年艺术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的依托,承担起新时代舞台灯光设计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实践证明,借助先进技术推行“虚实结合”教学方式的理念,使学生在课堂实践中获得灯光实操技能和艺术启发,解决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综合设计能力、传统艺术审美整体提升所需的“高成本”难题。上述课程的灯光实践由于涉及电工学、照明学、艺术造型学、布光方法四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故作为学生应该具有的自我要求与基本素质是勇于尝试,通过反复实验的灯光实践与优化过程来获得满意的场景画面光线效果。因此在课程讲授中,通过分析国内外优秀案例的方式向学生强调:画面光线效果由“技术表达”与“艺术再现”构成这一概念。此概念包含的内容将由易到难被分成先后三阶段对学生进行实践式教学。譬如,学生首先学习第一阶段“灯光基础四要素”的实践,进而掌握第二阶段“灯光基本布光法的实践”,最后进入第三阶段“主题创作实践”。具体来讲,首先要懂得判断“硬光与柔光”的光质感利用、“暖光与冷光”的光色温利用、“暗面与亮面的比例”的光比利用和“位置光与功能光”的灯位利用四个技能要点。再来掌握包括三点布光法、基础光加重点光布光法、造型式布光法、反射式布光法、混合光式布光法、分区式布光法六种灯光的基本布光法。最后,通过设计创作实践来验证个人灯光技术与艺术创作思维之间的综合运用成效。
为寻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自由探索的灯光实训方法,课程自2020年推出一种将实训场景虚拟化、富于趣味性交互的场景布光实验教学方法。后经过一年的建设,我们团队负责开发的拥有学习、实训、考核三大模块的《经典文化场景类舞台灯光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开始投入到《舞台灯光导演与灯光实训》课程当中使用。除了能满足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线上教学的“学习模块”外,“实训模块”中的实验设计全部为对传统美术风格的画作、人物、剧场、舞台等进行模拟展示,使学生能够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对中国经典文化进行系统化学习,实现了先进的可“虚实结合”的仿真式实验教学手段。学生进入“主题创作”的灯光实践是演绎舞台艺术的“二次创作”阶段,会结合个人的艺术修养与理解,思考各种元素符号在舞台上的创新组合与表现,是一个能养成自我“艺术性创作思维”的过程。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本系统把课程思政点融入课程实践的“第三阶段”,努力将“主题创作”聚焦到中国经典文化场景的气氛营造元素上。系统通过提供数个中国古代历史典型人物的传统服装、长安城古典建筑、敦煌壁画舞台场景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于相关古典美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对场景道具布局的实操技能的熟练程度的同时,还提升了学生对于舞台氛围渲染、灯光感性理解等艺术素养,懂得如何创作符合现代观众审美观的优秀古风场景的舞台灯光作品。
本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虚实结合”的优越性能之所以可对接灯光专业教学,得益于其反映了照明学、色彩学的实验原理,并对多个核心仿真要素持严谨治学与科学开发的态度。一方面是模拟舞台灯光工程上广泛使用的DMX512(国际标准)控台的各项控制参数和编程操作流程,学生的操作可通过屏幕获得“及时合理的灯光效果反馈”。另一方面是对“梦回敦煌”“盛世大唐”古风舞台场景道具、人物的数字化与虚拟仿真,避免了传统灯光实验中对于场地、灯具、控台的依赖与提供大型道具、复杂场景的可行性难题。该系统建成后投入使用两年来,先后服务校内四期的选修课程,每期均给来自艺术、设计学科多个专业的60名学生提供24小时在线交互式实训教学。
本系统与依托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相互配合,提供了“所见即所得”即实时交互式灯光控制性能、主题式实验场景,极大地拓展了学生对场景布光技术的学习方法和兴趣,让学生突破传统实验空间的限制,在虚拟的环境中完成传统国风场景设计与布光实验的全过程,最终达成灯光技术与舞台艺术审美两方面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系广州美术学院虚拟仿真实验室主任、数字媒体艺术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