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振中:让书写成为可以不断深入的事情

2024-06-26 15:31闫敏歆
中国美术报 2024年16期
关键词:文辞行间书写

闫敏歆

【编者按】邱振中,1947年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馆展览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作品荣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教育奖、艺术奖)、第十届上海文学奖(诗歌奖)等众多奖项,又出版有《书法的形态与阐释》《神居何所》《“人书俱老”:观念与机制》等多部著作。本期“书学之路”,特邀请邱振中分享他的学书经验与历程。

中国美术报:您是如何走上书学之路的?作为一名专业工作者,最重要的体会是什么。

邱振中:我在高中阶段每天临写16个颜体楷书,作为对毅力的训练,我观察非常仔细,直到在空白的格子上清晰地看出范字的细节,我才开始书写。1979年,我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攻读书法专业,从一名书法爱好者成为一名书法专业工作者。至今已经过去了40余年,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位专业人员,最重要的是它使我在犹豫、挫折、动摇甚至绝望时坚持了下来。

中国美术报:您与书写有关的创作,分为哪几个部分?

邱振中:分为三部分:传统风格书法作品、与传统图式不同的文字作品,还有源自书写的各种类别的作品。

第一类,传统风格书法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我走的是与众人不同的道路,其中包括探寻“失传”的笔法、拓展章法的新的可能性等。这种寻求非常艰难,但它锤炼了我的个性。

第二类,与传统风格不同的文字作品。一件文字作品包括三类空间:单字的字内空间、一行中的字间空间以及各行之间的行间空间,所有作品的空间构成都源自这三类空间的组合和变化。我对传统风格作品中的空间进行了长期的思考;与此有关,在创作中追求每一空间的质量与表现力,同时控制字内空间与其他空间的关系。

2012年,我创作了一批铅笔诗稿,其中呈现出新的空间关系:字间空间与字内空间融为一体。这是书法作品中空间关系的重要进展。2018年,在创作以德里达当代哲学文本和策兰诗歌文本为题材的作品时,我产生了一种想法:以书法图形的“不可读”来对应文本的艰涩。为了实现“不可读”,我选择采用书写时的变形、省略、重叠等手法。后来我继续创作了一批“不可读”的作品:《被删除的〈金瓶梅〉》《徐渭狱中上明世宗书(佚文)》等,文辞内容与“不可读”观念的关系进一步深化。

早在1988年我创作新诗系列时,已经使用了重叠的手法让字间空间和行间空间全部消失,然后再安排作品中空间的疏密。但我很快察觉到这种空间状态在20世纪艺术中已经运用娴熟,书法虽然是依靠文字而做到这一点,但在空间关系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我决定恢复行间空间,而保留字内空间与行间空间的变化。这使得作品留存了一条与传统勾连的通道。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使人们不能不正视这类作品与传统的关联。

第三类,是源自书写的各种类别的作品。它们包括水墨作品、装置和雕塑。从书法到水墨,是非常自然的过渡,但装置和雕塑,是我自己也想不到的进展,其中包含着充分的必然性,为书法在当代艺术中的拓展打开了大门。如利用构件连接时角度的偏转来呈现“绞转”的效果、在大型户外雕塑中呈现出修调的书写性。人们担心“源自书写”或“源自书法”的作品损害了书法的“纯粹性”,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这些作品证明书法在表现当代生存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中国美术报:不少人认为今天的书法只是一种“看”的艺术,文辞无关宏旨,但文字题材在您的创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您如何看待自己与这些人的“对立”?

邱振中:文辞与创作图式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书法创作看起来是一种享有绝对自由的创造活动,其实并非如此。图形的安排是需要一个理由的:你为什么要这样来排列和变形?文辞是重要的依据。文字题材是书写的重要环节,书法史上伟大的作品视觉与文辞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今天的创作中,文字题材看起来是一种额外的束缚,实际上它扩大了想象和选择图形构成的范围。如优雅和艰涩的文本,无疑需要用不同的结构来表现。因此,文字题材最大限度利用了文字的语义性质、文化性质,为作品增添了观念的内容,使作品获得更多原创的、被深入阐释的机会,如《众生系列·日记》《汉语词典以三角为词头的词》《待考文字系列》等。

猜你喜欢
文辞行间书写
Unwritten 尚未书写
用什么书写呢?
行间AANA随机变量阵列加权和的完全矩收敛性
行间种植油菜增加梨着果率和改善果实品质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苹果园行间生草技术
一本读不完的书
线行间
浅谈对国家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写作教学方面的几点认识
咬嚼:让课堂建构更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