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飞
点题,就是在恰当的位置用简明扼要的语句点明题意,揭示文章的主旨,暗示全文的脉络和层次。这类用于点题的语句,常常被誉为全文的“点睛之笔”。
一、思考点题的位置
1.标题“点题”——亮人眼眸
话题作文及材料类作文一般会要求题目自拟,写作时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将材料作文或话题作文中的关键词巧妙包含在题目中,用独特、新颖的标题,紧扣题意,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整篇文章想传达的观点。例如以“爱”为话题,学生可以“爱,让我成长”作为标题,也可以“爱,让我愧疚”或者“爱,让我懂得感恩”作为标题。又如以“诚信”话题,可以拟题为“诚信至永远”,也可以拟题为“诚信是金”或者“诚信在我心”,这样可以鲜明、有力地展示作文主题。可见,给作文拟个醒目的标题来点题,是非常重要的。
2.题记“点题”——吸引人耳目
题记是写在标题下面、正文之前的一段文字。题记点题,往往能够以暗示的方式,揭示作文的主旨,并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进而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起到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如《宽容是一味良药》的题记:
马将马蹄踏在了紫罗兰上,紫罗兰却让芳香驻足在马蹄上,这便是宽容。
——题记
以题记的方式,点明文章主旨,用比喻的方式形象概括宽容的含义,在奠定全文情感基调的同时,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伏笔。
3.篇首“点题”——一见倾心
在作文开头处落笔入题,以开宗明义的方式巧妙点明主旨,能够让读者快速把握作文的“脉络”,并对作文的主要内容有概括性的了解与认知,进而一见倾心。在考场上,这样的作文往往更受阅卷老师的青睐,如《浓浓的情意》的开头:
有一个人,已经深深镌刻在我的脑海里,不论时光如何飞逝,我都会将他铭记于心。他带给我的快乐与感动,永远不会随着时光的飞逝而被淡忘;他给予我的鼓励和帮助,也永远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遗忘。
开篇点题的方式,直接在作文开头亮明文章的主旨与中心,让读者能够对接下来的内容有概括性的认识,进而产生阅读兴趣。
4.结尾“点题”——耐人寻味
精彩的结尾,既能让读者产生余音绕梁之感,又可以总结全文、卒章显志,概括性地点明文章中心,并与前文呼应,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一个好的结尾点题,就如同“点睛之笔”,能够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如《低调做人是一种智慧》的结尾:
深藏不露,是智者的谋略,过分张扬、卖弄自己的人,难免会受到明枪暗箭的攻击。在生活中,那些成功的人无不是在行为上表现得很低调。他们在刚开始萌发时,不断地默默积蓄能量,不过分张扬自己,以免遭到扼杀,最终在黑夜中迎来了自己的曙光。低调做人,不仅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智慧,它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与勇气,值得我不断思考与领悟。
通过结尾点题的方式,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语句点明文章中心,在与题目遥相呼应的同时给人以思想启迪,加深读者对道理的认识。
5.行文“点题”——赏心悦目
除在标题、开头、结尾、题记等处点题外,在篇中点题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学生在行文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在一些段落的开头、中间、结尾等处用重复的标题或语句反复点题,从而达到贯穿全文、突出主旨的目的。另外,在行文过程中“反复”点题,也可让读者见识到作者精准掌控结构的能力,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如《成长需要挫折》的行文结构:
成长需要挫折,就如同雄鹰一样,如果不曾从高空跃下,承受折翅的痛苦,如何能高傲飞翔……
成长需要挫折,就如同蜡梅一般,如果不曾在寒冬绽放,承受冰雪的洗礼,如何能傲然绽放……
行文点题的方式,在每段的开头中近乎重复的语句点明主旨,使作文内容层层深入、浑然一体,能够产生独特的美感。
二、注意点题的形式
按照表达形式的不同,点题也可分为抒情点题、议论点题、叙述点题等不同的形式。在具体的写作中,学生应当基于写作内容的不同,谨慎选择不同的点题形式。接下来,笔者将对各种不同的点题形式进行简单介绍。
1.抒情点题
所谓抒情点题,就是以抒情的方式来传递情感,用抒情的文字来点明题意。这类点题方法多出现在记叙文或者议论文当中,以这类方法点题,可以极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
哦,成功的味道是先苦后甜,苦中孕育出来的甜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味道!
——《成功的味道》
用简明的语言,直接抒发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同时也巧妙地呼应文章主旨,增强了作文的感染力。
2.议论点题
很多议论性的文字都可以用于点题,通过议论的方式点题,可以亮明自己的观点,使结论更加明确、观点更加清晰,凸显作文的立意,如:
如果成功是一片大海,那么名利就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如果成功是一片沙漠,那么名利就是沙漠中的一粒沙子。名利是渺小的,不能用放大镜去看它,就让我们拒绝金牌崇拜吧!
——《拒绝金牌崇拜》
用简明有力的观点,论证了名利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并且与标题相互呼应,凸显了文章主旨,向读者传递出“拒绝金牌崇拜”的观点,令人信服。
3.叙述点题
叙述是写作的基本功,作文中的许多内容都是以叙述的方式呈现的。当以叙述的方式将内容回扣到作文题目上时,便是“叙述点题”。例如课文《落花生》中,作者通过叙述母亲的话语,成功引出写作主题。而在课文《背影》中,朱自清先生多次叙述父亲的背影,直接点题,进而引出下文,让情感自然流露于字里行间,学生也不妨学习这类点题方法,以叙述的方式点题,如:
如果成功有味道,它可能是一颗甜蜜的糖果,可能是一朵芬芳的玫瑰,也可能是一杯香浓中夹杂着苦涩的咖啡。这学期,我又一次品尝到了成功的滋味。
——《成功的滋味》
用叙述的方法表达对成功的向往与渴望,同时也巧妙点明了文章主旨,为下文具体介绍成功是何种滋味做好铺垫。
三、活用点题的手法
从修辞的角度区分,点题手法可分为比喻点题、排比点题等,每种点题手法都有其特点和作用。唯有了解不同点题手法的区别,方能活学活用,下面笔者简单概述不同点题手法的区别。
1.以比喻的手法点题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式,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事物,往往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象化,向读者传递微妙的哲理,如:
爱,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消融了我内心的冰雪,让我进步,让我成长。
——《爱,让我成长》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爱形容得具体、贴切,强调了爱的重要性,照应主题。
2.以排比的手法点题
以排比的修辞手法点题,往往可以增加作文的气势,提升作文的说服力,多见于议论文当中,如:
品读诗词,让我了解到韵律的优美与动听;品读诗词,让我认识到诗人的洒脱与俊逸;品读诗词,让我感叹世事的无常与变迁。我喜欢在细雨绵绵的日子里,捧一本好书,沏一壶好茶,沉浸在诗词的世界当中。
——《品读诗词》
用排比句表达品读诗词的感受和体会,既增强了作文的气势,又使文句优美、流畅、自然、醒目,很好地凸显了文章主旨,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四、掌握点题的技巧
除掌握点题的位置、形式与手法外,还应当了解一些注意事项,以力求用生动、简洁、形象的语言点明文章主旨,发挥点题的功效。接下来,笔者简要介绍几个需掌握的点题技巧。
1.点题要醒目
所谓点题醒目,就是要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用于点题的语句,进而了解作者的行文轨迹。要做到这一点,既可以用题记的方式点题,从而使题目新颖、独特,让人耳目一新,也可以用独立成段的句子点题,强化读者的印象,如:
学会放弃,你会获得心灵的洒脱与自由。
学会放弃,你会逃离欲望的陷阱与诱惑。
学会放弃,你会迎来崭新的希望与成长。
——《学会放弃》
采用这样的方式点题,不仅能够巧妙地亮明主旨,还能给人以简洁明快之感,使人一目了然。
2.点题要精炼
用于点题的语句,必须尽量做到精炼、简洁,给人一种干脆利落的感觉,而不应赘述,否则会显得过于啰嗦,如: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养花》
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对养花的经历和感受进行总结,点明主旨,说明了养花的意义和乐趣。
3.点题要自然
要在文中点明主旨,切忌生搬硬套,而应顺着文章结构,在恰当的地方亮明主旨,从而避免点题语句像硬贴上去的“标签”,如:
未来的路,我准备与时间为伴……
未来的路,我准备与勤奋同行……
——《未来的路,我准备这样走》
以新颖、独特的构思,在每段开头反复点题,从而让点题恰到好处、水到渠成,结构清晰,文笔流畅。
佳作展示
读书令我沉醉
曾有人说:“是什么东西能有如此神奇的艺术与魔力,能排解心中的烦恼和忧郁?是书,是它的艺术与魔力。”我非常认同他的观点,因为读书令我沉醉。
记得小时候,爸爸时常带我去离家不远处的一家书店看书。那时,我还不知道这些书到底有什么用。看到书上花花绿绿的封面,上面还有各种有趣的图画,我不禁好奇地捧起来,仔细翻阅。
忽然,一个讲述丑小鸭变为白天鹅的故事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开始全神贯注地翻看起这本书来。看到丑小鸭因相貌丑陋而饱受欺凌时,我不禁为它的命运感到愤愤不平;看到丑小鸭离家出走忍饥挨饿时,我不禁为它的处境感到伤心难过;看到它经过一番磨炼,终于蜕变为美丽的白天鹅时,我又不由得为它跌宕起伏的“鸭生”拍手喝彩。看完这个故事,我往后一翻,没想到这本书里还藏着美丽善良的灰姑娘、天真烂漫的小红帽、美丽动人的睡美人……
就这样,我完全被故事中的情节吸引,坠入了故事中的世界,直到爸爸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我才回到了现实。我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依依不舍地举起手中的书,对爸爸说:“爸爸,我能不能把这本书买回去?”爸爸看了看,微笑地说:“当然可以呀,但是你要保证,一定要把这本书看完哦。”我听了,激动地大跳起来,连忙说没问题。就这样,我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本书。
如今,我的书架上已经放满了琳琅满目的书籍。读书不仅增长了我的见识,还陶冶了我的性情,使我受益匪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使我懂得坚强的意义;《热爱生命》让我懂得生命的真谛;《变形记》带我体验资本世界的世态炎凉……在一个个故事中,我度过了一段段惊险的旅程,收获了一份份特殊的经历。
书,是我最好的朋友。彷徨时,它是明灯;消沉时,它是慰藉。书是时代的印证,是旅人返乡的航船和骏骑,是忙碌者最好的安慰剂,也是大自然永恒的花园。
读书,带给我无限的乐趣和启发,怎能令我不沉醉?
点 评
本文紧紧围绕着“读书令我沉醉”来行文,先在开头开宗明义,点明主旨,认同了“读书能令人沉醉”这个观点;接着便在下文重点讲述了书籍让作者沉醉的过程,使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读书给作者带来的快乐和启发;最终在结尾处再次点题,以反问句的形式呼应开头,表达了作者深沉和真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