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为媒?联结公众?激活城市

2024-06-26 15:30赵墨
中国美术报 2024年17期
关键词:双年展成都市美术馆

赵墨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公布了关于2023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名单的通知,成都市美术馆主办的“时间引力——2023成都双年展”从全国各省、市、区美术馆参选项目中突围而出,获评2023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作为2021年11月面向公众开放的美术馆,成都市美术馆是此次所有获奖名单中最年轻的一家,且其“先声的回响——珂勒惠支与中国现代化版画艺术文献展”与“成都市美术馆《2022年延时服务文化活动》”已获评2022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提名项目和优秀公共教育提名项目。

如此年轻的美术馆即能获得如此成绩,首先得益于美术馆开馆之初就已十分明确的定位:“一个城市的美术馆”。因此它在场馆建筑的设计上注重与城市背景的融合与跳脱,致力于打造成熟的文化地标;在场馆室内功能分区上强调视觉吸引力与空间表达的艺术感,激活艺术家作品能量的同时,带领观众在沉浸式观展中建立与艺术的对话;在展览系列的打造上注重国际双年展、世界经典艺术展与中国近现代艺术展、巴蜀先生馆藏系列展等展览品牌的学术高度与彼此糅合,恰如其分地平衡了国际与本土、经典与当代之间的关系;在公共教育服务上强调公共性、开放性、亲民性、多元性,通过五大原创公教品牌:艺术FUN体验、成美艺术研学课、艺术X系列、云上美育、延时服务文化活动,打造“公众的美术馆”,培养了一大批美术馆的忠实粉丝,更在无形中促进了全民美育。再者,任何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人的能动性。成都市美术馆在开馆之初,策展工作团队仅有20余人的情况下,有胆量、有魄力举办一场涵盖八个主题展板块、一个国际美术馆馆长峰会和17个平行展板块组成的“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有能力沟通交接272位参展艺术家及其作品,这本身就是依赖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者与倾情奉献、乐在其中的广大青年美术馆人才能实现的“不可能之可能”。

如果说2021成都双年展,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一次守正创新的努力、一次拨云见日的突破,那么“时间引力——2023成都双年展”就是要在上届双年展的积淀中找到未来成都双年展在全球艺术双年展体系里的学术定位和身份识别度,从而吸引更多的艺术家、观众参与其中,收获更大的艺术成效,让艺术本体通过双年展溢出艺术的范畴、漫过概念的边界,介入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宽度,散发出更大的艺术能量,让成都双年展不仅成为成都的城市文化品牌,更成为全球双年展体系中的独特一员。

双年展不仅要反映当代世界艺术的前沿探索与最新面貌,还在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提高民生幸福指数、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和城市转型提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时间引力——2023成都双年展”在延续高规格、强学术、国际化策展理念的同时,更进一步聚焦当前科技赋能下的当代艺术探索与全新体验;成都本土的历史、文脉与个性及其艺术生态的发展;观众参与感与公共美育平台的搭建。此外,主办方还充分发挥了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新特点,助力双年展与公众的链接。

近年来,随着数字与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关联也被按下了快捷键。2023年年初,由于ChatGPT广泛的颠覆性影响,我们的焦点转移至当下利用AI技术就可以完成的类人化复杂式图像创作。“2023成都双年展”基于这一最新面向,在“瞻星成梦”“凝视之思”“存在遥望”等板块中聚焦科技带给艺术创作及个体的全新体验,选取了大量搭载特定种类或复合式科技手段的艺术作品,诸如鲁杨的《失重》、AATB组合的《肥皂剧》、生态逻辑工作室的《一号树:碳中和城市的建筑》、马克·李的《偏航但没有翻倒》等作品,采用影像、机器人、3D打印、数据运算等新技术,让我们看到科技在艺术表达上的多重可能性,也刷新了我们观展的视觉体验。当然,“2023成都双年展”在利用和分享科技介入艺术表达的同时,也提出了质疑:应该视科技为艺术的表现语言,抑或其最终将彻底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

此外,“2023成都双年展”在强调国际化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对本土文化、在地艺术的呈现,而是在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的视角下,反思与呈现出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与艺术气质。除了周春芽、何多苓、张晓刚等川渝地区的知名艺术家悉数登场外,在“未来考古”板块,魏葵的作品《曹家巷工人村二十五幢》以及投影中属于白夜的“花生壳吧台桌”和玉林西路飞扬并成长着的艺术气息,这几处最具地域特色的社区孕育出的、贴近地域生活的“艺术”,所承载的永恒与时间之间的巨大张力,或许就是展题“时间引力”的深意所在、是成都双年展的魅力所在、是成都城市文化艺术氛围的巨大吸引力所在。

成都市美术馆“一个城市的美术馆”的定位,必然要求成都双年展相较于国内其他双年展,更加注重对公众性的考量。其中,作品意义的开放性,以及观众能否参与作品的意义生产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2023成都双年展”无论是可互动艺术作品的选择、打破“白盒子”空间限制的户外公共艺术作品的放置,还是夜间延长开放、700余场配套公教活动、遍布全城的24场平行展,都打破了双年展既有的空间边界,让双年展走向社会、走向日常的生活,让人们近距离感受到了当代艺术的魅力,不愧为一场城市的景观型艺术盛会。

当然,成都双年展之所以能引起广泛的群体关注,形成所谓的“双年展热”,也得益于成都市美术馆对新媒体平台的积极拥抱。借助于高效、密集的传播,双年展从一个小圈子文化升级为大众名词。“2023成都双年展”就有意利用这种优势,将宣传重点倾斜于各类媒体形成合力,尽可能传递给广泛的受众人群。数据显示,海内外媒体报道“2023成都双年展”超千次,小红书搜索频次近650万,由此构成的传播与影响力,也是成都双年展能够激起广泛讨论,并在文旅层面真正推动城市发展的深层原因。

当成都双年展再度启程,那一定会是一场在时间、地域与城市影响力上更为持久,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上更为连贯,真正带动一座城市向着更加美好、开放、多元、包容,甚而青春、自由氛围迈进的双年展。

猜你喜欢
双年展成都市美术馆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成都市青羊区:推行“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
第22届悉尼双年展:边缘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首届华光摄影双年展
去美术馆游荡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