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新升级的博物馆更加凸显公众服务意识

2024-06-26 15:30杨晓萌
中国美术报 2024年17期
关键词:上海博物馆秦汉文旅

杨晓萌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简称“陕历博秦汉馆”)举行。国际博物馆日当天,该馆正式开馆,秦汉馆位于远离西安市中心的秦汉新城,周围紧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咸阳城遗址核心宫殿区和西汉帝陵遗址带,是大型综合文旅项目大秦文明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与秦汉馆一同落地的还有秦汉国际马术中心、大汉紫道、秦风汉韵等一批特色文旅融合项目。

大文旅时代背景下,大型城市周边的新城建设,博物馆的布局更注重文化阵地的集群效应。今年2月2日,上海博物馆东馆启用,并与周边的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上海图书馆东馆、世纪公园等文化设施形成集群效应。2023年12月27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作为首都博物馆的东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它与邻近的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一并构成一组公共服务建筑组团,而这一复合多元文化综合体,可以满足观众去博物馆看展览、进剧场看演出、到图书馆学知识等不同的文化需求。打造文化阵地群也意味着文旅产业链更加紧密,有助于形成多赢局面,对提高城市文化旅游竞争力、吸引更多游客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集群的核心是引流。为了最大程度、最大范围地吸引游客,这些博物馆新建垂直管理的分馆,其在定位和内容上与旧馆相比有着明晰的目标。陕历博秦汉馆的定位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以集中展示秦汉文明为主题的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北馆则计划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古船与考古博物馆、全球一流水下考古的研究中心、国际航运贸易中心的展示窗口。明确的内容定位有助于博物馆的核心文化产品“常设展”更具有特色和多样性,能够满足观众不同的兴趣爱好。

值得一提的是,公共艺术是博物馆建新升级非常重视的一环。上海博物馆东馆在开馆之前,就启动了公共艺术全球征集大赛,并强调这些作品能够与博物馆对话,让作品和公众产生互动和交流。近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新近落成的北京城市图书馆也引入了“睿寻——北京城市图书馆首届公共艺术展”,在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看来,公共艺术是能够贴近人民,并具有公益价值、陶冶情操、提升城市文化水平的文化载体。随着公共艺术的概念发生变化,它不再只是公共场所长期置放的艺术作品,而是成为促进人与人、人与城市之间联结的载体。

为了走进公众,新时代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也考量了相关功能,很多博物馆的入口以及建筑体内部诸如连廊、中庭大堂等共享空间,均具有开放性的架构,让展厅空间变得更加灵活,为公共艺术的创作和展示提供舞台。除了雕塑、壁画等公共艺术形式外,诸如座椅、灯饰、桌椅、井盖等公共设施也以非传统类型的公共艺术形式融入博物馆中,它们不仅有着实用功能,还为观众带来艺术的享受、精神的感悟。

此外,数字化展陈作为博物馆新的公共艺术类型,已成为博物馆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窗口。相较于传统展陈通过实物、图片、文字等形式,以真实、静态、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进行展示,数字化展陈利用数字化和高新技术对展览内容进行延伸与补充,以虚拟、互动、趣味、亲民的方式,让观众参与其中并产生共鸣。

(作者系《中国美术报》编辑)

猜你喜欢
上海博物馆秦汉文旅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上海博物馆藏沪籍前贤文籍经眼录
高斋隽友
——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将于 4 月 29 日在上海博物馆拉开帷幕 !
我与秦汉东北史研究
博物馆IP授权的理论与实践——以上海博物馆为例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文旅照明的兴起
秦汉甘泉宫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