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
摘要:本文探讨了古典园林设计与现代城市规划的融合创新路径。通过分析古典园林的设计特色,提出在现代城市规划中要吸收其布局、空间处理和意境营造方面的精髓,实现古今结合。文中还构想了若干古典园林元素与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居住区融合的创新设计方案。研究认为,古典园林融合山水景观与架构空间、注重意境渲染的精神内核,与现代城市追求生态宜居、人文底蕴的生活理念高度契合。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增强市民尤其是青年一代的身心愉悦感和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古典园林;城市规划;融合创新;宜居性
古典园林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蕴含深厚的人文内涵。其布局追求天人合一,空间划分参照阴阳五行,意境强调借景造境。这些设计理念体现东方美学和价值理想。然而,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许多现代城市规划缺乏人文精神。古典园林元素的融入,可以有效提升文化底蕴,优化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宜居性。本研究通过解析古典园林设计精髓,探讨其与现代城市规划创新融合的路径,以古促今,实现城市空间品质与文化内涵双提升。
1 古典园林设计的特色
1.1 布局追求天人合一
1.1.1 格局参照阴阳五行思想
古典园林在布局上强调天人合一,这源自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在这种观念下形成的园林布局,强调人文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具体来说,古典园林选择场地时非常看重地势水脉,优选可以借助山水地形之势的游园区域,然后根据阴阳五行等理论组织空间,例如借鉴“前朝后曲”的阴阳变化理念划分园林区域,或采用“一阳五阴”来安排几个景点,让游览线路带有节奏感。在建筑布置上也体现“天人合一”理念,结合地形地势来定位,与整体山水环境融为一体。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这种天人水墨意境的布局特色,体现东方美学情怀,值得现代景观设计学习借鉴[1]。
1.1.2 空间组合体现山水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极为注重在有限范围内营造无限的意境世界。这种山水意境的空间处理手法,主要通过对场地地形地势的精妙利用来实现。设计者整合入园区块的自然山水形态,融入假山、建筑、水系等园林要素的布置组合,形成一个宛如山水画卷的意境整体,这种空间组合追求的效果是山水与建筑景物的和谐统一,例如依山就势布置水榭,使其犹如山间流泉;建造高低错落的花木点缀其间,让建筑隐于林木之中。园林要素与自然山水相互烘托、相得益彰。再通过布置蜿蜒通幽的游览路径,参观者在其中行走,可在每个拐弯处发现风景焕然一新,山清水秀、意境幽远、山水意境的空间组合手法,成功地在较小范围内营造了大自然的气魄,意境深邃无垠,体现中国园林艺术的高度提炼与升华。
1.2 意境强调景观借展
1.2.1 隐秀式的景深运用
古典园林设计充分运用"借助"的理念,通过隐秀手法巧妙延展景色深度。具体做法是在前景近处构筑假山、花木等景物块体,部分遮挡背景远景,形成多层景深。这种手法与山水画意境的构图手法相似,前后景通过虚实遮挡相连接,近处小景隐匿于远处大景之后,景色深邃流转。这种景深的设计需要考量各景物的位置高低、远近、密度虚实等多种关系,精心计算景物只遮不掩,既层层渲染,又隐约可见,隐秀而不突兀,这样通过近景的“借助”,便可在较小实际空间内,营造无垠的意境世界,实现意境的焕然开展,其隐秀手法成就了古典园林空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妙趣,也对繁华都市中公共园林空间的景观塑造提供了设计启示。
1.2.2 变化式的空间节奏
古典园林极其注重通过空间序列营造节奏感和意境的丰富变化。比如连接多个景点的游览路径,并不笔直单一,而是采用曲折回环的布线,在有限范围内制造丰富的空间体验,又如穿插安排厅堂空间和院落空间,让人在穿行中感受到宽敞与幽静的节奏对比。在景观要素使用上,也强调空间节奏的变化对比,例如先后设置疏密不同的林木、高低错落的假山,让参观者时而开阔、时而深邃。这种变化多端的空间体验丰富了意境的层次,体现“一步一景”“屋宇掩映”的园林空间美学追求,极大考验对场地地势地形的把握运用,现代景观设计可以在城市绿地和公共空间中吸收这种变化丰富的空间节奏处理手法,增强空间的体验性和趣味性。
2 现代城市规划的问题
2.1 功能划分缺乏人文性
2.1.1 机械式的分区规划
现代城市规划注重科学化和效率性,在功能区划分上往往采用机械式的标准化分区方法,表现为按照不同功能需求做大面积的区域划分,比如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等,这种划分方式将城市分割成一个个“隔离区”,缺乏衔接融合与交流。一方面各功能片区内部空间单一、景观千篇一律,美学和人文内涵匮乏;另一方面不同功能区之间缺乏有机衔接,形不成文化底蕴丰富、功能交融的混合社区,这种机械式的分区规划还造成人口和功能的非均衡集中分布,不利于城市活力和资源优化配置。因此,应当反思这种标准化分区的城市规划理念,探寻与地域文化相融合的生态型、混合型功能布局模式。
2.1.2 标准化的建筑布置
现代城市在追求效率与数量的建设进程中,建筑布置和风格设计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标准化现象。各类功能区内的建筑大都采用典型化的平面布局和造型,如写字楼的标准层高与矩形布局、商场的开敞中庭式空间、住宅楼的矩形分区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建筑与所在区域地域文化特征的契合,也减弱了城市空间的多样性与文脉记忆的承载度,且建筑标准化造成城市意象的单调乏味[2]。
充分解释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们需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语境来理解,建筑标准化可以提高建造速度与使用效率。然而,如果长期忽视建筑的人文属性与审美创造性,城市空间必将沦为没有“灵魂”的机械堆砌。因此,在当下新一轮的城市建设热潮中,保持建筑与设计创意的重视与应有地位尤为重要,这需要城市规划者与建筑设计者从根本上更新理念,重视地域文化,注重场所文脉,让每一个建筑都蕴含独特精神,并形成连贯的城市文化景观。
2.2 环境缺少特色意境
2.2.1 公共空间美学匮乏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普遍存在美学匮乏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现代主义“形式随功能”的设计理念,过分强调空间的功能与效率性,忽视审美性,导致许多公共场所如广场、公园、绿地等空间布局和景观设计都比较单一,仿佛“标准配件”,很难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另外,许多公共空间也存在污染、杂乱等问题,美学效果不佳。这不利于公共生活的开展、社区关系的培育。改变这一问题,需要在公共空间设计中恢复注重人文精神、地域文化底蕴的理念,并吸收古典园林意境构筑等经验,赋予公共场所更丰富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这也是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2.2.2 生活场所文化底蕴淡化
现代城市在居住区、工作区等生活场所建设中,普遍存在文化底蕴淡化的问题,表现为缺乏对地域历史文化的传承。许多新建成区与整个城市乃至所在地域缺乏详细的历史资料参考,且场所精神淡薄,这减弱了居民和用户对空间的情感认同,也导致城市文化核心与象征符号的缺失,其根源在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理念,过于强调风格的国际化和统一化。改变这一问题,需要在规划设计新区时加强对城市乃至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研究,其中蕴含的空间元素与审美理念,使之与现代功能需求和审美趣味相结合,打造兼具功能性与文化性的富有生命力的城市空间。
3 古典与现代的创新融合
3.1 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3.1.1 水景系统的运用
水景系统是古典园林的标志要素和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城市可以在公共空间设计中汲取古典园林水景系统的精髓要点,进行创新性运用,可以建立循环利用的水资源系统,既发挥生态效益,又打造景观趣味,还可以采用隐秀式手法,利用水面镜像与植物对映,营造空间深度;或设置蜿蜒水系,带动观赏视线。广场、公园中的湖泊桥梁、工作区域的微景水池等空间节点,都可利用水元素营造意境。这需要根据空间主题,考虑周边环境和多种使用需求因素,进行定制化的水景规划,通过这种现代与古典理念相结合的水景设计方案,可以优化城市微气候,增强公共空间的韵律美和体验性。
3.1.2 园林小品的点缀
园林小品是古典园林空间中的点睛之笔,可用于丰富和活跃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效果。园林小品种类繁多,根据现代公共空间主题和使用功能,可以选择典雅的岩石圆墩、秀丽小巧的盆景装点,也可以配置运动健身区附近的艺术型健身设施;选择东方式庭院中的经幢歇山,也可以采用更现代的光影雕塑艺术装置。
除了自然元素和艺术装置,我们还可以运用富含生活记忆的文化设施,如老式邮筒、电话亭、读书亭等,唤起城市用户的集体回忆。此外,针对不同场所可开发创意小品,如商圈中的城市地标雕塑,示范区中的新技术交互装置等,运用这些富有创意的景观小品点缀于城市广场、社区花园等公共空间,可以增强空间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优化城市审美环境。
3.2 居住区环境布置
3.2.1 传统界墙和门楼的引入
作为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界墙和门楼可用于丰富和改善现代社区环境,例如在社区边界设置造型独特的景观墙,或修建富有区域文化特征的大门,可以明确区分社区范围,也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界墙可以参照古典园林中的水墙、花墙等景观手法,选用与现代审美契合的材质打造;门楼也可以采用传统的重檐欹侧式样,配合现代材料与色彩设计实现场景融合。
在社区路口或关键节点设立景观门楼,则可以起到社区地标建筑的作用,此外,界墙与门楼还可以在社区内部设置,如围合集中绿地,区分半公共活动区域等,这可丰富社区空间层次,也便于人流组织与管理,只要不生搬硬套,运用适量的传统要素点缀、改良和再创造,就可以让现代社区环境兼具功能性与文化底蕴。
3.2.2 园林穿斗的空间延伸
园林穿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种独特空间手法,其核心在于通过柱廊结构衔接不同功能区域,实现视觉和行为上的延续体验,这一手法为丰富现代居住区环境提供了设计灵感,例如,在社区公共活动区域与相邻而建的居民住宅楼之间,可以运用穿斗式的廊桥等建筑手段连接。
在穿插的柱廊两侧,可以利用窗洞、半透明屏风等构建虚实结合的界面,实现功能的分区与整体空间的融贯,居民和访客穿行于其间,可以在室外和室内活动之间获得延续的体验,还可以在穿斗位置设置水景、园林植物等景观要素,丰富空间变化,这种尺度更大的穿斗空间延伸手法,为现代社区提供多样的公共活动节点,有利于加强人与人的交流,丰富居住生活。
4 融合意义与展望
4.1 提升城市宜居性
古典园林与现代城市规划的创新融合,可以显著提升城市的宜居性。首先,运用古典园林构筑意境的手法,可以丰富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和重要节点的景观效果,提高空间的审美性和趣味性,增强城市用户的情感体验,这有利于提升城市吸引力。其次,古典园林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指导下的建筑布局与空间设计,可以使现代城市更好地适应周边自然生态环境,改善微气候,提高环境舒适度。再者,古典园林空间组合变化丰富的特点为丰富城市功能区的交流融合提供了良好参照。最后,运用含蓄隐秘、曲径通幽的园林手法规划城市区块与社区,有助营造私密性较好的生活环境,这是城市宜居性的重要体现,可以说,古典园林蕴含的空间智慧与人文精神,与构建宜居城市的需求高度契合。通过对其理念与要素的积极吸收运用,现代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必将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从而打造集功能性、经济性、审美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和谐宜居城市空间[3]。
4.2 增强文化认同感
古典园林作为中华民族傲人的文化遗产,其理念和要素与现代城市空间的创新融合,可以明显增强城市居民和用户的文化认同感,这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中国古典园林蕴含中华民族独特的美学情怀,其空间手法代表东方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的高度提炼,运用于现代城市空间设计,有利于唤醒观者的文化记忆与民族认同,弘扬中华文化软实力。
古典园林中许多空间元素和景观要素,如长廊、水榭、假山等,与中国人的生活记忆和文化符号高度契合,将其有机嫁接到现代城市空间语汇中,有利于增强文化亲和力和传承性。
对古典园林理念与要素进行再创造性展现,实现古典形式、现代功能和地域文化的高度融合,也将让城市空间“可读性”更高,更容易激发用户的认知归属感,可以说,立足中华文化遗产的城市空间设计与建设,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用户认同感的必由之路,这也恰恰体现创新、包容、延续的文化自信。
5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的布局、意境、空间处理等设计智慧,与现代城市规划追求功能性、经济性、宜居性和文化性的理念目标高度契合。本文通过解析古典园林的人文精髓,构想了其与现代城市在公共空间设计,居住区环境创建等领域的创新融合路径,这为缓解当代城市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提供了重要设计启示和参考借鉴。未来的城市建设需要继续深化古典与现代的融合实践,在传承发展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品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宜居魅力。
参考文献
[1] 马鹏辉,张凌云.古典园林造景艺术对现代园林建设的影响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4,44(2):129-131.
[2] 齐文.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文化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传承[J].现代园艺,2023,46(24):118-119+200.
[3] 孙瑜.江南古典园林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研究[J].艺术品鉴,2023(30):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