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对学生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外语课程的思政教学备受关注。本文从二外法语“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如何在二外法语课程中进行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提升法语教师的思政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并激发其使命感。
课程思政;二外法语;教学实践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行动方向[1]。
2020年4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对新形势下外语类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提出了新的目标和具体要求,明确指出外语类专业学生应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2]。因此,外语教学迎来新的挑战,必须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课程的教与学活动来实现立德树人的理念。
二外法语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多年来一直深受学生喜爱。新形势下,教师应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不但要传授法语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得有效地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中。
一、二外法语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课时紧张
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大二上学期开设二外课程,课程一般持续4个学期,每学期课时数为32个,总课时不超过300个,课时无法达到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法语组)规定的最低学时。法语发音困难、语法严谨、词汇丰富、学习难度大,总课时的紧缺使教学过程受到限制。另外,教师通常在课堂上用大部分时间来讲授语言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而只用有限的时间来介绍法国相关文化,难以完成将课程创新与思政教育相结合。
(二)教材资源有限,忽视中国文化
目前,二外法语常用的教材如下:孙辉编,商务印书馆所出的《简明法语教程》;李志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所出的《新大学法语》;薛建成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所出的《大学法语简明教程》等。以《新大学法语》为例,该套教材于2020年9月进行修订,从内容和编排上都十分适合作为二外法语课程的教材;但此教材重在关注法语语法知识,教学素材主要介绍法国的语言和文化,涉及中国文化的介绍寥寥可数,忽视中华文化的法语表达,未能体现思政教育。
(三)教师思政素养有待提高
教师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不但体现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上,而且也体现在塑造学生的人格上。但在当前的二外法语课堂上,教师专注于语言教学和法国文化输入,却忽略了语言和文化背后的思政育人;有些教师甚至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思政类课程教师的责任。
(四)学生文化认同感和使命感需要加强
二外法语的授课对象为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表示之所以选择法语作为第二外语,是因为听闻法语是世界上最浪漫的语言,对法国的印象多为“浪漫”“奢侈精致”;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法国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产生认知偏差,对外国文化盲目崇拜,而对本国文化缺乏自信。再者,对于二外法语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只希望考试能够及格,或注重提高卷面成绩,而忽视新时代下外语人才担负着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
二、二外法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一)整合更新教学资源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应整合更新教学资源。
首先,好的教材编写者会把外语核心知识、核心技能与价值观、情感品格、自我管理等相融合[3]。教师可选择融入中国文化教育的教材,就此引出有关的思政内容,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19年1月发行的《新编大学法语》,该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旅游主题中的课文对话涉及到故宫、颐和园、长城、兵马俑等中国名胜古迹的法语词汇;第一册第七单元天气和季节主题中谈到春节;第三册第八单元文化遗产主题中,提及兵马俑和颐和园,并且普及书法。
其次,在现有教材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教师可根据教材每单元的主题,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探索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使学生在学习二外法语的过程中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学会用法语讲述中国文化。比如讲到Famille(家庭)主题时,教师可通过对比中法家庭文化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家庭观,使学生懂得孝敬长辈、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最后,除了教材内容外,教师还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法语书籍杂志,如人民网法语版、央视法语国际频道(CCTV-F)、《Parlez-moi de la culture chinoise(法语漫谈中国文化)》、《La Chine au présent(今日中国)》等,挑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时政相关的阅读素材,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与讨论,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
一方面,二外法语教师都是法语专业出身,有些还有留学法国的经历,法语语言知识和法语国家文化知识都非常扎实,但对本国传统文化了解得比较浅显。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汉语水平和中华民族文化素养,全面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关注国内外大事和国家政策方针,定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观摩活动,以提升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能力。
(三)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使命感
在二外法语教学中,教师需注重培养学生的母语意识和国家认同感。如今,中国的发展越来越令世界瞩目,需要更多具有爱国情怀的法语人才向法语国家和地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主动关注时事,多阅读新华网和法国网站上的新闻材料,有意识地积累时政词汇、开阔国际视野,增强文化输出能力。
三、二外法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程的显著教育,外语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有其特殊性,讲究“春风化雨、如盐在水、润物无声”[4]。二外法语教师应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将思政元素渗透在教学活动中,不可太直接生硬,否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
(一)语音教学
语音教学以掌握法语读音规则和练习法语音素为主,教师需搜索大量的法语词汇、句子和短文作为语音练习的素材。此阶段可利用素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比如讲到辅音音素[?]时,教师可给出例词la Chine(中国)、chinois(汉语/中国的),再补充相关句子:Jaime la Chine.(我爱中国)、Je suis Chinois/Chinoise.(我是一名中国人)、Je parle le chinois.(我说汉语);再比如讲到元音字母é时,教师可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la prospérité)、民主(la démocratie)、文明(la civilité)、自由(la liberté)、平等(légalité)、诚信(lintégrité),不仅能让学生巩固元音音素[e]的拼读规则,而且能达成育人目标。
语言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的载体[5]。在语音教学阶段,教师可通过《诗经》和古诗词,对比法语和汉语的语音特点,让学生感受汉语的音韵美,如双声、叠韵、叠音、押韵。
(二)语法教学
语法是语言的规则,每一种语言都有特定的规则,不同语种的规则也存在共性。法语与英语有许多相似的语法现象,但也有不少相异之处;有英语基础的初学者普遍认为,法语语法是法语学习中最难掌握的[6]。
法语中所有的名词,无论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都有阴阳性之分;其中,有生命的名词按自然性别区分,表示事物的名词其阴阳性是约定俗成、固定的,相关的冠词、形容词、过去分词都要随之变化,阴阳性对二外法语学习者来说是一大难点。对此,教师可将法语的阴阳性和中国道家思想中的“万物皆阴阳”结合起来教授,加快学生对名词阴阳性的记忆,如soleil(太阳)是阳性名词,lune(月亮)是阴性名词;jour(白天)是阳性名词,nuit(夜晚)是阴性名词。
讲解时态时,教师可结合中国时事和中国发展历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让学生用复合过去时叙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意义;用未完成过去时描述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用简单将来时展望中国的未来;用条件式现在时谈论“三孩政策”。在学以致用的同时,学生能够感受祖国的快速发展,并提高思辨能力。
(三)课文教学
二外法语的课文以对话或文章为主,每课或每单元都有特定的主题。教师可围绕教学主题,以学生为中心安排各种教学活动,并增加相应的中国传统文化或时事热点,在夯实学生法语语言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输出能力。
在问候对话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法国贴面礼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社交礼仪进行对比,使学生了解中国礼仪的重要性,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讲到节日主题时,教师可加入中国传统节日的介绍,让学生学会用法语表述各个传统节日以及每个节日的习俗;在讲到饮食主题时,教师可以在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拓展,让学生对比中法饮食文化的差异和中法餐桌礼仪的异同,了解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并让学生尝试用法语推广家乡的特色美食,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讲到医疗主题时,教师可结合社会热点,学生弘扬医疗行业的榜样精神,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讲到科技主题时,教师可引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和现代高铁航天技术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大国精神,努力奋斗报效祖国。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后可围绕思政元素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如法语听写比赛、法语知识竞赛、法语演讲比赛、古诗词翻译比赛、法语视频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如此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法语表达能力、加强学生用法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而且可以检验二外法语“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四、结语
在二外法语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转变教学理念,探索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的最佳结合点,以实现在培养学生法语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增强学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培育具有爱国情怀、道德情操和正确价值观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0-95.
[3]文秋芳.“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应用——以培养“英法双语+专业”国际治理人才为例[J].外语界,2021(2):2-9.
[4]袁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探讨[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1):14-19.
[5]郝运慧.牢固树立外语教育中的文化自信[N].光明日报,2019-10-21(2).
[6]白丽红.浅谈法语教学中英法双语的相互影响[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2):23-27.
作者简介:高仁仁(1984.8-),女,汉族,福建晋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法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