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视域下基于陶渊明“自然”理念的深度教学

2024-06-25 09:27柳利萍
语文教学之友 2024年6期
关键词:深度教学自然陶渊明

摘要:立足“自然”理念,从“自然”的形象与意境、“自然”的人生态度、“自然”的语言风格三个层面开展对《归园田居(其一)》的深度教学,在单元视域下结合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挖掘诗歌的广度、深度,探寻其与其他诗歌的关联度,帮助学生深入领悟陶渊明独特的艺术创造和人生境界,深刻认识作品的价值,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自然”理念;单元视域;深度教学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归园田居(其一)》被收录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的第三单元,诗歌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到对田园生活的美好讴歌,流露出作者如释重负、悠然自得的喜悦之情。朱光潜先生说:“渊明全是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这对陶渊明的人格和陶诗境界给予了高度评价。《归园田居(其一)》恰如其言,充分体现了陶渊明的“自然”理念。因此,笔者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聚焦于对“自然”理念的把握上,从探讨“自然”的内涵入手,基于“自然”理念开展深度教学,并立足单元视域,结合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创造和生命境界。

一、陶渊明的“自然”理念

“自然”是老庄自然之道的本质。学术界对老庄“自然”的解读基本有两点:一是指本来如此、自然而然;二是指自然界、大自然。老庄认为,“自然”是事物自身的本然,贯穿于万事万物中,无论天、地、人还是其他生物,都要顺应其本来的方式去生活;同时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是自然的一“物”。陶渊明虽然从小受儒家思想熏陶,但其生长在长期“习尚老庄”的东晋末年,心灵中留下了“崇尚自然”的烙印。加之东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对现实的失望不满使他愈发向往自然朴素的生活,追求内心的平静自由,形成了强烈的“自然”理念。

陶渊明的“自然”理念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本真与朴素,强调追求本性的纯粹,超脱尘世的虚华;二是回归大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特别是弃彭泽令后,陶渊明开启了22年的躬耕生活,与自然更亲近,将自然和心灵联系在一起,“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展现自然的纯美、宁静与朴素,表达对本真生活方式的喜爱,对超然物外境界的推崇。

二、基于陶渊明“自然”理念的深度教学

深度教学是一种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郭元祥教授认为,教学须建立在“充分的知识广度”“充分的知识深度”“充分的知识关联度”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获得知识的发展价值。为此,笔者从“自然”的兴象与意境、“自然”的人生态度、“自然”的语言风格三个层面挖掘诗歌教学的广度、深度与关联度,打通意境、情感、语言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展开深层、深刻、深度学习。

(一)探究“自然”的兴象与意境

历代评论家对陶渊明的诗作推崇备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陶诗的形象具有“兴象”的突出特征。“兴象”为唐人殷璠所提出,指的是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蕴含超出其本身的更为深远的意旨,使之和诗人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

1.品味寻常平淡的田园景物,把握“兴象”的意蕴。《归园田居(其一)》描绘了诸多田园景物,如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墟烟、狗吠、鸡鸣等。初读似乎没什么特别之感,无不是田园中再寻常不过的事物。然而,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诗人并未对树木的生长状态加以细致描摹,只是用白描手法平直地陈述其位置,反而使这些树木脱离了常见的意味。再联系时代背景,这是诗人愤然辞官的第二年,看到田野、草屋、树木一如往昔,宛如老友般静待其归来,亲切感怎会不油然而生?所以,平淡的形象因诗人天真喜悦的心境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蕴而成为“兴象”,与诗人自然的性情完美融合于一处,随情感摇曳而灵动。

2.感悟宁静自在的田园生活,理解意境的“自然”。诗中的田园景物不但常见熟悉,而且无不以自己本来的面貌存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村落迷蒙、炊烟袅袅,一派宁静安详,不为俗世所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皆是鸡犬本色,纯是天性使然。“描写对象的非选择性使得这些景物从被凝视、被把玩的境地中解脱出来,回归到自然的状态。”诗人同样无比惬意,“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一“无”一“有”鲜明对立,摒弃的是俗世的功名利禄之心,留下的是和田园生活相得益彰的虚空安闲与顺心自由。诗歌从田园景物、田园生活,到诗人心境,意境浑融一体,自然和谐,天衣无缝。

(二)探究“自然”的人生态度

陶渊明遵循老庄的自然之道,视自己为自然的一“物”,以平等的姿态看待万物生灵,持守本心与自由,全身心地融入天地间,真正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

1.着眼“性本爱丘山”,解读“自然”的天性。陶渊明的“自然”本色在年轻时便已扎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自述青年时代就有不能适应世俗的气质,官场中钻营取巧的本领从未学会,却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世俗对作者而言如同束缚本性的“尘网”与“樊笼”,自己则是“羁鸟”与“池鱼”,急于挣脱束缚。田园的优美风光,农村的静谧安闲,无不给作者以诗意的享受和心灵的安顿,“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这些诗句洋溢着情趣,诉说着物我两忘的妙谛。陶渊明“爱丘山”的天性正是与其遵循本真、顺应自然的理念相契合。

2.挖掘“守拙”的本质,理解“自然”的内核。“守拙归田园”也是“自然”本色。“守拙”似乎表明自身坚守愚拙的本性,实则不然。陶渊明对“拙”情有独钟,“人事固以拙”“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叩门拙言辞”……“拙”与当时官场之“巧”(机巧)相对,“守拙”就是不学巧伪,不争名利,不被世俗扭曲,不受外物役使。“守拙”对于中国传统文人来讲是一种极其可贵的精神,它沉淀出的是修身正心、君子固穷的儒家道德观念。正如《中国美学十五讲》中所言:“陶渊明不仅以其诗垂范后世,而且也以他的人格风标衣被百世,这并不在于他选择了退隐,不为官,而在于他树立了一种本然朴素的精神风范。”“本然朴素”就是持守本真,追求自然。

(三)探究“自然”的语言风格

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可以说,陶渊明开拓了一种简朴之美,“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然而,陶诗的简朴平淡绝不意味简单肤浅。就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蕴含着朴素深刻的人生哲学,返璞归真的生命意味。

1.品味朴素而意蕴深厚的语言风格。钟嵘在《诗品》中评价陶诗:“文体省净,殆无长语。”《归园田居(其一)》的语言自然质朴,干净简洁,不事雕琢。“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白描展现田园环境,饱含自得满足。“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就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这里有自然和人生的真谛,诗人刚刚想说,却马上把话语全部忘记了,连语言表达的压力都没有了。然而,诗歌语淡而味腴,意蕴醇厚而隽永,“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友叹息:“哎,这一别就是三十年啊!”心中无限感慨,无限遗憾,写来却含而不露。

2.理解情感、内容与语言相统一的艺术。刘勰曾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不管文章或诗歌,情感与语言相辅相成,形成质文统一的完美艺术。陶诗已然达到了这种境界。从西晋到东晋,诗坛上盛行华美绮靡之风,陶渊明却自成一派,这是其遵循本真的理念与淡泊超脱的心境使然。诗人早已超越世俗的功利得失,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因此,如果文字上刻意了,就违背其“自然”的本心了。回看《归园田居(其一)》,诗中展现了田园环境的自然、田园生活的自然、诗人本性的自然,且都由毫无矫饰、朴素自然的语言悠然流淌而出,从而实现了意境、情感与语言表达的统一契合,使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表现力。

三、立足单元视域,突破对陶渊明“自然”理念的理解

新课标要求以“语文学习任务群”组织学习活动,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资源等相关要素。大单元教学就是将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视为一个整体,将一课之内的篇目或一个单元之内的文章建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系统,使教学更深入完整。

(一)关注一课之内,探究魏晋诗歌深处的“人的觉醒”

李泽厚在《魏晋风度:人的主题》中说,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文艺的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联系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直接抒发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喟叹,表面看来是个体在乱世中的无力感,深藏的恰恰是对生命强烈的欲求与留恋。“它们正是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再者,“天下归心”的政治理想是对个人意志与力量的极大肯定,是个体与社会碰撞抗争发出的坚定心声,是曹操所代表的无数踌躇满志的士大夫的群像,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也是个体生命意识觉醒的表现。同样,陶渊明在认清外部现实与内在理念的对立后,最终选择遵循“自然”之道。人的觉醒在内的追求与在外的否定中,在对旧价值、旧信仰的破坏与对抗中产生。正是对个体生命的重新审视,使魏晋时期的文学显示出强烈的主体性色彩。

(二)着眼单元整体,探究其“自然”理念对后世的影响

陶渊明在后世的影响力远远超过生前,尤其到了北宋,苏轼历经宦海浮沉后更是对陶渊明的精神气质与伟大人格推崇备至。苏轼曾说:“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本单元收录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尾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流露出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更是诗人对人生本质的深刻认识,契合庄子“齐物论”的思想。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高低、贵贱、好坏之别,而在祭奠万古明月的这一手势中,蕴藏着苏轼的自解自慰,不汲汲于虚浮的功名,不以死生祸福动其心,一切都随顺自然,这是陶渊明“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的人生态度,也是其“自然”的理念。

综上所述,执教《归园田居(其一)》一诗;可立足陶渊明的“自然”理念,从“自然”的兴象与意境、“自然”的人生态度、“自然”的语言风格展开深度教学。在单元视域下结合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挖掘诗歌教学的广度、深度,并探寻其与其他诗歌的关联度,帮助学生深入领悟陶渊明独特的艺术创造和人生境界,深刻认识作品的价值,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8.

[2]潘畅,胡立新.陶渊明诗文蕴含的三种“自然”[J].文学教育,2023(3).

[3]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柳利萍(1984— ),女,上海市华东模范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

猜你喜欢
深度教学自然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谈能力导向的深度教学及相关策略
不为五斗米折腰
以能力为导向的政治课深度教学
有效教学的深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