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中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

2024-06-24 00:00:00邓露
新农民 2024年15期

摘要: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该技术对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具有显著效果,本研究探讨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实践应用和优化策略,分析了该技术在促进水稻产业快速发展、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方面的优势,详细介绍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关键点。

关键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农业现代化

随着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提高种植效率的重要工具,这一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稻的生长速度和产量。本文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发展意义入手,探讨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其技术要点并提出了优化策略,以期为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1 发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意义

1.1 促进水稻产业快速发展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现代农业技术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其在推动水稻产业快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该技术通过高效的机械操作显著提高了种植效率和种植密度,传统的人工插秧过程中,农民需要在泥泞的田地时进行体力劳动,其效率低下且成本较高。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种植作业的自动化和标准化,减少了劳动力需求,还保证了秧苗的均匀分布和适宜深度,有效提升了幼苗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该项技术的普及,特别是在大规模种植的情境下,能够实现更快的种植周期和更高的土地利用率,极大地促进了水稻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

发展[1]。

1.2 降低生产成本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发展,在降低整个水稻生产成本方面具有极为显著的经济效益,该技术通过机械化作业极大地减少了人工成本。在传统的水稻种植过程中,从秧苗培育到插秧均需大量的人工参与,特别是在人工插秧阶段,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而且随着劳动力价格的逐年上升,种植成本亦随之增加。引入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后,这一过程可以通过自动化设备完成,显著降低对人工的依赖,直接降低人工成本的支出,例如:育插秧机械可以在短短几小时内完成数十亩土地的插秧作业,效率是传统人工劳作的数倍,极大优化了作业时间,还减少了因人工操作不均造成的种植密度和深浅不一的问题,进而降低了种植初期的管理成本。

1.3 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在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方面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技术通过优化种植管理流程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及品质,机械化育插秧确保了种植密度和深浅的均一性,这对水稻的均衡生长至关重要,均匀的生长环境有助于提升水稻的成熟度和质量,进而提高整体产量。除此之外,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应用大大缩短了水稻的生产周期,使得农产品能够更快地进入市场。在全球化的农产品市场中,供应链的效率至关重要,种植者通过机械化技术,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快速调整生产策略并灵活地改变种植的品种和数量,以此迅速响应市场变化,这种快速反应能力可以减少因市场波动造成的潜在损失,还可以抓住市场机遇,增加农户的收入。

2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要点

2.1 选择合适的水稻秧床

选择合适的水稻秧床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中的关键步骤,其对确保秧苗的健康成长和后续插秧作业的成功至关重要,其中,秧床的选择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特性以及预期的种植规模来进行。(1)理想的秧床应具有良好的水源供应能力,土壤结构松散且富含有机质,这样可以保证秧苗的根系得到良好的生长环境。(2)秧床的位置应选择在日照充足且排水良好的地方,以避免水稻幼苗因积水或阴暗潮湿而发生疾病。在机械化育秧的过程中,推荐使用标准化的育秧盘或育秧箱,这可以确保每一粒稻种都能均匀接受光照和水分,还便于使用机械化设备进行后续的播种和管理操作,更高效地提高育秧的效率和成活率。(3)秧床的预处理也是保证育插秧技术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育秧前需要对秧床进行适当的整地和施肥,以创建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整地应确保土壤的细腻和平整,施肥则应根据土壤测试结果来调整,通常需要施用一定比例的氮、磷、钾复合肥,以满足水稻幼苗早期生长的养分需求[2]。

2.2 育秧土的选择

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中,育秧土的选择是决定秧苗质量和后续生长状况的关键因素,合适的育秧土应具备良好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支持秧苗的健康生长。育秧土的物理性质应包括良好的通气性和适宜的保水性,这两者的平衡至关重要,土壤应为疏松的轻壤土或砂壤土,这样的结构有利于空气在土壤中的流通,促进根系的呼吸作用,同时,保证足够的水分留存,供应秧苗早期生长所需。土壤的排水性也应适当,过湿的土壤会导致根系缺氧,影响秧苗的生长速度和质量,因此,在选择或配制育秧土时通常会添加适量的河沙或腐殖质,以调整土壤的结构和改善其物理条件。育秧土的化学性质,特别是土壤的肥力水平,也是确保秧苗健康生长的重要条件,育秧土应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平衡的营养元素,这需要通过施加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来实现,有机肥如牛粪或鸡粪可以提供长效营养,同时,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无机肥料如氮磷钾复合肥则可快速补充秧苗生长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在机械化育秧中,合理的施肥计划应确保肥料的均匀混合和适时提供,避免因肥料施用不均或过量而导致的秧苗生长不良或病害问题,通过细致的土壤管理和科学的施肥策略可以有效地提升育秧土的质量,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合理选择稻种

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合理选择稻种是确保高产质量和适应性的关键步骤,选择合适的稻种需要考虑到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土壤特性以及病虫害发生的情况,不同的气候区域对水稻的生长周期、温度和湿度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必须选择能够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稻种,以优化生长周期和提高产量,例如:北方地区由于生长季节较短,更适合选择早熟品种;而南方多雨,选择耐涝种类会更为合适。除此之外,考虑到土壤条件,如pH、肥力水平等,选种时还需考虑稻种对土壤适应性的要求,保证稻种能在特定土壤条件下健康成长,在选择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进行品种改良,如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技术,确保选出的稻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虫等特性,这对提升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整体效果至关重要。另外,选择稻种还需要考虑到机械化种植的特殊要求,机械化育插秧对稻种的形态特征有特定的适应性要求,如株型直立、秧苗强健、根系发达等,在选择稻种时除了考虑产量和品质外,还应重视种子的均一性和成熟度,确保机械播种和插秧时种子大小、形态一致,可以有效提升插秧机的作业效率和减少机械对秧苗的损伤[3]。

2.4 机械化播种

机械化播种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中的重要环节,其效率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秧苗的质量和生长均匀性,机械化播种的核心在于使用专门的播种机械,这些机械能够在预先准备好的秧床上自动进行稻种的播放和覆土,播种机通常配备有精确的种子输送和分配系统,可以保证种子在秧床上的均匀分布。同时,现代播种机还配备了电子监控系统,能够实时调整播种密度和深度,确保每一颗种子都能在最佳的条件下生根发芽,在实际操作中,播种前需要对机械进行严格的校准,包括检查种子输送管道的畅通无阻和播种齿轮的精准设置,以适应不同大小和形态的稻种,这是确保播种质量和后续生长一致性的关键步骤。与此同时,机械化播种还涉及到对播种环境的精细管理,在播种前秧床土壤必须进行适当的处理,包括翻松、平整和适度湿润,以创建一个利于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环境,播种机的操作速度和行进方向也需根据土壤条件和气候因素进行调整,以避免因机械操作不当导致的土壤压实或种子损伤。

2.5 浇水覆膜

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中,浇水覆膜旨在为秧苗提供适宜的水分环境并防止杂草生长,其有助于维持秧苗生长所需的湿度条件,机械化育插秧过程中,秧苗从育秧床移栽到大田需要一个适应新环境的过程,此时水分的供应尤为重要,采用滴灌或喷灌系统进行精准浇水可以确保每株秧苗均匀吸收到足够的水分,以此促进根系的快速生长和植株的稳健发育。滴灌系统能够根据土壤湿度和气候条件进行调整,避免了传统灌溉方式中的水分浪费和土壤流失问题,同时,浇水过程中还可以结合施肥,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将养分直接输送到植物根系,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进一步增强秧苗的生长势。除此之外,覆膜技术在机械化育插秧中起到保温、保湿和防杂草的多重作用,覆膜一般采用透明或黑色塑料薄膜覆盖在田间,透明薄膜有助于提高地温、加速种子发芽和秧苗生长;而黑色薄膜则主要用于抑制杂草生长,减少杂草与秧苗争夺养分的情况。覆膜操作应在浇水之后立即进行,以封住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防止水分蒸发和土壤板结,同时在覆膜过程中需要确保薄膜紧贴地面,边缘覆盖牢固,以防风吹掀起。现代农业中还采用可降解地膜,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行分解,减少了环境污染问题,覆膜后需要定期检查薄膜的完整性,及时修补破损部分,以维持良好的覆膜效果[4]。

2.6 插秧前的准备工作

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中,插秧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一方面,直接影响到插秧的效果和后期水稻的生长状况,其中,插秧前的田间整地工作是基础,机械化插秧要求田地必须平整,以保证插秧机能够顺利操作并均匀地将秧苗植入土壤。整地工作包括翻耕、平整和施肥,翻耕要深,通常深度应达到20~25 cm,以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通气和排水条件;平整土地则需借助激光平地仪或平地机,确保田块的平整度,这有助于插秧机的正常运行,还能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施肥方面,应根据土壤测试结果施用基肥,通常包括氮、磷、钾三要素肥料以及适量的有机肥,以提供秧苗生长所需的养分。与此同时,插秧前还需进行秧苗的管理和机械的检查调试工作,秧苗的管理包括适时的育秧和合理的秧苗处理,育秧应选择抗病性强、发芽率高的优良品种,并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期间需注意防止病虫害,确保秧苗在移栽前达到适宜的株高和强度,秧苗处理则包括剪叶和蘸根,以减少秧苗的蒸腾作用,提高成活率。另一方面,要重视机械的检查调试工作,插秧机在使用前应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发动机、变速箱、插秧臂等关键部件的运行状态,确保机械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插秧机的调试则包括调整插秧深度和行距,插秧深度一般控制在2~3 cm,以保证秧苗根系能够迅速与土壤接触并稳定生长;行距则根据品种和栽培密度要求进行调整,通常在12~15 cm。

2.7 田间管理

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中,插秧完成后的田间管理是确保水稻顺利成活并健康生长的关键环节,其中,水分管理在插秧后的早期阶段尤为重要,插秧后田间应保持适宜的水层,以确保秧苗根系能够迅速扎根并稳定生长,通常,在插秧后的头几天内田间水深应保持在2~3 cm,以避免水分过多导致的秧苗漂浮或根系缺氧。随着秧苗逐渐适应新环境,水层可以逐步增加至5~7 cm,以促进根系的向下生长和扎实,此后,应根据天气情况、土壤湿度和秧苗生长状况灵活调整田间的水层管理,特别是在高温干旱或降雨过多的情况下,及时进行灌溉或排水,以维持适宜的生长环境[5]。

田间管理还包括病虫害的防治和营养管理,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插秧后的秧苗较为脆弱、易受病虫侵袭,因此,需定期进行田间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针对常见的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农业防治措施如轮作倒茬和合理密植等方法,可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率;物理防治措施如利用黄板诱杀害虫以及人工捕捉等手段,以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从而减轻环境负担;化学防治措施则应根据具体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合理选择低毒高效的农药并严格控制用药量和施药时间,以减少环境污染和药剂残留的风险。除此之外,营养管理也是确保水稻健康生长的重要环节,插秧后应根据水稻的生长需求,分阶段施用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同时注意补充微量元素如锌、硼等,施肥方法可采用基肥、追肥和叶面肥相结合的方式,以确保营养的均匀供应和高效利用,基肥通常在整地时施入,追肥则根据水稻的生长阶段进行,如在分蘖期施用氮肥以促进分蘖,而在抽穗期则施用钾肥以增强抗病能力和提高产量。

3 结语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通过科学选择秧床和育秧土、合理选择稻种、精确机械化播种以及有效的浇水覆膜和田间管理,实现了高效、高质量的水稻种植,这些技术手段不仅显著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增强了水稻的抗病虫害能力,促进了稻苗的均匀生长,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将继续发展,推动水稻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为实现高产稳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吴迪.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种植技术浅析[J].南方农机,2024,55(8):50-52.

[2] 张德洪.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种植技术应用[J].种子科技,2023,41(2):36-38.

[3] 王锋,白雪瑞,陈鹏,等.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分析[J].农家参谋,2020(9):44.

[4] 刘麒.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2022(14):21-23.

[5] 王新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1(1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