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现状与对策初探

2024-06-24 15:36张净粉张丽丽王瑾王小磊
科技风 2024年6期
关键词:辅导辅导员心理健康

张净粉 张丽丽 王瑾 王小磊

摘要:了解学生心理特点,正视其心理发展任务需求,有助于职业院校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提高“0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本文采用SCL-90量表对“00后”高职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现状调研,找出其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及问题背后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积极心理

一、“0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

(一)总体状况

本文选用“SCL-90”量表对潍坊护理职业学院10484名“00后”大学一到三年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研,收回有效问卷10431份,有效率99.49%。“SCL-90”量表主要从感觉、情绪、思维、 意识、行为以及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被试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根据经验,本次调研筛查标准为总分≥160分,或阳性项目数>43,或任一因子分≥ 3分。测评显示,心理异常人数为878人,占总人数的8.42%;其中,男生异常总数为213人,占男生总数的比例为2.04%;女生异常总数为665人,占女生总数的比例为6.38%。从筛查和面谈结果可以看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但也有相当比例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佳,部分学生甚至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性别差异而言,总体上女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如男生乐观。

(二)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1)以均分≥3表示有症状,调查发现当前“00后”高职大学生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问题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表现为1.42%的学生存在强迫症状,0.92%的学生有人际关系敏感问题,0.91%的学生有抑郁症状。

(2)心理问题具体表现见表1,其中排名前三分别是忘性大、担心自己的衣饰整齐及仪态的端正、难以做出决定。

二、“00后”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第一,高职生学习和生活上正在经历由家长、老师主导、以学业发展为主要任务到由自我管理为主、以自我全面发展为任务的成长蜕变,这种变化会给个体日常学习和生活方面带来适应压力,导致个体迷茫,引发焦虑情绪,并表现为忘性大、难以做出决定、反复检查等等强迫症状。

第二,正值青春期晚期的“00后”高职学生,仍具有青春期的典型特点,依然会关注“他人眼中的自己”,会有“假象的观众”。表现为比较关注外在形象、人际关系敏感,导致容易产生担心仪表不佳、与异性相处时害羞、人际关系不良等心理问题。

第三,网络时代的“00后”高职生接触社会面广,感受性强,情绪容易激动,然而尚未掌握管控调节情绪的心理技能,心理状态切换较慢。结合咨询我们也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理性分析情绪背后的深层因素的能力,简单停留在想消除抑郁或焦虑等负情绪本身,导致“因焦虑而焦虑”、“因抑郁而抑郁”。

第四,个别学生入学时带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症状,如早期不当家庭教养方式对个体的不良影响,初、高中未解决的人际冲突,学习障碍、创伤等。有些问题严重者,人格都已受到不良影响。

第五,在生源性别上,护理类院校女生比例较大,同质性强导致彼此间竞争也会更大,这可能是女生心理状态总体差于男生的原因,属于护理类院校的独有特点。

三、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索

(一)以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为主渠道,以特色心理健康类选修课为补充开设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

在高职一年级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据健康观、自我意识、情绪管理、人际沟通、学习心理、恋爱心理、生命观、就业择业心理等八个心理成长主题,围绕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主线,挖掘宏观家国情怀、中观社会关系、微观个人发展三个螺旋层次、贴合高职生实际生活和学习的内容,并进行二次设计。在具体课程开展过程中,根据不同主题普及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辩证对待成长的烦恼和压力;教授心理调适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心理韧性,预防心理问题发生;课程采用互动体验式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不断自我探索积极成长经验、感受积极心理体验、培育挖掘积极心理品质、持续获得内在积极发展。对比我院课程开设实际,我们发现,在第一学期开设过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院系比没有开设过的院系,学生心理健康不良率低5.56%,说明课程的开设取得了育人效果,也说明了大学第一学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的重要意义。

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的通知,再一次明确“普通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原则上应设置 2 个学分(32—36 学时),

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更多样、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选修课。”我院以第二课堂选修课形式,在大学二年级开设了《幸福心理学》、《拂去心中的落雪-远离心理问题》、《心理访谈》《生活中的心理学》《职场沟通心理》等13门心理健康类选修课程。心理健康类选修课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重要补充,可以满足高职二年级学有余力或学有兴趣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心理问题的预防、心理调适能力的提升、以及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修复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选修课与必修课在横向内内容上也形成互补,纵向上延伸中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通识课向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的过度,能切实提高心理育人的实效性。

在具体必修课和选修课教学上,优化心理课程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养,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第一,依托线上教学平台,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构建专题式教学体系,根据学生学情,打造心理课程“金课”。注重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将思政素材有机融合课程设计中,真正达到育人目的。第二,努力打造一支职称合理、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实施教师退出机制。对于考核不合格,限期整改依然不通过的,调离心理课程任教教师队伍。注重从校外引进有丰富经验的兼职教师补充到教师队伍中。第三,建立心理课程集体备课制度,定期组织专兼职教师进行备课交流,在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的同时,高效利用集体备课时间,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授课技能。第四,严把课程教师质量,作为课程教师不仅要上好心理课,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发现问题后,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

(二)以积极心理学为主线、以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融入点广泛开展各类心理体验式共育活动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内容的一门新兴心理科学,它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研究内容涵盖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的情感以及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三方面研究内容。拥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和积社会支持系统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幸福感获得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以积极心理学为主线组织开展各类心理健康体验式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续航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在各类心理活动设计和开展过程中,以积极心理学为主线,创设情境引导大学生深度碰触身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而营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微环境。例如从季节更替、天气变化、生命萌发衰亡等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悟中收获理性向上的自我意识,形成积极豁达的人生观、世界观;在历史更迭、城市变迁、文化发展传承、科技进步发展等人文环境体察和触碰中获得和谐稳定的内在品质,锻造清晰坚实的人生信仰。

(三)以大学生心理普查为抓手,以心理育人专业能力培育为路径提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力

相对心理健康教师而言,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及学生家长接触密切,他们更了解学生总体特点及其成长背景。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高校辅导员分管班级较多、学生数量大,辅导员以有限的精力,再依靠传统观察法、面谈法等方法了解学生心理状况效率较低,进度太慢。新生入学心理健康筛查可以帮助辅导员快速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心理筛查也对心理问题及严重性进行了分类,便于辅导员对不同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和帮扶办法。每学期开学前的心理筛查则可以看到学生心理状况的动态变化,这也是也辅导员检验心理育人效果、调整重点关注对象的科学依据。

辅导员队伍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梯队,辅导员工作成效也是决定心理健康能不能取得育人效果的最后一公里。然而,辅导员选聘时对专业要求相对宽泛,确保辅导员队伍的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胜任力至关重要。通过邀请心理专家对辅导员进行心理授课、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和指导或派出学习等专项行动都可以有效提升辅导员心理面谈能力、家校合力培育能力,心理问题疏导能力、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理解与共情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辅导员职业胜任力。

(四)以朋辈辅导与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个体干预、以多层次心理健康水平人员参加为原则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朋辈辅导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大学生朋辈之间沟通障碍少,理解和共情能力强,容易取得心理互助效果。在具体落实中,依托心理咨询专业和心理社团,从学生中选拔朋辈心理联络员,并进行系统心理辅导技能培训。在个体干预过程中,心理联络员负责来访者初次接待工作和日常心理状态追踪工作,心理辅导教师负责具体的心理辅导工作。心理联络员与来访者建立互联网联系,关注来访者的心理动态,发现当来访者心态积极平稳时给予正面强化,当觉察到来访者心理消极或异常波动时对其及时安抚或报告给心理辅导老师,由辅导老师在咨询中干预或在辅导老师指导下由朋辈心里联络员直接进行干预。这种个体干预模式操作简便及时,极大的提高了心理的咨询的有效性。另外,朋辈互助为来访者提供了一种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同时助人行为的本身对心理联络员的专业成长和心理成长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团体心理辅导以群体动力学、社会学习理论、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当事人中心治疗理论以及需要层次理论为理论基础,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增强参与者的自信心、促进其积极自我形成,改善其情感体验、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个体一方面需要作为独立体与其他成员保持密接协作,另一方面也需要以亚团体为单位开展相应的竞争,团体人员结构的构成对于团体辅导来说非常重要,有效的团体结构可以快速的形成团体凝聚力,产生信任、温暖、支持的团体气氛。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团体人员筛选方面,根据心理健康档案按照心理状况良好、较差、很差三个水平将每场次人员进行4:3:3或3: 4:3配比,借助“良好”影响“较差”、借助“良好”“较差”共同牵引带动“很差”,使得“良好”也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达到多层次水平互动、互助、发展目的。

结语

大学时期是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重要转折点,高职院校要结合“0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和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育人的作用,广泛开展心理体验式共育活动,提升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力,倡导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协作,有的放矢制定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心理素质,把学生培养成有情怀、有担当、有韧性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勇军,陈浩彬. 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结构模型研究[J]. 心理学探新,2021,41(2):169-175.

[2]苏光. 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探析[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124-126.

[3] 谢孟哲. 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 情感读本,2023(11):18-20.

[4]谭依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第二课堂实践[J]. 情感读本,2023(15):23-25.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自筹课题“新时代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学生五育并举培养中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ZC080

作者简介:张净粉(1983—  )女,汉族,河北邯郸人,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心理教研室主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人,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成员,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通讯作者:王小磊(1973—  ),医学博士,1996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主持潍坊科技局立项科研3项,在研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在SCI、中华级、国家级杂志发表文章10余篇,曾获山东省健康大使、首届潍坊市卫生系统后备人才、最美风筝都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猜你喜欢
辅导辅导员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