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思路探析

2024-06-24 15:36周升师张辉
科技风 2024年6期

周升师 张辉

摘  要: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有助于破解当下就业难题,也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落实的应有之义。尽管学界围绕创新创业能力评价做了大量研究,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对此,文章在概述现有研究基础上,欲从指标选取、指标赋权以及指标应用三个方面,提出优化财经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并从制度、文化、技术和组织层面提出具体保障措施,以期能为财经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及优化提供些许启示。

关键词:财经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财经类院校以经济管理类学科见长,所设专业与市场经济活动紧密相连[1],并在创业实践中表现出极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些特点决定了财经专业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也可以凭借专业优势,以“服务+”的方式参与所有创新创业项目[2],成为创业实战中的重要力量。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成功与否,除了受市场环境、政策等影响外,关键取决于创业者的创新创业能力[3]。该项核心能力的形成与提升离不开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又成为检验创新创业教育及其改革成效的“试金石”。故此,科学合理地评价财经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无论对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就业创业机会,还是对于调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现状及问题

既有研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进行了系列研究。概括而言,(1)指标体系设计方面,运用不同方法进行了体系建构,但仍未形成一致观点,如朱英建立了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技能、创新创业管理能力在内的评价体系[4];张小力等则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可以从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及创业管理能力四个方面来评价[5]。(2)研究对象层面,①以特定学科专业大学生为对象,该类研究以某类专业的学生为对象,如经管类专业、体育专业等,通过剖析不同专业学生的现状及特点,运用一定的方法,构建起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模型[1、6];②以大学生整体为对象,该类研究抓住大学生群体的共性,基于特定理论如战略地图理论等,及方法如层次分析法等,建构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7-8]。(3)研究方法层面,①理论探讨,该类研究在剖析创新创业教育必要性的同时,结合已有研究与实践思考,建立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1、9];②量化分析,该类研究在有效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因子分析、层次分析等方法,收集并分析数据,以此进一步构建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10-11]。

上述研究无疑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与方法启示。但仍存在如下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首先,相关研究多以特定专业亦或全体大学生为样本对象进行研究,但前者样本量较为有限,可能影响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后者则未考虑不同专业及院校学生的差异性,可能无益于研究结果的适用性。同时更鲜有研究以财经类院校大学生为对象,构建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已有研究在构建指标体系过程中,指标的选取更多的依靠文献梳理与专家咨询,该方法具有较大的主观性,且与实际情况的匹配性也难以确定。同时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多运用单一方法,但每种方法都有其优劣势,且适用情景也存在差异。此外,所构建指标的可行性与科学性问题亦缺少经验证据支持。

二、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思路分析

(一)优化原则

1.科学性

科学性原则强调创新创业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及优化,应以科学理论为基础,遵循科学规律[12],包括大学生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以及社会发展人才需求规律等。具体而言,指标体系的设计及优化要充分考虑新的时代特色、人才需求以及大学生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的现实情况,采取有针对性、适应性的改革措施。同时,指标体系的设计与优化要以问题为导向,抓住主要矛盾及问题,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全面性

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从创业机会的挖掘到新公司的建立,涉及一系列问题,要求创业者掌握相应的能力。为此,创新创业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与优化应遵循全面性原则,即指标体系应涵盖创新创业的整个过程,由创业机会的识别直至新公司的建立及发展。同时,各项指标间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如此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3.可操作性

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意指评价指标能够根据条件的变化,如教育教学改革、不同学生特点等,进行动态调整,且不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适用性及可比性。换言之,指标体系的优化不仅不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定,反而使得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增进其信效度。另外,评价结果还能在不同地区的不同财经类院校间进行比较,且同一院校不同时期的结果也具有参照价值。

4.发展性

发展性原则强调在进行创新创业能力指标体系设计、优化及应用评价时,要以人为中心,确保其有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人的发展,突出人未来能力的提升。该原则主要面向大学生未来发展需求,即在充分认识自我能力现状的同时,着眼于未来发展需要,为日后个人发展及能力提升提供参考,帮助其更好、更快地把握与适应未来。

(二)方法选取及应用

(1)运用文献分析法,了解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现状,搜集并整理相关的理论与方法,从理论层面,尝试建构财经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后续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2)利用访谈与问卷调查,了解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情况与存在问题,并与研究创新创业的专家、大学生创业者等进行讨论,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应具备的能力,并对指标体系做出修正。

(3)借助因子分析、层次分析以及熵值法等,进一步修正财经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层级指标赋予相应权重,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符合财经类大学生的能力评价体系。

(4)运用案例分析法,选取多所财经类院校,并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目标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评价,以检验所建构指标体系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能力提升路径。

(三)优化思路

通过文献梳理、专家咨询、创业者访谈等,结合财经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初步确定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创业管理能力等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以财经类院校大学生为对象收集数据,并运用因子分析法验证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进一步利用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对各级指标赋予权重,并根据专家意见做出修正。最后,基于已建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山东财经大学等多所财经类院校的学生进行打分,确定各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通过与院校有关负责人员沟通交流,了解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文欲从评价指标选取、指标赋权、指标应用三个方面做出优化与完善。

1.评价指标选取方面

综合运用文献分析、专家访谈以及统计分析等方法,构建出财经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保证了指标选择的完备性与科学性。

2.评级指标赋权方面

利用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对财经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级指标赋予权重,并根据专家意见做出修正,确保指标体系的确当性与合理性。

3.评级指标应用方面

借助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多所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打分,并与院校有关负责人沟通交流,对比分析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形,保障指标体系的适用性与有效性。

三、评价指标体系优化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财经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科学评价,无论对于大学生自身,还是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故此,财经院校可以从制度层面来保证创新创业能力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而言,可以制定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修订制度,即严格规定评价体系修订流程及事项,特别应结合不同年代学生特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指标体系进行动态调整;制定评价过程监督制度,即对评价工作进行全流程监督,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制定评价结果反馈制度,即向相关人员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并根据结果了解学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找出短板,并为下一步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照。另外,评价结果也为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正具有参考价值。

(二)文化保障

组织文化是弥漫于组织各方面、各层次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13],并被所有成员所共同遵循。从被调查者的角度,学校除了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创业比赛外,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地宣传创新创业,如校园广播、海报、文化墙等形式,并组织相关活动,同时,可以尝试出台一些奖励政策,激励大学生进行创业;从调查者的角度,除做好定期的调查工作外,可以尝试以班级亦或专业为单位,对创新创业的有关事宜进行系统宣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并常设创新创业相关问题答疑处。另外,调研人员应定期开展创新创业相关的专题学习会议,使其正确认识创新创业能力评价工作。如此,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三)技术保障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涉及范围广、工作量大,单纯依靠人力去完成不仅需要占用较长时间,而且调查成本将会很高,故此依赖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一个专业化的信息平台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该平台可以设置三个接入口,分别是技术人员、学生以及管理人员(老师)入口,其中老师与学生分别以工号和学号注册,以防止非调查人员进入系统。同时,该平台除提供创新创业能力调查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关于创新创业活动的交流模块,方便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指导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借助该平台可以减少调查的工作量,节省时间及人力成本,提高评价效率。

(四)组织保障

鉴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的重要性,学校可以建立或指派专门的组织机构,并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来负责该项评价工作。一方面,应将评价小组置于相对重要位置,充分体现其作用,并由其组织实施具体的评价工作,解决评价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收集汇总资料,进行数据分析,最终形成评价报告。另一方面,通过定期与不定期培训等方式,提升评价人员的专业能力,负责评价工作相关事宜的宣传、解释与沟通,确保相关部门人员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的目的及意义。此外,评价小组应结合评价报告,提炼概括出所在单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做出反馈,以此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结语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对此政府相关部门多举措促进就业的同时,提出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之方针作为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创业和就业的长效机制。然而,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较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与大学生自身的认识及创新创业教育不无关系。由此,引出两个现实问题—如何更好地使大学生对自身特别是自身能力有更清晰的认识?未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基于此,本文尝试为财经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优化提供思路,不但为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特别是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短板提供了一个可参照的工具,而且也为高校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创新提供参考。如此,能够较为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之概率,进一步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助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舜,张艳丽.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37):161-164.

[2]胡文波,韩作生,张新.大学生成长与发展指导教程[M].山东人民出版社,2021.

[3]刘天骥,王蕾,马玉波,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04):96-101.

[4]朱英.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01):42-46.

[5]张小力,杨云峰,晏永.基于AHP/QFD/TRIZ理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23,52(05):127-134.

[6]王思明,吴保安.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运动精品,2019,38(11):32-33+35.

[7]张茜茜,邓亚晗,王轩.基于战略地图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高教学刊,2019(08):38-40.

[8]宋柏红,季秋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22):185-188.

[9]田书建,宋小勇,徐启.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提升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09):7-10.

[10]齐书宇,方瑶瑶.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设计[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24):68-74.

[11]石春娜,苏兵,寇云.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20,40(03):322-328.

[12]宋柏红,季秋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22):185-188.

[13]王利平.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周升师(1989—  ),男,汉族,山东莒县人,博士,主要从事企业可持续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张辉(1987—  ),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博士,主要从事企业战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