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旭
[摘 要]本文立足新时代“湖湘文化”传承与发展背景,结合近年湖南理工学院钢琴课程育人模式创新改革现状,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湖湘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为主旨,以培育高水平高素质应用型音乐人才为目标,深入探寻高校钢琴课程育人模式创新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湖湘音乐文化;高校钢琴课程;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4)06-0199-03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高校要“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两创”方针是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根本路径,强化高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功能作用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在国家高等教育方针指引下,近些年高校钢琴课程育人模式建设主要围绕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两个方面展开。首先是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围绕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建议。这类文献数量最多且时间持续性长,主要根据高校钢琴课程在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受教人群以及社会需求等方面的变化,探讨因时因人制宜的教学改革思路方法,还有一部分文献是基于创业就业现实,针对学生就业需求提出实践实训的创新性建议,并结合实践基地建设和用人单位需求,为钢琴实践教学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但此类研究对于育人模式的相关研究占比很少且仅限于价值引领方面的思考。其次是自2018年至今,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高校钢琴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研究的文献逐渐增加。相关研究已由最初强调现有钢琴教学内容中的德育教育,逐渐转变为“美育为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但大多数仍仅停留在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手段优化等表面,缺乏在挖掘价值内涵、梳理文化脉络、重组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打造特色课程、搭建实践平台以及树立文化自信理念、促进艺术创新创作、推动文艺理论研究、拓宽创业就业途径等多角度、多层面的系统性思考与实践性探究。
一、湖南理工学院钢琴课程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湖南理工学院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岳阳市,面朝岳阳楼,紧邻洞庭湖,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理、工、文、经、管、法、教、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一本高校,是湖南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规划高校、湖南省改办大学规划高校、湖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长期以来坚持推进课程育人工作,强调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要发挥育人作用,重点培育学生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和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有时代担当,为中国梦努力奋斗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已建立50余个德育基地和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还精心组织课程实践,在校内开展“与信仰对话”主题党日、团日活动,号召师生“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标兵”,以丰富的课外实践教学来巩固和升华课堂教学内容。
音乐学院现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基地,音乐学专业为湖南省重点专业、湖南省特色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学院遵循“宽基础、多方向、重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要求,高度重视本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功效;尊重人才成长的个性化需求,设置多方向的专业教学训练体系;践行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通过产教融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近年来,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钢琴教研室以“两创”方针为指引,在学校和学院带领下持续推进钢琴课程育人模式建设。教研室依据时代发展需求,立足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特点,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心,打破传统钢琴课程侧重西方古典音乐文化的教学思路,以培育具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的高水平应用型音乐人才为目标,逐步推动课程建设改革有序发展。自2012年至今,历经三次课程改革,课程体系由最初单一性、局限化向系统性、多元化转变,教学内容将社会实际需求且符合区域音乐文化发展需要的艺术作品进行遴选、整理并且将其纳入线上线下课程,在舞台实践和专业考核中注重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比重,并在课下通过艺术沙龙、下乡会演、实践调研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例如,在课程建设方面,2019年钢琴教研室立项国内首门以湖南民族民间音乐改编钢琴作品为教学内容的湖南省一流本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琴键上的‘湘韵”,并将其纳入课程体系。该课程以《浏阳河》《刘海砍樵》《湖南花鼓》《八福水彩画的回忆》《月亮粑粑》等十余首湖南民族民间音乐作品改编钢琴作品为主体,依据作品创作素材来源进行归类,对各首作品的作者简介、创作背景、曲式结构、调式和声、旋法处理、意境描写、技法知识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碎片化,分析、提炼与分割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并依托信息化开放性课程直观明了、时效性强等优势,通过讲解示范、名作赏析、在线直播、线上互动、线下实践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钢琴作品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同时,在课程思政方面,该课程深刻地突出了湖南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精神,着重培育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强调红色基因传承,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树立使命感和责任感。
通过近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钢琴教研室先后制定、修订了《钢琴系列课程教学大纲》《钢琴系列课程考核细则》《钢琴课程校外实践活动方案》《钢琴课程汇报音乐会方案》、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琴键上的‘湘韵”教学大纲、《钢琴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并得以实施落实。教研室教师积极引导和推动学生将学习成效进行成果转化:在理论研究方面探索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湖湘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解决路径,鼓励和指导学生将自身在课程学习中发现的研究方向经过科学论证和系统分析,形成理论性研究成果,并反哺于自身专业学习之中;在实践研究方面探索表演、创编、创作、传播湖湘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方式方法,并将其运用于课程考核、舞台展示、学科竞赛及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成效显著。自2018年至今,教研室连续5年获评优秀教研室,教师获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2项,获评省级青年骨干教师、省普通高校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辅导学生参与国家级省级等学科竞赛、科研项目以及论文发表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成果斐然,获得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二、高校钢琴课程育人模式创新研究
依据国家“双一流”建设和“两创方针”相关精神,立足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大思政”育人格局构建要求,结合高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功能作用,笔者认为,以“两创”方针为指引,以传承和弘扬“湖湘文化”为宗旨,在新时代湖湘音乐文化背景下要持续深入挖掘高校钢琴课程育人模式的价值内涵,进而探寻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应主要围绕以下两点展开。
(一)以本为本,深化课程改革
在现有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基础上,立足湖南本土社会经济文化、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文艺创新与评论、舞台表演方式等现状和发展趋势,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平台、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对高校钢琴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思政教学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并通过参加国内相关领域学术交流活动和邀请高校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与教学研讨等方式,努力促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方面的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
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深入探寻理论与实践类课程联动、校内校外课堂贯通、线上线下课堂并行的有效方式,在强调专业教学的适配性和思政内容的渐进性前提下进行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模式转型,构建以“高阶性、开放化、挑战度”为标准,以“强调思政教育、提升学科素养、增强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主线,思政教育与美育教育并重,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并行,文艺理论、专业技法、作品编创、科学研究、实践展示、文化传播并举,音乐史、作曲技术、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等音乐理论类课程交叉互融的多元化新型钢琴“课程群”,并借助文学、哲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其他学科,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
同时,在重构教学资源、改革考核评价、整合平台数据、加大宣传力度等多个方面推动现有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积极探求构建新课程、新精品课程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类课程并将其纳入课程体系的可行性,如集钢琴演奏、视唱练耳、作曲技术理论、和声曲式等学科知识于一体的“湖南民歌民谣弹唱弹奏”,融合中国音乐史、作曲技术理论、钢琴演奏法等于一身的“湖湘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改编钢琴作品理论研究”,以及结合新课标标准,具备音乐教育理论、钢琴教学法、钢琴弹奏弹唱等学科知识的“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初级)教学法”等。
另外,在钢琴演奏与伴奏、音乐史、作曲技术理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学理论、美学、教育学等课程下,探寻以“红色钢琴音乐、湖南民间音乐改编钢琴作品、民歌弹奏与弹唱、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创编”等为主体内容的钢琴课程思政“特色课程”建设路径,建设高校钢琴课程思政“金课”,突出育人特色,打造育人品牌。
(二)以人为本,注重育人成效
注重“思政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培养理念的有机统一,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聚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眼素质拓展,立足能力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多元立体化育人体系。
1.思政育人方面
高校钢琴课程需以专业教师为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音乐理论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工作部、党委宣传部、社会知名学者等共同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思政教育居于首要位置,以“培育学生树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心,重视湖南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专业教育实际需要,在现有教学内容基础上不断挖掘、提炼湖湘优秀音乐文化代表作品,合理分配基础理论、史类、鉴赏等学科知识与技法、表演、创编等专业技能的内容占比,分层次、分类别归纳整理后将其贯穿于教学整体,并尝试从创作时间、背景、作者、素材来源、主题、体裁,以及创作手法、演奏技法、音乐风格、艺术价值等多维度着手,梳理当前高校钢琴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湖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设以“强调湖湘文化的传承性和专业需求的实用性”为目标的线上线下思政教学资源库。
2.实践育人方面
首先,可尝试将“钢琴表演”“即兴伴奏”“艺术实践”等钢琴实践类本科课程与“声乐演唱”“器乐演奏”等声器乐实践类本科课程进行有机对接,打通专业壁垒,促进学科交叉,从“厘清创作源流—探索创作规律—提炼艺术特色—创新实践方式—创作艺术作品”这一教学路径进行专业学习和实践训练,从而多维度拓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湖南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有效方式,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其次,推动现有钢琴课程“线上理论+线下实践”传统混合式教学模式转型,深入优化实践教学环境,将实践训练方式拓展为“线上视频实践+线下多平台实践”,从而打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提升学生实践表演能力。再次,还可积极探索本科实践类课程与“钢琴艺术指导”“声乐艺术指导”“声乐舞台表演”“室内乐演奏”等研究生实践类课程的联动方式,组建由专业教师、本科学生和研究生三方构成的实践研究团队,打通课程层面的本硕通道,以研究生实践教学标准和实践研究能力要求为参照,鼓励本科生与研究生共同参加实践训练,互相促进,最终通过本科艺术实践汇报音乐会、艺术硕士学位汇报音乐会、学科专业竞赛、社会艺术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对本科实践育人成果进行巩固,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研究能力。最后,进一步健全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探寻对接校内实践课堂与校外实践课堂“两个课堂”的有效方式,组成由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工作部、社会专业人士、企业负责人构成的实践育人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湖南本土社会调研和专业演出、学科竞赛等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实践教学与社会文艺团体、中小学生艺术团、红色景区、人文景区等之间的结合方式,帮助学生在实际的音乐工作环境中得到锻炼,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而强化校内外实践平台建设,拓宽协同育人路径,促进创业就业。
3.科研育人方面
引导学生树立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培育文艺创新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注重启发性教育和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探寻将音乐创作与文艺评论等纳入高校钢琴课程的有效路径,并将原有学习评价仅限于舞台展示的单一形式向“创编—实践—评论”方式转变,提升学生文艺评论等理论研究能力,从而激发学生文艺创新和科学研究积极性。尝试在本科课程内实行科研导师制,夯实“师生互动双螺旋科研共建模式”,在课程教学中持续通过探究式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等,深入开展“科研+教学”协同工作,为传承发扬湖湘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这一命题注入时代内涵,并依托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大赛创业计划、创新创业孵化项目等,引导学生从自身视角出发,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兴趣,探索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湖湘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方法与路径,鼓励和指导学生将自身在课程学习中发现的问题与思考,经过科学论证和系统分析后形成理论性研究成果,进而反哺于自身专业学习。
参考文献:
[1] 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刘灏.应用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3]代百生.中国“音乐教育专业”的尴尬现实与突围前景[J].中国音乐,2022(3):170-178.
[4]吴文婷.试论“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钢琴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策略[J].大众文艺,2021(21):142-143.
[5]白晓炜.新文科背景下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的转型[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2,41(3):95-99.
[6]戴黛琳.新形势下混合式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音乐教育,2021(4):43-50.
[7]李英卓.“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音乐专业美育新方式路径探究——以黄山学院为例[J].民族音乐,2023(3):87-90.
(责任编辑:金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