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松
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人民军队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离不开部队政治工作者的身体力行。毛泽东曾这样评价一个人,“无私利,不专断,抓大事,敢用人,提得起,看得破,算得到,做得完,撇得开,放得下”,是个“可以一辈子共事的人”。这个人就是“政治元帅”罗荣桓。
1928年3月,罗荣桓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1团3营9连党代表。当时连里几个调皮的战士给所有连干部都起了绰号,新来的罗荣桓被叫作“大脑壳”。连长听到后很恼火,把那些战士狠狠训了一顿。罗荣桓表示,自己虽然不赞成起绰号,但绰号并不会影响干部的威信。那么,干部的威信如何确立?罗荣桓的回答是,发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他在工作中首先为自己立了很多“规矩”:凡是要求战士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打仗冲锋时,他和连长站在队伍的最前面,撤退时又在最后面负责掩护;行军时,他的肩头经常扛着几支病号或掉队战士的枪;宿营查铺时,他会将战士们蹬开的被子盖好;每逢连队发零用钱的日子,他和连长、司务长总是最后去领;他自己病了,坚持工作,但战士病了,他嘘寒问暖,还吩咐伙房做病号饭……没过多久,罗荣桓就赢得了干部、战士的爱戴,“大脑壳”的绰号再也没人叫了。
要以理服人,不能以力服人。1928年初冬的一个傍晚,突然刮起凛冽的寒风,9连4班借住的老乡房子又潮又冷。有个新战士见大家冻得瑟瑟发抖,就向班长黄永胜建议抱几捆老乡的柴草回来烤火,黄永胜说,“老乡的东西不能动”。但是,这个战士没把班长的话放在心上,很快从老乡院里抱回一捆柴火。黄永胜让这名战士赶紧把柴火送回去,战士不但不听还顶起了嘴。一气之下,黄永胜打了这个战士一个耳光。第二天一早,连党代表罗荣桓听说“黄永胜打人了”,立即找来黄永胜。黄永胜刚一进屋,罗荣桓劈头盖脸就问:“你何事打人啊?”黄永胜急忙辩解:“那个战士违犯了群众纪律,又不服从命令,我才打了他一巴掌。”罗荣桓反问:“这么说来,你打人是对的喽。”停了一会,他又问黄永胜:“不知道你想过没有,你当班长,如果不打人,有没有法子把全班带好?”黄永胜一时答不上来。罗荣桓又问他:“如果你是当兵的,犯了一点错误,班长动手打你,你的心里会好受吗?”见黄永胜低头不语,罗荣桓耐心地说:“毛委员再三讲,靠拳头来代替教育,那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同志们有了缺点和错误,要反复向他们讲道理,使他们明白为什么错了。要以理服人,不能以力服人。口服不如心服,只有心服了,才能自觉遵守纪律。你今后无论如何也不要打人了。”一席话,让黄永胜心悦诚服。
“上马能挥刀杀敌,下马能春风化雨。”罗荣桓的“春风化雨”往往能化作巨大的战斗力。
解放战争爆发时,新组建的东北民主联军算上地方部队,不过27万人。到辽沈战役前夕,东北野战军的总规模已发展到150万人。部队越打越多,罗荣桓功不可没。他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其一,吸收翻身农民入伍。当时很多地区的群众受国民党反动宣传的蒙蔽,起初并不相信共产党的军队,部队扩充很难。罗荣桓严格落实土地改革政策,坚持把剥削者的土地分给贫苦农民,极大提高了千百万翻身农民参军的积极性。当时的松江省(编注:旧行政区划,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在刚刚动员了3万人参军的情况下,又接到了再动员5万人参军的任务,由于严格落实土地政策,最后实际招收了5.7万人。其二,建设二线兵团。针对东北当时的社会实际和军事斗争的需要,罗荣桓决定成立大批独立团作为二线兵团。这些二线兵团的标准是,每个独立团为2500人,第一期计划组建40个独立团。到1948年3月,东北解放军又一次整编时,第一批成立并已训练完毕的独立团已达88个、22万人,其中大部分补充到了主力部队。到辽沈战役前夕,二线兵团已达164个团、37万人。其三,吸收、改造、任用“解放战士”。在历次战斗中,东北人民解放军俘虏了数十万计的国民党军官兵,其中一部分俘虏参加了解放军。一些“解放战士”战斗经验丰富,军事技术过硬,但不可避免地带有旧军队的不良习气。为此,罗荣桓通过“诉苦”运动开展了大规模的思想教育,成功让这些人改掉了不良习气。他还大胆提拔了一大批军事技术过硬的“解放战士”,让他们在二线兵团担任军事和技术骨干,极大激发了这些“解放战士”的革命热情。
军事斗争是军事的较量,也是智慧的对决。1942年后,侵华日军提出“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策略。他们企图凭借局部战场上的暂时胜利,动摇中国人民的抗日信心,挑拨抗日军民的关系,瓦解抗日军队。罗荣桓仔细研究了敌人的阴谋,提出今后的斗争“以政治攻势为主”。这个政治攻势,正是红军时期以瓦解敌军为原则的政治工作的发展。换言之,今后的对敌斗争“不仅是军事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反敌人特务斗争问题”。
通过“神经战”和“心理战”等手段瓦解日伪军。在罗荣桓的领导下,山东根据地普遍采用点“红黑点”、记“善恶录”的办法,瓦解伪军政人员。这些人,如果有谁做了一件对人民有利的事,就给他记个红点;反之,就给他记个黑点,将来惩治他。抗日军民先将这种办法通知伪军,然后不断公布记录的结果。对不接受警告的死硬分子,坚决给予打击。根据地各分区还开展了“唤子索夫运动”,即先对伪军家属进行登记,经常召集他们开座谈会,了解伪军内部的情况,动员他们劝说伪军“身在曹营心在汉”。另一种策略是,在伪军内部物色目标,与其交朋友,使其为我所用。对于一般伪军,抗日政府制定了奖励伪军携带武器归来的办法,成立了接待回归伪军的招待所,大量印刷、颁发伪军“归来通行证”。这项工作无疑是成功的。据不完全统计,仅1943年,山东根据地就瓦解伪军7000余人。在对伪军进行“神经战”和“心理战”的同时,罗荣桓并未放松对日军的瓦解工作。当时,山东根据地有一大批日本反战人士和朝鲜反日人员。他们经常用日语向敌人喊话,或利用敌人电话线路讲八路军的政策,揭露敌人的谣言。有时,他们深入到敌占区写标语、发传单、画漫画。此外,每逢日本的传统节日,这些人给日军的据点送宣传品、慰问袋,有力地促进了日军官兵的思乡厌战情绪。
(摘自《世界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