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乡村图书馆的月亮与六便士

2024-06-24 08:23张志浩
党员文摘 2024年11期
关键词:王旭六便士波罗

张志浩

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波罗赤镇中心小学有一座由废弃食堂改造的图书馆,它是校长赵国彬阅读实验的一个标志。

2020年以前,朝阳县乡镇小学的学生普遍来自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民家庭,生源不断向县市流失。这场阅读实验源于赵国彬的两个理念:乡村在很多基础资源方面落后,但阅读是一件相对容易实现平等的事。以及,希望孩子们成长为不一定优秀但幸福的人。

某种程度上来说,阅读已经是一个天然“幸运”的实验主题,它和“学习”“知识”“语文”等概念相关。

“另一个完整的世界”

2018年,赵国彬来波罗赤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波罗赤小学)当校长,在校园里走了一圈发现学生没有阅读的地方,决定把废弃的食堂改造成图书馆。波罗赤小学图书馆在2019年夏天建成。400平方米,外墙画着《红楼梦》《二十四史》《伊索寓言》的书脊。

推开图书馆的玻璃门,孩子们走进“另一个世界”,左边是绘本区,右边是分享区。赵国彬说:“孩子一定要站上去拿麦克风正式地分享,这样才能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四年级二班班主任王柏涵带上一届四年级学生时,图书馆还没有建成。她试过在讲完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推荐学生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几周后,她想和大家讨论,但下面一片沉默。

有了图书馆后,在讲作文“我的植物朋友”时,王柏涵拓展到像竹子一样坚韧的海伦·凯勒,推荐大家去读图书馆里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来的几次分享会,陆续有孩子讲了这本书。这让她感到意外,“孩子们竟然真的读了”。她分析变化背后的原因,“一个是当时孩子和家长没有阅读的意识,二是孩子在没图书馆的时候接触不到那么多书,家庭也没有经济条件买书”。

图书馆创造了阅读的条件和氛围。图书管理员隋立军有一摞图书借阅记录本,每学期大约有2500本书被500多名师生借阅。40多岁的她务农之外,在这里做管理员已经5年了,最忙的时间是下午两点到放学前,“每天都有班级来上阅读课和分享课,有时甚至两三个班同时来”。

当时三年级的学生苗井阳起初是奔着图书馆里的凉快去的。“校长办公室没有空调,但图书馆有”,这是赵国彬“引诱”大家来读书的小心思。他还买来乡村不多见的饮水机,旁边放上速溶咖啡,“最初小孩子就是好奇这些新玩意,老师们也来尝咖啡,但咖啡是烫的呀,没人愿意干等,就顺手拿本书坐下读”。

从四年级开始,如果不读长篇作品,苗井阳平均每月能读15本书。他也读相对较难的作品,包括四大名著、古诗词、史书等。他最爱的是《哈利·波特》,那是“另一个完整的世界”。

正在读六年级的牟建楠曾经喜欢读魔幻漫画《查理九世》,“快的时候两三天一本”。夜里,一个人的炕上,他跟着墨多多开始“黑贝街”的冒险,沉浸在另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里。

牟建楠的班主任是王旭,她感受过阅读带给孩子们的改变。

五年级的四大名著单元中,一堂课讲的是《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片段。王旭讲了周瑜刁难诸葛亮的心思,以及诸葛亮利用大雾天气巧妙化解难题的智慧。课堂进行到尾声时,一个叫赵元宁的胖胖的男生举手,“为什么曹操不用箭头上带火的箭?这样诸葛亮就不会成功”。

有同学猜测,“时间紧迫,古代造带火的箭很难”。王旭认为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建议大家下课后读原著,自己寻找答案。

赵元宁后来读了《三国演义》,给王旭讲了自己的想法:“曹操是个很多疑的人,如果用带火的箭,即使在大雾天气,还是会暴露自己的方位。”

王旭一边赞叹一边反思,“学生真的会去读书,而自己还没读完《三国演义》,这样怎么和学生交流呢?”后来她开始和学生共读一些书,这学期要读的第一本是《城南旧事》,她在暑假读完了。开学第二周,一个读完的男孩疑惑道:“书里的大人为什么都很迷茫?”

“看书像肺里铺上薄荷叶吹风的感觉”

苗井阳现在在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读初三。对于他而言,此前的阅读经验能帮他的语文成绩保持在初中班里前几名。他小学就读过古诗词和文言文,中学试卷上的诗词填空和古文理解题常拿满分。他小学时也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类中学必读书,现在不用再花时间看这些书或者背梗概。

但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像苗井阳一样在书里获取如此“实用”的效果。那么,阅读对这里的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

牟建楠的回答是,“看书像肺里铺上薄荷叶吹风的感觉”。

阅读的意义对一些孩子而言有关陪伴和理解。一个三年级小女孩说:“晚上都是和书待在一起。”她的父母在集市上卖炸货,每天凌晨三点出发,夜里回家后又要准备第二天的食材。

阅读对苗井阳也有语文成绩之外的意义。学期内,寄宿制初中的时间都是安排好的,他只能在晚上熄灯后用小台灯读一个小时的书。生活老师意外得知他喜欢读书,选他做了宿管。写作业、晚上睡觉前的时间里,他就翻出书读,“这是每天最奇妙的一段时间”。

月亮和六便士都要

在这场实验里,“阅读”不可避免地被放到天平上和现实较量。对于学生,“现实”是那张终将到来的考卷。而对于离学校不远的集市上的一个妇女来说,“现实”是生活本身。

在吵闹的集市上,一摞摞烧饼后面,39岁的薛利在没客人的时候会拿出《曾许人间第一流》翻看,书中讲述着诗人们的真实人生。暑假波罗赤小学的图书馆对外开放。每天中午12点半,洗完碗收拾好桌子,薛利会骑上摩托车,经过25分钟颠簸的土路,来到图书馆读一个下午的书。

薛利也在自己的围城里。她每天凌晨3点开始打包烧饼,5点丈夫起床后,一起出发去集市。

如果没有全家的脏衣服要洗,夜里每次等饼烤熟的八分钟她会读书。被触动时,她抓来旁边的纸笔,摘抄下来。遇到更喜欢的,还要拿来孩子淘汰的尺子,用铅笔画上波浪线。每个这样的八分钟,都带她短暂地去往外面的世界。

另一边的夜里,读初三的苗井阳还在继续阅读,现在除了读书,“巡逻的时间也可能拿来做卷子,我不确定”。

“这是迫不得已的让步,只有以后考上一所好大学,读书的时间才更充盈。”苗井阳未来想做的工作是——环游世界的同时,通过自媒体账号传播各地的文化。小学读的《哈利·波特》提示他,外面有不一样的世界。

回到现实,苗井阳和父母都希望自己能考上一所好大学的金融或计算机专业。关于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他回到书里安慰自己,“《月亮与六便士》说,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大街,希望你还能抬头看见月亮。每个人都有很多不得已的事要完成,书和理想是我的月亮”。

赵国彬也有自己的“月亮”——“在六月份的夜里,走进苞米地,水肥都充足的话,你会听见‘咔咔的声音,那是苞米在拔节。几天之后,齐刷刷地都长高了。”这是这场实验理想中的结果。

(摘自《看天下》)

猜你喜欢
王旭六便士波罗
Collision site effect on the radiation dynamics of cytosine induced by proton
Plasmonic characteristics of suspended graphene-coated wedge porous silicon nanowires with Ag partition*
舟桨六便士,彼岸白月光
本期推荐书《月亮和六便士》
原创音乐剧《月亮和六便士》
陪伴
中国路
月亮与六便士
小熊波罗不想睡觉(二)
小熊波罗不想睡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