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理念下探索知识本质的研究

2024-06-24 08:23李明娣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本质深度学习探索

李明娣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的教学手段层出不穷,一些教师出现了“教法优先,知识滞后”的问题,导致学生对知识本质的掌握不够透彻。文章以“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为例,具体从“借助实物,初步认圆”“活动探索,自主画圆”“练习训练,实际用圆”三个方面践行深度学习理念,探索知识本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关键词] 本质;探索;深度学习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掌握其学习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因存在个体差异的原因,不同学生在学习方法的接受程度上有较大区别。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研究,在深度学习理念下探索知识本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教学分析

“圆的认识”是小学阶段抽象程度较高的内容,对思维的要求较高,学生想要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需要立足深度学习才能实现。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对圆的认识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因此,教师要联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从多边形出发,逐步认识曲线图——圆。本节课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与迁移能力的基础,能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探索经验奠定基础。

二、教学简录

1. 借助实物,初步认圆

(1)用实物描圆

课堂伊始,教师让学生展示从家里带来的圆形实物。(学生带来的实物有1元硬币、圆形积木、瓶盖、茶叶罐等)

师:大家带来的物品非常丰富,比如茶叶罐,它是一个圆柱体,它的顶或底就是圆形的。这么多圆形物品的呈现,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感受?

生1:圆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师:非常好!圆本身就是由生活实际中的物品抽象而来的概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圆这个图形。请大家借助自己带来的物品,在草稿纸上描一个圆。

师生活动:学生借助实物自主进行描圆操作,教师随机抽取几个实物与学生所描的圆进行展示,要求学生说说在自己的认知中什么样的图形被称为“圆”。学生给出的答案异常丰富,比如首尾相接弯曲的线、首尾相接匀称的曲线、首尾相接光滑的曲线等。

师:显然,圆与咱们之前探索过的其他多边形有着较大差别,它们的异同点主要体现在哪里?

生2:相同点是多边形与圆都是由线条围成的图形,且具有首尾相接的特点。

生3:不同点是多边形的边是线段,圆却是由曲线构成的。

生4:圆没有顶点,但多边形都有顶点。

生5:多边形和圆都属于平面图形。

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将学生的答案稍加整理,让学生再描述一遍,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让学生对圆与多边形的异同点有更清晰的认识,为完善知识结构夯实基础。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课堂的起始阶段,激趣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实物展示与描圆活动的开展,成功激发学生对圆的探索兴趣。学生自主对比多边形与圆的异同点,不仅能在异同点的归纳中提炼圆的特征,而且能为认识圆的本质、建构概念奠定基础。

(2)点集合成圆

借助多媒体展示图1,要求学生说一说:从这张图中看到了什么?

有的学生表示自己看到了四个点,有的学生认为这是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教师未置可否,而是依次展示图2所示的图形,每展示一幅图,就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随着图形的陆续展示,学生的回答为“点→多边形→圆”。

师:通过以上观察,大家觉得圆是一个怎样的图形?

生5:圆是由多个点围成的图形。

生6:我不这么认为,虽然图2中的最后一幅图看起来像个圆,但它并不是真正的圆,圆应该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光滑不存在顶点。

师:想得很周全,不过当这些点的个数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就形成了圆。这是以后探索的问题,本节课暂时将这个问题放一放,现在我们一起回到图中的点上,这些点在位置上存在什么共同点吗?

生7:它们的排列匀称。

生8:我认为在图形的中间有一个我们看不到的点,这个点与图中所展示的每个点的距离都一样。

师:确实存在这样一个看不见的中心点,问题是怎样才能找到这个中心点呢?

生9:只要将图1中对面的两个点分别连接起来,就能得到一个交点,这个交点就是我们寻找的中心点。

师:很好!图1可以这么操作,那么图2中的几个图形该怎么探寻它们的中心点呢?

生10:同样分别连接两组对应的点就能获得一个交点,这个交点就是它们的中心点。

师:通过对中心点的探索,大家发现中心点到图中各个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对于圆来说,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发现。

设计意图:点图的呈现,意在激活学生对圆的认识,让学生充分感知点与圆之间的关系。在对中心点的探索中,教师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圆心”形成初步认识,为接下来进一步探索圆奠定基础。

(3)点运动成圆

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钟面上的指针旋转一周,让学生说一说:从中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表示指针围绕中心旋转一周,针尖行走形成了一个圆;有的学生认为针尖行走形成的圆是想象出来的,并不是真正的圆。

师:钟面指针运动一周所形成的圆确实是想象出来的,那么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圆呢?

生11:将针尖视为一个点,那么圆就是一个点围绕中心点旋转一周后所形成的图形。

生12:还要确定针尖与旋转中心的距离是恒定不变的。

师:大家对圆的理解越来越完整了,一点围绕中心点在距离恒定不变的情况下旋转一周形成了圆,接下来该怎么研究圆呢?

设计意图:钟面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以此为情境带领学生探索圆,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深入理解知识本质奠定基础。

2. 活动探索,自主画圆

师:通过以上对不同圆形物品的感知与探索,大家觉得在画圆的方法上存在什么局限性吗?

生13:根据实物画圆,只能画出与实物同等大小的圆,若想画大一些或小一些的圆,必须重新找物品来画。

生14:徒手画圆,肯定画不圆。

师:确实存在这些局限性,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怎样解决画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在我给各小组发放一张上面画有圆的纸张,请大家进行小组合作,想方设法画一个与纸张上大小相等的圆。

生15:想要画一个与原圆同等大小的圆,首先需要确定原圆的大小。我们研究发现,只要找到它的中心点,测量出中心点与圆边的距离,就能画出同等大小的圆了。

师:中心点怎么找呢?

生15:我们将圆剪下来,然后对折两次,折痕的交点就是该圆的中心点。

师:非常好!这里我们研究的中心点就是“圆心”,一般用大写字母“O”表示,连接圆上任意一点与圆心形成的线段就是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只要确定好圆心O与半径r,圆的大小也就确定了。除了测量半径确定圆的大小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确定圆的大小呢?

生16:在确定圆心之后,过圆心画一条直线,让该直线贯穿整个圆,测量直线与圆相交的两点间的距离,就能确定圆的大小。

师:如此测得的线段就是圆的直径,一般以字母“d”表示。只要知道圆的直径,那么圆的大小同样就确定了,接下来该怎么操作呢?

生17:可以用圆规作圆。

师:为什么会想到用圆规作圆?

生(齐声答):因为你让我们带圆规过来了(学生笑)。

师:现在我们用圆规来作圆,先作一个半径r=4cm的圆,然后作一个直径d=8cm的圆,说一说你们的操作过程以及用圆规的注意事项。

学生自主操作,作r=4cm的圆,先将圆规脚分开,两脚之间的距离为4cm,固定圆规的针脚,旋转另一只脚画圆,并提出画圆过程中要时刻保持圆的半径为4cm,不能移动或变化大小。

师:为什么画圆时的圆规两脚间的距离要恒定不变,也不能移动呢?

生18:距离一旦发生变化或移动,画出来的圆就不圆了。

师:由此可获得圆的一个什么特征?

生19:圆心到圆上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而圆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因此圆存在无数条半径,且每一条半径都相等。

师:很好!现在请大家自主尝试画几个不同半径的圆,看看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请大家自主画直径d=8cm的圆。

学生自主画图,验证圆半径恒相等的结论;作直径为8cm的圆,让学生明确在同一个圆内,半径的长度为直径长度的一半,且每一个圆内存在无数条直径。

师:通过以上探索,大家已经学会了画圆,并初步获得了圆的一些特征,但这些都是在纸上用圆规作的图,若让你到室外画一个直径为10米的圆,该怎么画呢?请各小组讨论交流,并将结论展示出来。

各小组经过合作交流,一致认为无法用圆规作图,即使能够制作出这么大的圆规,操作也非常困难;不过有学生提出,可以先确定某一点为圆心,然后用一根5米长的绳子就能画出直径为10米的圆。

师:为什么要选择5米长的绳子,而不选择10米长的绳子?具体该怎么操作?

生20:直径为10米,那么圆的半径就是5米。操作时,可以让一个人固定好绳子的一端作为圆心,另一个人拉绳子的另一头,绕一圈画圆。

师:操作时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吗?

生20:一定要拉紧绳子画圆,如果不拉紧,画出来的圆就会出现偏差。

师:非常好!现在我们能够顺利画直径为10米的圆了。若我们想画一个直径为100米的圆,又该怎么操作呢?

学生一致表示虽然用“拉绳画圆”的办法行不通,但是可以借助绳子来解决问题。比如先确定好圆心,然后拉紧绳子找十几个与圆心距离为50米的点,用光滑的曲线连接这些点就能获得近似的圆。

设计意图:逐层递进的问题情境成功驱动了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实践与思考,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仅明确了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还通过画不同大小圆方法的探索,确定了同一个圆内存在无数条半径与直径,且每一条半径或直径的长度均相等。画直径为10米与100米的圆方法的探索,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圆的认识,让学生感知画圆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此环节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还有效揭示了圆的本质,拔高了学生的思维。

3. 练习训练,实际应用

师:请大家取出准备好的圆形卡纸,若该圆为车轮,那么车轴的位置在哪儿?

生(齐声答):圆心。

学生所阐述的理由是车轴处于圆心位置时,车子才能平稳滚动。若将车轮与地面接触的位置视为一个点,那么该点与圆心的距离要恒定不变。

师:通过对圆心的探索,大家有没有发现圆还具备一个重要特征?

生21: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为对称轴。

师:非常好!更准确地说,圆的对称轴为直径所在的直线。现在大家来看,我手中有一枚1元硬币,如果我想要知道这枚硬币的圆心,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探索,下节课讨论。

设计意图:当学生初步掌握圆的特征后,教师设计出“找车轴”的问题,意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在对问题的探索中获得圆的另一个重要性质——轴对称。硬币圆心的探索给学生留下了悬念,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让学生感知数学的魅力,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获得发展,形成深度学习。

总之,教师想要真正突破因“教法优先,知识滞后”导致学生对知识本质掌握不透彻的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践行深度学习理念,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视角实施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积极思考中不断发展思维能力,形成关键性的数学品质与人格。

猜你喜欢
本质深度学习探索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