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迪
[摘 要]“实景剧”是中国艺术文化中特有的概念,一般泛指依托自然、历史环境,比如利用山水、森林等自然资源,或兼具历史文化、民间风俗、民族风貌等内涵的实景进行剧情表演与演绎的戏剧。河北地方民族歌剧《雁翎队》由于舞台场景中具有这些独特的山水实景和历史风貌特征,具备改编为大型“实景剧”的条件,所以本文以此为创意核心,对这部民族歌剧进行实景剧的表演探索。
[关键词]民族歌剧;实景剧;《雁翎队》
[中图分类号]J6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4)06-0071-03
一、民族歌剧《雁翎队》概况
民族歌剧《雁翎队》由河北艺术家群体创作,是一部以河北地方性的地理环境、历史故事为题材的歌剧作品。这部作品不仅展现出了整个河北地区的歌剧创作水平,还展现出了民族歌剧发展中的地方性探索与歌剧多样性表演形式的探索。早在2018年,民族歌剧《雁翎队》就被列入当地的创作计划中——当时的河北省内创作者试图探索一部表达河北大地题材内容、能体现华北地域文化风情的现实主义歌剧。于是,他们将具有浓郁民族民间风格的白洋淀游击队——雁翎队作为歌剧的题材,又在作品中融入了戏剧性的人物关系、情节内容等。2020年,这部歌剧在正式演出后的第二天,众多艺术领域的专家在歌剧《雁翎队》的作品研讨会上进行了激烈讨论,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这部歌剧的观点。歌剧领域的专家在一致认可这部民族歌剧作品首演成功的基础上,还热情地给出了各种改进、完善的建议,使这部民族歌剧在未来的进一步完善发展中具有成为歌剧、音乐剧、情景剧、实景剧等多种体裁的可能性。
歌剧《雁翎队》中具有更加开放与自由的表达潜质——在民族歌剧的表演中,所呈现的是舞台形式的剧情。这种宏大历史与革命题材的剧情,需要更大的场面、背景进行演绎。因此,舞台布景与多媒体展示的场面远远不具备感觉的“真实性”效果;在人物关系的梳理方面,鉴于舞台上的主角人物演绎无法展现集体的风貌特点,因此集体性、革命性人物形象的展现,也需要表演中具备更大的场面和背景;革命性是这一作品的重要表达思想之一,而在舞台上揭示抗战时期中华民族所面临的生死存亡的民族矛盾与国内极为激烈的阶级矛盾,显然也具有一定局限性。如果有更为开阔的舞台和条件,歌剧《雁翎队》一定会有更好的演绎效果。在这部歌剧的创作中,创作团队一直遵循“本土”与“寻根”的观念——不论是创作团队,还是表演团队,基本以熟悉本地文化、风俗、语言的河北艺术工作者为主,试图从民族精神、本土文化、地域历史等层面探索这部歌剧作品的“本土”风格与作品气质特征。
歌剧《雁翎队》中对白洋淀游击队的各种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性格刻画都富有较强的创意特征。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创作团队在当地的民族音调、戏曲音乐以及民间艺术中进行“寻根”,还可以帮助探索“中国歌剧文化”的表达范式。艺术家可以将对于家乡的地方文化归属到整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与情怀中,而不再局限于狭小的舞台表达。因此,《雁翎队》在创作中虽然一直处于“寻根”状态,但也更需要开放性的心态和视野,对剧情中的不同人物、群体所表现出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精神气质等进行宏观体现,并与音乐中的民间音调、语言音韵等进行创意、开放地结合,探索其潜在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为中国本土的当代作曲家、剧作家、导演、歌唱家等艺术家群体,他们在将西方文化与中国题材相结合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展现出鲜明的当代风格特点,还注重体现出中国民族歌剧绝不随波逐流的决心:在他们集体创作的这部《雁翎队》中,不仅展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特征,如音乐的本土性,尤其是浓郁的旋律、音调所带来的地域性、民间性特点,还展现出这部歌剧作品成为“音乐的戏剧”所具备的作品创意特征。所有的音乐演唱与唱段设计都是为了更鲜明、灵动地表现出其富有情感性和亲和力的剧情。尽管对于这部作品的歌剧体裁形式,评论家群体中有肯定、支持的声音,也有否定、反对的声音,但对于作品中音乐的形式创新与表演形式的革新,以及综合性审美标准的体现,大多专家还是一致肯定的。作品在未来的传播时间、范围与听众观念等要素,也成为影响其体裁形式的重要因素。这部作品中所包含的中西方技法结合的特点,既有中国传统音乐、题材的特点,也有西方体裁、程式性的观念等特点,都体现出歌剧在本土化探索中的创作与表演观念的转变。
《雁翎队》中的民族性特点,不仅在整部作品中大放异彩,展现出中国本土文化的精神、气质,还在探索艺术的开放性发展与社会受众艺术、审美观念的发展相结合上,也体现出二者并重特点。比如这部歌剧与60年前的经典革命题材歌剧《洪湖赤卫队》相比,均选取了重点表现女性英雄形象、都是革命的内容题材,并都以乡村湖泊为战斗背景。在人物关系和群体矛盾的设计方面,也都带有某些异曲同工之处。但是《雁翎队》中更具当地民间特征的语言,带有浓郁华北抗战历史与平原地貌的特征,以及表演中对地方性气质的强调等,是其区别于《洪湖赤卫队》的重要标志之一。尤其是很多在河北当地生活中成长起来的青年演员,不仅在演出中充分利用他们对河北当地文化、乡土生活、成长阅历等深厚的积累优势,还利用地域文化、北方人的性格特征,实现了对剧中人物、事件的准确表达与理解。
二、《雁翎队》中的艺术表现元素
民族歌剧《雁翎队》的剧情结构体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舞台人物形象和略显复杂、不雷同的情节设计特点,通过侧重于这些人物成长的剧情情节设计和表演来体现。例如,通过将不同群体人物的形象聚焦于普通农村妇女英莲、小菱、淀生娘等女性小人物角色身上以及淀生、战士、正面革命人物与日军、伪军、汉奸等反面人物的身上,来揭示这些不同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内涵。同时,《雁翎队》中的人物关系也设计得较为成功,体现出剧词通俗、简洁的特征。这样的台词不仅演唱起来比较顺口,旋律也更容易被记住,有助于传播。作品中的旋律音调易于学唱,容易调动起受众群体的参与积极性,为后来剧中的舞台演唱、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刻画以及戏剧矛盾表达,打下良好的文本基础。
这部歌剧是以声乐演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形式,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为作品的主要信息载体,但同时也格外注重乐队功能的发挥。通过对乐队色彩进行变化,使其与声乐旋律融为一体。这种音乐形态走向,不仅充分发挥出音乐在抒情、写景、叙事方面的重要表现力,使歌剧呈现出有景有情、有人有物、有史有事的表达特点,同时还能够细腻地刻画、展现出不同的人物角色与心理活动特征。例如,剧中的贫农英莲出现在开场中时,管弦乐的描述与乡土味十足的音调结合,展现出农村“水岸大集”的场面特点;紧接着后面又出现几段混声合唱旋律,暗示着是在热闹的集市情景中。在这一场面中女主人公英莲与妹妹二人一唱一和的姐妹手足之情被演绎得惟妙惟肖。歌剧剧情在展开过程中,除了结合着演唱手段来表现“雁翎队”神出鬼没、打击敌人的戏剧性内容外,这些场面中的配乐色彩也都非常富有意境,不仅展现出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特点,还常常描述出不同的画面、场景效果。比如在演唱“又是一年飞芦花,长长堤岸披晚霞”,或者“鱼儿跃出莲叶间,惊起水鸟和野鸭”等歌词时,就特别运用了不同乐器的色彩转变,来呈现出一幅幅精美、灵动的画面效果。通过乡土性的音乐、民俗风格的舞台布景以及明晰、戏剧性的结构设计来呈现“雁翎队”的集体形象、英雄性格与革命主义精神等,也产生了质朴的地域文化气质和民俗民间内涵特征,具有影视剧表现的艺术效果和技法特点。
在利用音乐突出剧中人物形象与性格方面,歌剧作品《雁翎队》中也有很多具体表现。比如男主角张淀生所演唱的《忘不了》,主要突出他几年前被迫离开家园时国破家困的情形;女主人公英莲演唱的《风吹荷花十里香》等作品中,则展现出了极富个性的特点,都一致揭示出了白洋淀儿女的质朴、善良等形象特点,凸显了憨厚、正直、勇敢的人物性格特征。其他的女性角色也具有类似的凸显作表达效,包括淀生娘演唱的《多想给你个温暖的家》,英莲的妹妹小菱所演唱的《雁飞人字》等独唱段落也都在歌剧作品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个性化戏剧表达作用。此外,在这部歌剧中的合唱也运用较多,在作品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合唱乐段《鱼儿鱼儿游开吧》《雁翎队之歌》等等,在剧中既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烘托气氛、对比情绪作用,也具有象征正义力量、推动剧情发展等作用。
此外,在这部歌剧中还使用了很多主调与复调交替的段落。运用这些技法,可以很好地塑造出不同人物性格的冲突和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矛盾形象。通过这样的音乐段落,不仅可以呈现出音乐中的和声、旋律在歌剧中的重要表达作用,还对戏剧性表达产生多种不同作用,从而实现发挥剧中声乐、器乐的风格统一对戏剧性内涵的表现作用。比如在《武装起来救自己》《鱼儿鱼儿游开吧》等歌曲演唱中,不同的旋律织体形态呈现与主调、复调形成的乐队色彩变化,都体现出了很多戏剧性的、带有清晰的形象特点和心理活动特点的对比与冲突。
三、实景歌剧《雁翎队》的创意探索
民族歌剧《雁翎队》可以作为实景歌剧进行设计,主要思路如下:这部歌剧中的主题在歌唱性旋律和器乐音乐声部中都比较明显,可以以白洋淀的实景为背景,结合剧中能提纲挈领的核心音乐,塑造不同的个性化人物形象与性格特征。这部歌剧的剧情与音乐联系最为密切,因此可以充分借助于音乐元素的表达作用,如歌曲对人物形象的凸显,器乐音乐对实景剧中气氛、场景的渲染等,实现和主题音乐的结合。实景剧需要运用主题音乐作为修饰手段,充分发挥出主题音乐与舞蹈、表演等对歌剧的修饰与诠释作用。主题音乐中包含着诸多的实景元素和文化内涵,实景剧中的核心主旨和逻辑线索则通过主题音乐来凸显。这些多样性的呈现元素,对实景剧中的艺术形式与音乐修辞都具有格外积极的支持作用。
《雁翎队》通过那些旋律优美、主题明确的音乐段落和富有渲染性、塑造性与衬托性的器乐表达,揭示出作品的戏剧性内涵。可以借助于历史故事的情节设计,以及实景场面打造、气氛渲染等方式感染观赏者,使观众获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感。在对歌剧《雁翎队》进行“实景剧”的改编时,还可以通过突出地域方言、乡土人物形象以及民间文化场景等原生态方式,展现出白洋淀真实的游击队员形象、心理与性格特点。这种民歌风格的主题音乐,既可以展现出演员的旋律演唱方法对于主题内容的“本土性”地域表达特点,也可以展现出当地的生活和风俗的独特魅力。
改编为“实景剧”的《雁翎队》,发挥了合唱音乐与实景创意结合的优势,展现出真实自然与联觉艺术相结合的效果。无论是基于区域性民间音乐基础之上的民俗历史诠释,还是基于革命文化基础上的民情表达,都具有这种彼此融合的效果特色。合唱音乐唱段在歌剧《雁翎队》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力量、群众、正义的象征作用。在“实景剧”形式的《雁翎队》中则能更好地渲染气氛、塑造场景,发挥象征革命力量、释放抗日激情的作用。《雁翎队》中的每一首合唱乐段都是对革命激情、历史正义、民族情感的抒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景剧”《雁翎队》还借助于发挥乐队的独特作用,延续主题音乐的贯穿作用和提纲挈领的音乐功能,“使得声乐演唱与剧情的器乐表达成为最为密切的互文形式,包括利用各个唱段中的主题性歌曲和器乐作品中具有某种主题性意义的乐曲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呼应性的戏剧性表达”。改编后的“实景剧”,可以借助于现场实景从形式上对音乐中需要的场面、情景、气氛、人文等要素进行戏剧性的表达,将依存于自然风景中的历史文化与革命主义精神,融合成以地域性的民俗文化为基础的戏剧,进行深层的内涵诠释。在“实景剧”中,需要发挥主题音乐服务于戏剧主题的作用,将各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戏剧结构通过融入各种主题音乐的方式,有机地贯穿、连通起来。“这些被巧妙融入各篇章内容中的元素,用以各种方式不断强化戏剧中的主旨思想表达”。
改编成“实景剧”后的《雁翎队》还可以发挥主题音乐对舞蹈的修饰作用。“实景剧”中的音乐与舞蹈关系非常微妙,有时用音乐展现舞蹈的节奏与气势,有时用舞蹈打开音乐的方向与视觉。此外,“音乐也常常会借鉴绘画、舞蹈等艺术的表现手法,来实现其通感的隐喻”。将《雁翎队》改编为“实景剧”后,需要借助于音乐活动和灯光、舞美、服饰、动作姿态等元素的密不可分关系,充分凸显舞蹈与音乐结合的表达效果。“实景剧”中的主题音乐除了可以让舞蹈携带更加丰富的审美信息外,还可以将细腻的艺术内涵通过舞者的肢体语言演绎出来,以实现作品的审美理解和共享目标。改编为“实景剧”的《雁翎队》不仅可以在完全尊重地域民歌的旋法、形态、调式特征的基础上展开对咏叹调、宣叙调等旋律的多声部创意组织,还可以通过复调与和声技法有效地组织多声部的织体。然后通过民族色彩的精美配器,再现出不同的民歌风格色彩——同时对主题音乐中的多样性素材进行打破、重组、变形、展开。在进行“实景剧”的实验过程中,需要秉持传承传统地方音乐的精华,为其不断开拓、创新的思想,将带着不同历史痕迹的民族音乐元素,在新时代语境下进行传承、发展与创新,从而让中国民族的歌剧文化艺术,能够以崭新的姿态在艺术舞台上绽放异彩。
结 语
民族歌剧《雁翎队》通过将白洋淀、岸边集市、岸边村落的场景直接融入作品的创作、演出中,还探索不同的艺术表达效果对于综合“实景剧”艺术观念的构建路径。将合唱、乐队、舞蹈、灯光、舞美等诸多元素融入作品的实验中,并将这部作品中的方言、民俗、历史、自然等多种人文元素连接起来,呈现出较为复杂、系统化的思想与观念表达特征。
参考文献:
[1] 李俊.湖南山水实景剧的主题音乐修辞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35(3):66-72.
[2]王炳社.音乐隐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责任编辑:李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