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江西樟树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参加学校“双惟”实践班为学生言传身教,为企业指导科研成果转化……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刘红宁总在忙碌,花甲之年的他常常说,自己仍需为济世、育人“修炼”。
“急国家之所急”,刘红宁领衔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研发的“固体制剂产业化关键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解决中药制药领域“卡脖子”难题,让高效节能的中药制药装备技术从此牢牢握在中国人手中。
“面对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课题,我们要通过科教融合培养大批高水平科技人才,通过高水平人才供给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通过高水平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江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徐兰宾说。
打通传统与现代,让中医焕发青春光芒
用“古早版微波炉”炮制附子,在实验室里做“竹子烧烤”,守在水池边捞泡沫……江西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团队这些看似“古怪”的操作,竟让几近失传的古法炮制工艺重见天日,走上现代化生产线。
传统炮制技术大量散藏于古典文献中,长期以来,传承、研究与应用脱节,濒临失传;现代制造过程又缺乏有效控制,产品质量不稳定,成为制约中药产业实现现代化、规模化的重要因素。
如何打通古今传承的痛点?杨明教授带领团队用40多年时间,抢救濒临失传的古法技术,阐释炮制作用原理,创制现代技术装备,成功复苏鲜竹沥、青黛等一批药品的炮制技术,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新技术、新饮片和新装备的产业转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3年产生经济效益99.8亿元。
如何让古老的中医焕发青春,一直是江西中医药大学探索的方向。
为解决中医知识技能传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难点,该校岐黄国医书院经过10年探索,打通中医教育现代院校制和传统师承制的堵点,构建院校式、师承式、书院式“三式融通”培养模式,重新组合课程体系,强化跟师带教,把需要体悟的“潜知识”和必须掌握的“明知识”传授给学生,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学生半天理论学习,半天临床跟诊;每周不少于4次门诊跟师,独立完成门诊病历。这一切都是为了把课堂放在临床第一线,确保中医人才的培养质量。”江西中医药大学校长朱卫丰曾长期兼任岐黄国医书院院长,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倾注了大量心血。
多年探索的成效直接体现在人才培养上,中药炮制团队涌现出了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等一批领军人才;中药学学科建设3门国家级课程,主编的国家级本科规划教材在全国100多所中医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广泛使用;岐黄国医书院毕业的学生100%从事中医临床行业。
打通专业与思政,实现学教用一体化
在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兴田乡,一所大山深处的程家山小学连续12年迎来同一批“客人”。每年7月,江西中医药大学“心灵乐梦团”学生志愿者团队都会来到这里,为学生带来中医药知识。
“第二课堂”如何与思政、专业形成联动?江西中医药大学找到了一条有“中医药味”的路子。
学校依托“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构建以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为主体、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为新阵地、中医药文化“人文与科学+”为核心价值引领、“学教用”一体化为教学方式的“第二课堂”教学体系。
通过学校二级学院与中小学结对的方式,该校每年千余名大学生走进全省32所中小学,面向15万余名师生开展中医药文化“第二课堂”实践。大学生得以在“第二课堂”中检验“学”的成效,实现对“第一课堂”的反哺。该校还入选江西省“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学分(学时)互认机制”试点单位,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学分与学生“第二课堂”学分进行互认。
这一成果入选2022年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学生志愿者群体中涌现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优秀青年。
打通校内与校外,提升校企协同育人效果
说起江中健胃消食片、草珊瑚含片这些“明星产品”,大家都耳熟能详。
华润江中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华润江中”)前身是江西中医药大学的校办工厂,如今在学校的培育下不断壮大。截至目前,由学校原创及二次开发的中药及其相关产品年销售总额超320亿元,先后有草珊瑚含片、金水宝等一批产品实现了单品种年销售额超10亿元。
高校人才培养不能“闭门造车”,要主动了解和掌握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动教育链与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更体现在让企业、行业的力量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把人才培养推进到产业一线。
2023年暑假,江西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制药产业学院学生刘鹏走进华润江中的“大课堂”。在华润江中的固体制剂和液体制剂生产车间,通过企业人员在生产线上的直接指导,刘鹏和同学们了解了制药行业如何探索解决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等“卡脖子”难题。
江西中医药大学与华润江中、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强强联合,成功获批现代中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校还依托与华润江中的深度合作,成立了现代中药制药产业学院,破解高校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难点。
如今,现代中药制药产业学院已引入赫柏康华、济民可信等多家企业和赣江新区管委会参与共建。每年寒暑假,学院组织在校生走进企业开展“小学期”学习活动,围绕“赋能”和“提升”,努力实现科研与中医药教育、医疗、产业的统筹融合和良性互动,提升校企协同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