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届“新长征杯”全国万人滑(越野滑雪)比赛暨红色体育大会中,我校冰雪运动健儿共获22金2银10铜。特此报喜。
我校运动员邹永浩、黄杰、康昊在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中获男子10米气手枪团体决赛第八名。特此报喜。
在全国学校冰雪运动系列竞赛中,我校冰雪运动员有12人次获得单项名次奖,还获得4×400米男女混合接力赛初中组第一名、高中组第二名。特此报喜。
我校射击队学生谢怡萍、袁海鑫、邹永浩、凌浚琦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青少年射击锦标赛选拔赛。特此报喜。
…………
在于都县新长征中学,学生参加全国性比赛的喜报信息,在学校的电子屏上,一条接着一条滚动推出,条条振奋人心。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于都,向全国发出了“现在是新的长征,我们要重新再出发”的伟大号召。于都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对教育高看一眼、厚爱一分,着力解决县域高中教育资源匮乏难题,在城郊原为初中的于都县第八中学基础上,重新选址110.6亩、总投资3.3亿元,高标准建设、创办初高中一体化办学的于都县新长征中学。
2020年9月,学校正式投入使用,确立了“以体育人”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射击、冰雪、水上项目和乒乓球、足球、羽毛球等体育项目进校园,形成了“体育项目普及让学生乐起来、体育社团培优让苗子冒出来、体育赛事提升让选手强起来”的办学特色,健体、育智并蒂花开长征源。2023年3月,学校被江西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第三批普通高中特色学校。
开辟健康育人新天地
在2020年之前,总人口近120万的于都县仅有2所城区重点高中、2所乡镇普通高中,县域内的高中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让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起来,让每个学生都能‘平进优出’,是我最大的心愿。”于都县新长征中学党总支书记蒋雪峰告诉记者,作为学校创办的参与者之一,针对大部分学生是进城务工者子女或留守孩子的实际情况,学校积极落实“健康第一”的理念,从“以体育德、以体育智、以体育心、以体会友”入手,在体教融合中实现以体育人目标。
“身心健康比只有成绩好要强百倍。”蒋雪峰介绍说,中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是办学面临的两大压力,近视、肥胖等问题也已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体育项目的普及推广,旨在让全校学生每天跳起来、跑起来、笑起来。
“如何让每个学生动起来呢?”记者追问。
“全员普及,夯实基础。”面对高中60个班、初中43个班的大学校,蒋雪峰说得最多的是“基础”两个字。他说,让每个学生身心健康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夯实这个基础要靠运动强体。
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射击、水上项目(赛艇与皮划艇)、冰雪是于都新长征中学全员普及的六大项目,按照“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的要求,每班每天1节体育课、每周1节足球课,每天大课间、体育家庭作业和下午2节课后服务,确保每个学生每天能够坚持3小时的强体锻炼,确保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两项体育技能,足球普及率达100%。
谈起足球,蒋雪峰动情地说:“我对足球充满了敬畏。仅从比赛来看,不到终场哨声响起,每场球赛都不敢说谁输谁赢。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也一样,都不好随意说哪个学生未来是什么模样。踢足球与育人道理相通。”
八(12)班学生林君豪,是学校水上赛艇队队员。班上一次赛艇普及课的尝试,使他对赛艇产生了浓厚兴趣,之前顽劣叛逆的他变得驯良文雅,立志要成为“文体双全”的人。为了这个志向,林君豪动力十足,终日埋头学习、训练,文化成绩保持在年级前五十名,参加赣州市中学生运动会获得1金2银的好成绩。
七(12)班女生肖雪晴和七(2)班女生李雯,刚入初中时,她们两个是班上学习经常不在状态的“典型”。六大项目进校园后,一次项目普及活动,激发了她们的兴趣点,内向的肖雪晴爱上了水上项目,心静的李雯钟情于射击,她们都全身心地投入训练。
“肖雪晴成为校队的队员后,完全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不仅水上技能日有长进,而且与队友朝夕相处,互帮互学,其乐融融。”班主任方新荣说。
“李雯每轮40发子弹,发发都在7环以上,不但喜欢上了射击运动,学习态度也发生了大转变,上课更加专注听讲,文化成绩和射击成绩都有看得见的变化。”射击教练林汉莹说。
九(18)班女生汤永兰,坐在记者面前,显得格外文静。口齿伶俐的她,小学时就是校足球队队员,曾多次参加县级、市级足球比赛。2021年,她因担心踢球会影响学习成绩,便放弃了踢球,但上课常常不在状态。升入九年级后,她报名参加了校足球队,坚持踢球训练、参加比赛。一个学期下来,班主任发现她上课比以前更认真,文化成绩未降反升。“到外面参加足球比赛,见了世面,要让自己成长得更好,就要把踢球耽误的学习时间及时补上来。”汤永兰经常这样鼓励自己。
在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下,每次训练、比赛后,不管多么辛苦、劳累,汤永兰都会自觉利用零碎时间自学,或上网课,或问教师,及时补上落下的功课,所以成绩一直保持在班上前十名。“孩子既参加了体能训练,又提高了文化成绩,班上其他同学好羡慕。”汤永兰妈妈高兴地告诉记者。
推进体教融合三年多来,全校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达52%、近视率下降至32.6%,心理普查检测需关注的学生占比从2020年的14%下降至2024年的1.8%,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架起多元成才立交桥
“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长征精神的核心内涵。创办于都新长征中学就是要让初中毕业时成绩居中的学生,有更多的渠道到更高层次的学校深造。”蒋雪峰说。
在普及训练的基础上,学校组建了射击、冰雪、水上项目、足球等20多个体育社团,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专项训练,让有天赋的特长生苗子脱颖而出。
“‘不会读书的人就去搞特长’是家长对特长生培养的曲解。”学校体艺处副主任罗忠斌告诉记者,“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挖掘、特长得到有效发挥。”
新长征中学是于都县高中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和赣州市射击、水上、乒乓球项目后备人才训练单位,建有标准的塑胶运动场、11人制足球场、标准篮球场、标准射击馆、水上项目室内训练馆、乒乓球馆、羽毛球馆,每年从生均公用经费中划出不少于10%的经费,用于推进社团活动的开展及梯队人才队伍的培养。
高二(20)班是射击特长班,班上学生余名武告诉记者:“我上午学习文化课,下午参加专项体能训练,现在跑1公里要比以前快10秒,射击训练能站立1个多小时。”
“体能上来了,但文化课不能落下。”以前讨厌背英语单词的余名武,现在每天坚持记单词,一门心思放在射击训练和文化学习上,在多次考试中成绩都排名班上第一,射击成绩接近达级水平。“明年的高考,我现在是两手准备,达级就走体育单招,未达级就走常规高招。”余名武说。
记者在学校教师办公室采访七(12)班班长袁菲时,她母亲推门进来。性格开朗的袁菲,立马起身将办公室老师端给她的一杯茶,非常礼貌地递给她母亲,亲切地说:“妈妈,您喝茶。”
袁菲的父母是进城务工人员,因忙于生计,袁菲从小就非常自立。她母亲说:“这孩子从小喜欢滑轮,每天坚持训练,并把每天的训练、学习安排贴在床头边,白天训练耽误的课,晚上会自觉补上,所以文化成绩也总保持在班级中上水平。”
在2023年中国中学生越野滑雪锦标赛上,袁菲获得了第四名,在学校第一届校园歌手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袁菲自信地说:“对我来说,参加滑雪运动不但没有耽误学习,还帮我增强了体能和信心,助我提高了文化成绩。”
为了让更多学生走上多样化、特色化成才之路,学校依据《于都县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升(转)学就读工作实施方案》,每年对九年级各体育项目的校队队员进行专业和文化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向县教科体局申报高中特长生招生指标,2022年、2023年各招录(转)20名体育特长生。
“期望体教融合成果能够在高考改革中得到体现,这样才能让更多综合素质强的特长生有更好的发展前途,也才能让体教融合的改革创新之路走得更平稳、顺畅、久远。”蒋雪峰说。
铺设专业发展阳光道
在于都新长征中学的射击馆里,有一个标准实弹射击场和一个激光射击场。上课期间,几名年轻教练带领一群十五六岁的学生,手握气手枪、肩扛十几斤重的10米激光步枪,托枪、屏息、瞄准,扣动扳机声、击靶声此起彼伏。他们端起枪,九环十环,稳重如山;放下枪,满脸稚气,青春洋溢。
高二(20)班班主任林汉莹介绍说,她2021年大学射击专业毕业后,慕名来到这所学校任教。班上22名学生中,已有国家一级运动员3人、国家二级运动员3人,他们都取得了参加全国体育单招的资格。“预计到2025年高考前,班上还有六七名学生有望取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资格,届时班上将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有资格去冲体育单招。”
“为了不让枪晃动,心要稳,枪才能稳。”高一(19)班学生谢怡萍,2021年开始接触射击训练,从兴趣班、校队到县队仅用了半年时间,小小年纪就获得了多项省级比赛冠军,成为国家一级射击运动员;2023年获得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选拔赛参赛席位,入选江西省射击队集训,备战全国冠军赛。
“孩子在外地训练,生活上从来不用操心,唯一让我操心的是要催她把落下的功课及时补上。令我欣慰的是,孩子每天都坚持温习功课,成绩也保持在班级中上水平。”谢怡萍妈妈说。
南方难得下雪,高一(19)班学生丁阳晴,却与冰雪有缘,她先后入选校队、县队训练。2022年在世界中学生冬季运动会选拔赛中获得“双亚军”,入选2023年世界中学生冬季运动会中国中学生体育代表团,在2023年中国中学生越野滑雪锦标赛中获女子高中组个人出发2.5公里(传统式)第三名。
说起这次比赛,丁阳晴说:“第一次实地滑雪,心里非常慌,因为滑雪板比平时训练用的要长,不好控制。”如今,她把滑雪当作兴趣,每天坚持10公里耐力训练。
谈起生涯规划,丁阳晴说:“争取高考前达级,成为滑雪运动员;若未达级,就转为田径特长生,考上一所心仪的大学。”
蒋雪峰告诉记者,体育梯队人才的培养,学校体育教师抓基础普及,赣州市少年儿童体育学校教练和县政府购买服务的第三方培训机构抓体0育教师、校队比赛的专业提升,形成了梯队培养的团队和课程体系,积极为学生搭建比赛平台,建立常赛常练机制。学校学生现有国家级运动员21人(其中一级运动员9人),1人入选世界中学生体育代表团,1人入选国家队集训,4人入选省队集训。多样化、特色办学将让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