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国画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研究

2024-06-23 14:38:24查蕴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教学质量高职院校

摘 要:作为开展美育的重要手段,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美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充分挖掘国画艺术蕴含的审美元素,为美育提供丰富的内容,既有利于提高美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如今,高职院校国画课程存在设置不优、教学方式不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足的短板,导致学生国画学习笔墨不精、艺术理论功底较薄弱、国画知识向实践转化的能力不到位。基于此,提出不断完善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国画特点的课程建设、不断优化符合国画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教学方法、不断加强高职院校国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以提升高职院校国画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画课程;教学质量

审美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方式。现阶段,高职院校美育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或困境,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对审美教育的认知仍停留在认为美育是一堂“课”,忽略了美育作为推动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和融入高职教育的系统性、全过程性;二是审美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相对滞后,在高职院校强调专业教育的背景下,审美教育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与通识课、专业课相比,显得无足轻重;三是高职院校的美育实施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比较薄弱,对国画等中国传统艺术审美元素的挖掘还不够充分。破解高职院校审美教育困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靠学校或教师单方面努力就可以完成,而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形成合力,在理论引导、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久久为功,营造有利于高职院校美育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作为开展美育的重要手段,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美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短期内难以扭转高职院校美育的受重视程度和教学资源分配等情况下,充分挖掘国画艺术蕴含的丰富审美元素,为美育提供丰富的内容。由此,在高职院校国画课程教学实践和调研基础上,笔者对高职院校国画课程教学模式、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和提升高职院校国画课程教学质量的建议,为更好地利用国画艺术课程开展美育工作提供参考。

一、高职院校国画课程教学现状

作为中华文化艺术瑰宝,中国画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画的技法类别中,工笔画的成熟较早,其崇尚写实,力求形似,强调“有巧密而精细者”。通过“九朽一罢”“三矾九染”等技法,工笔画者以“尽其精微”的笔法创作出大量形态逼真的人物画、花鸟画等,如唐代画家边鸾的花鸟画能够展现出“禽鸟活跃之态、花卉芳艳之色”,唐代画家张萱的《捣练图》将古代妇女农织劳作中捣练、络线、熨平、缝制等情景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出来。另外,工笔画者还创作出了大量传神的作品。如边鸾的《五色葵花》,赢得了宋末元初词人周密“花心皆突出,数蜂抱花心不去,活动精彩,真奇物也”的评价。工笔画追求“具象”,即表其“形”要有客观依据,需要画家具备良好的人文认知、人文体验以及扎实的笔法、线条处理和色彩运用等基本功。同时,工笔画又兼具“意象”,即达其“神”见风韵灵动,需要画家对笔墨有个性理解,拥有“观照”世界与表达世界的独特方法,能够呈现出“有意味的形式”。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演进,工笔画独特的造型方法和表达语言造就了具有中国文化鲜明特色的审美意趣,同时也在当代艺术语境的浸润下,变得更具包容性。

高职院校国画课程教学多采用示范性教学模式,在学生具备一定理论和技法的基础上,主张先让学生临摹,再指导学生进行写生,最后引导学生进行个人创作。在教学目标设定上,侧重培养学生由临摹到写生再到独立创作的能力;在教学重点设定上,侧重临摹、笔墨勾勒和书画写意;在教学题材选择上,侧重于反映生活,鼓励学生从生活、自然中寻找素材,汲取灵感;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侧重于培养笔法技巧、线条处理、色彩运用的能力。以笔法技巧为例,按照笔锋运行轨迹进行区分,有中锋、侧锋和散锋。在工笔花鸟临摹教学中,对枝干、花头、叶片的描绘适用中锋,对于表现枯枝的苍涩、干枯质感,或禽鸟羽毛、蝴蝶翅膀以及动物皮毛则适用散锋。在色彩运用方面,也有很多讲究。色彩有明度、色相和纯度的差别,中国画又讲求墨与色的构成对比、墨痕与色痕的对比、破墨泼墨与破色泼色的对比以及积墨与积色的对比。因此在高职院校国画课程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色彩的构成、分类、属性及其视觉心理反应,还要让学生了解国画笔墨和用色的特点、表现形式及其情感表达,让学生充分了解不同笔法和用色技巧的特点和应用场景,旨在为后续的创作实践奠定基础。

美育旨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为“立德树人”服务。现阶段,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国画课程教学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等提升人的理性认知和技艺水平方面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审美怡情、审美体验、审美感受等感性力的培养上还存在不足,集中表现为学生经过长期的临摹练习,容易机械地追求技法熟练和作品单纯的“像”。而这种现象与国画所倡导的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具象与意象的统一以及“逼真”之外见风韵是不符的,这正是学生缺乏审美观察力、艺术想象力的表现。

二、高职院校国画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第一,高职院校国画课程设置不优。在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中设置国画课程的较少,即便有的专业设置了国画课程,但课时数量并不多。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高职院校旨在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让学生在日后更好地适应就业需求。因而,在课程设置上贵在精而不在广。在现有课程大纲中,许多高职院校采用的是单元式教学,单元内容之间的衔接不紧密,导致前后课程内容学习不透彻、应用实践机会不多。而古代中国画名家不仅拥有精益的绘画技艺,还在诗、书、印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人文涵养深厚。正如近现代画家陆俨少提出的学画十分法:“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这对国画课程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方面,教师应在国画课程教学中涉及诗、书、印等内容,而不能只注重绘画技巧的训练;另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感知力,提升他们的人文体验。而在现实环境中,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并不突出,使得国画课程教学面临较大挑战。

第二,高职院校国画课程教学方式不新。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决定了其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职业性、社会性和综合性特点。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让学习内容直接服务于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例如,对于高职院校动画设计专业学生的水墨画课程,应让学生认识到水墨画的抽象性和意象性特点,即简洁的视觉语言也能表达丰富的内容,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让水墨画的艺术精髓与现代动画设计理念和技术充分融合。这就要求国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教学内容不能拘泥于古典素材,而要贴近实际,运用好现代元素,将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学习培养融为一体。教学方式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特别是要跟得上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不能过于注重技法训练,而忽略了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培养。

第三,高职院校国画课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足。“双师型”教师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拥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同时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机统一。“双师型”教师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方向,也是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指南。高职院校国画教师大都毕业于美术院校国画专业,具备良好的国画专业技能和一定的美术理论功底,但在教育教学能力和与产业关联的实践能力方面较薄弱。许多教师在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对行业和产业发展并不熟悉,对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性、社会性认识也不到位,大都延续学院式教学。例如在教学实践中,侧重于素描、临摹以及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基础课程,缺少关于国画实践应用的讲解,只注重学生技法训练,缺少对国画职业需求的分析,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国画基础技能,却难以在社会实践中灵活运用,满足不了市场对美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另外,由于高职院校现有业绩考核、职称评审晋升以及职业培训机制尚未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效衔接,也影响了教师主动提升的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国画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建议

第一,不断完善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国画特点的课程建设。高职院校国画课程的开设贵精不贵多、贵专不贵杂。不少高职院校将明暗素描练习作为国画学习的基础课程,但中国画不同于西方绘画采用焦点透视,且国画是建立在线条上的艺术,以线条来构图和表情达意。如果不针对国画特点调整课程内容,就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缺乏连续性,使得学生在后续国画专业学习中,对国画的线条和构图生疏。因此,高职院校国画课程的素描教学以线条练习为主、明暗素描练习为辅较为适宜。另外,受限于高职院校三年制的学制安排,国画课程的有效专业学习时长并不充分,学生很难深入且系统地学习国画。因此,在具体的课程建设上应避免面面俱到,要由简入深、有所侧重、重点突出,并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的就业反馈适时调整。工笔画注重写实,能够较好展现和检验学生的美术基本功,且对学生的学习耐心和细心度要求较高。在国画专业学习起步和提升阶段,从工笔画入手较为适宜。临摹和写生是国画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必修课程之一。在临摹课程设置中,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历代名家名作中的笔墨变化和构图布局,从画作的线条、墨团、色彩中感受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思考笔墨语言抒发的情感和意境,不能停留在临摹其“表”而忽略其“里”。写生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察力和对自然环境的敏锐捕捉力,优秀的写生作品往往也是优秀的创作作品。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注重构图取景,正确处理大小、远近、疏密以及虚实的关系,进一步体会不同笔法和色彩配置的规律和特点,为后续的创作课程学习积累素材。

第二,不断优化符合国画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教学方法。笔墨技法学习与艺术理论学习相辅相成,笔墨不精,艺术表达就无从谈起;没有艺术理论的支撑,学生就认识不到国画中写实与写意、笔墨与气韵、境界与格调等内涵,也认识不到重思想、尚人文、讲感情的精神内核。针对笔墨不精的问题,建议从宋元工笔画入手教学,然后过渡到大写意,在教学策略上对临摹、写生与创作教学模式进行延伸与拓展。例如:临摹教学坚持先工后写、先近后远和先专后博的原则,学生具备一定基础后,再引导他们进行背临和意临;在创作教学中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面向社会和职业需要将国画专业知识转化为岗位技能。针对艺术理论薄弱的问题,除了进行艺术理论知识学习外,还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多采风,以吸收和消化古典写意思想和捕捉新时代的生活气息,将传统学习与生活感受有机结合,形成传统与现代、自然与生活的深层对话。另外,提升高职院校国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应进一步加强教育实践。强化实践环节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可以通过与企业共建培训基地、开展专项实践活动等,促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国画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例如,针对动画设计专业的水墨画课程,可以组织学生访学水墨动画制作企业或影视动画基地,让学生现场接触水墨动画制作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应用以及发展情况,了解水墨动画项目的立项、团队分工、进度节点控制、效果测试、渲染优化等创作流程和思路,为他们后续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第三,不断加强高职院校国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艺术学习所需要的灵活性、禀赋性、综合性、体验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决定了国画等艺术类专业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个性化需求。一方面,需要大力开展协同培训,与专业对口的企业、机构、高水平高校携起手打造产教融合的师资培训基地,开展针对性、时效性更强的定制化或个性化培训;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应立足国画教学的核心,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转型升级中,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审美体验、审美感知、审美创造的熏陶和培养。这既是学校美育的重要落脚点,又能够在更长时间、更深维度促进学生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国画课程学科背景和教师实践经历,赋予教师职业发展的主动权,有效激发教师专业提升的能动性和协同性。鼓励“双师型”教师之间形成专业学习共同体,着力打造“名师引领、骨干支撑”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启动职业院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工作坊培育计划,充分发挥龙头专业群优势,进而增强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效能,实现共赢与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鸿荣.书法与国画美育教学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构建[J].美术教育研究,2019(23):152-153.

[2]李丹.艺术类高职院校国画课程教学模式研究[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18.

[3]李琳.浅析高职院校国画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J].美术教育研究,2017(16):135.

[4]闫十.国画在我国高职院校动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索[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5]辛雨,唐瑗彬,徐冉.我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推进困境及解决对策[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3(4):17-23.

作者简介:

查蕴桐,硕士,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中国工笔花鸟画。

猜你喜欢
教学质量高职院校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20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华人时刊(2019年17期)2020-01-06 12:08:10
实践教学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 01:35:16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05:08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8:21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6:14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31:29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