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远法”中“平远法”的表现形式探析

2024-06-23 09:39石迎欣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郭熙

摘 要:宋代名家郭熙所创的“三远法”被视为山水画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其中,“平远法”所表达出的构图方式平远广阔、笔墨语言平淡雅致、意境传达平静幽寂的表现形式,具有极高的审美情趣。郭熙代表作《树色平远图》不论是构图、笔墨还是意境等方面,都体现了“平远法”的具体运用,以此为例进行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解读“平远法”。

关键词:“平远法”;“三远法”;《树色平远图》;郭熙

一、“三远法”的由来及其内涵

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门类,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宋代时期,山水画家、理论家郭熙明确提出了“三远法”,其中“平远法”运用在山水画中表现出了一种淡泊的境界——无束缚、无压迫,将人的思想引向远方,有利于画家抒发胸中逸气,并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郭熙是继李成、范宽之后北宋最重要的山水画家之一。郭熙对当时画院内外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以独特而卓越的艺术技艺,为推进宋代山水画艺术的全面进步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代表作品如《树色平远图》《早春图》《窠石平远图》等堪称经典之作。然而,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且成效最为显著的是郭熙亲自表述、由其子郭思整理汇总的《林泉高致》一书。这部著作详细阐述了绘画的技法、艺术构想等广泛而深入的艺术观点,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研究材料。其中,《林泉高致》所提到的“三远法”对山水画的发展影响深远。

《林泉高致》原文述:“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表达的是站在山脚下仰望顶峰而产生的高大巍峨的视觉感受,极力追求高低之间所形成的震慑人心的反差感,往往能引起观者心理上的压迫感、紧张情绪,给人以无边的力量感。“深远”表达的是从山前窥探到山后而产生的幽深莫测的视觉效果,它往往注重画面的多重组合,使景物看起来丰富多样且层层叠加,从而营造出神秘而浓重的气氛。“平远法”是郭熙本人最为钟情的表现手法,其“自近山而望远山”展现了以平视角度、层层推远的开阔视角,创造出了“山随平视远”的艺术效果。“平远法”所表现的作品通常景色简练,多采用平缓起伏的小山丘或平坦开阔的水面来营造画面。同时,“平远法”所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宁静、开阔却又略带孤寂的境界,与“高远法”的宏伟壮丽、“深远法”的深邃复杂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艺术特色。苏轼就曾题《郭熙画秋山平远》:“离离短幅开平远,漠漠疏林寄秋晚。”从这里也可看出郭熙的“平远”画卷能够营造一个安顿心神、寄托情志的精神世界。

二、“平远法”的表现形式

(一)平远广阔的构图方式

在山水画创作的环节中,深入观察自然、合理安排构图是极为重要的。同时,画家们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所观察到的自然景物进行选择重组,建立起画面内的空间层次结构,呈现出合理的主次、虚实、节奏关系,最终塑造出富有独特韵味的艺术作品。“三远法”在山水画中表现出的主要内容便是构图,“平远法”也是如此。在历代名家山水画作品中,关于平远山水的构图样式有很多,例如三段式、边角式、平铺开合式等,但最终呈现出的画面效果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平远广阔。

元代山水画家倪瓒,其艺术特点之一便是三段式平远构图,可以理解为画面内容多以“一河两岸”的方式呈现。如他的《六君子图》,整幅画面所绘景物较少,笔墨简练。前景塑造了六株不同品种的树木,中景留出大量空白表示湖水,远景绘制高低错落的山脉。整幅画面引导着观者的视角由近处向远处延伸,呈现出广阔无垠、平和宁静的艺术效果。

山水画中的边角式平远构图,主要指在处理远景时,将整幅画面分割成诸多小块,同时强调画面的透视感和纵深感,以此来营造平远辽阔之感。惠崇是北宋时期所流行的小景山水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多为边角式平远构图。他的代表作《沙汀烟树图》就是很好的例证,画面刻画了局部小景,与平常大幅作品相比显得格外精妙小巧。在这幅画中,前景细致刻画了几株树木,远景则可以看到稀稀落落的林木景色,形成了实与虚的对比,拉开了空间距离。同时,画面的左下角和右上角景物相连,形成了一个S形,流露出无尽的延伸感,营造出一种安静祥和、平远辽阔的氛围。

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所作的《富春山居图》便是典型的平铺开合式平远构图。此构图形式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山脉连绵不断、江水绵绵不绝等自然景象,并给人以开阔明亮的感觉。在《富春山居图》中,黄公望巧妙地安排了林木、山峦、河流等各种景物,展现出平远而广阔的构图理念。他打破常规,摒弃繁杂的形象与色彩,采用平远广阔的构图手法,通过舒展的线条与大面积的留白空间,营造出深远宁静的氛围,使大自然之无限壮丽得以完美体现。

(二)平淡雅致的笔墨语言

在中国山水画这一艺术门类中,笔墨作为创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着画家的个性特征和审美追求,是一种对外界事物感知与认识的独特表达方式。每一处线条的运行与交错、每一种颜色的搭配与调整都是画家情感宣泄的途径和形式。同时,笔墨的运用需要注意画面整体的韵律感、节奏感。历朝历代著名画家遗留下的杰作中,平远山水作品的笔墨语言多是平淡雅致的,而这种笔墨的表达主要依赖于线条的处理及对墨色的巧妙施展。

众所周知,线条是绘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构成元素之一。山水画创作中,艺术家们依据山川草木的自然生态,巧妙地发挥线条的特色,塑造出优秀的山水画作品。平远山水作品中的线条多是纤细柔和、温润流畅的,从而展现出平淡雅致的审美效果。例如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双松平远图》,无论是前景的树木岩石,还是远处的数重山脉,都以极为纤细的线条描绘,给观者带来一种清淡、秀美的韵味。

“中国的山水画是用水墨来表现宇宙万物,是通过水墨的形式来体现人对自然物象的情怀和感悟。”在平远山水画中,淡墨的应用广泛而精彩,不仅仅表现了山水的空间感和氛围感,还彰显出了创作者个人的情感。首先,淡墨可以将画面分为远、中和近三个不同的层次,并突出各个层次之间的变换及对比效果。其次,淡墨常用于烘托画面气氛,赋予作品更加生动的灵性,增强观者的观赏体验。最后,淡墨也是艺术家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载体,它能传达画家心中的幽静、空旷、平淡、雅致等情感元素,赋予作品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

(三)平静幽寂的意境传达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也是中国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内容之一。意境主要表现为在有限之中孕育无限、在实景之中寄托理想,它既不是简单地模拟客观事物,也不是无病呻吟似的情感抒发,而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语言。对于艺术家来说,意境是对生命内在真实的探求和表达。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万物皆蕴含着无限生机和灵性。因此,画家在创作山水画作品时,并非只是简单地描绘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而是将自己对人生、社会等方面的体悟融入其中。这种由内向外发散出的充满主观性的表达方式,使得山水画中有了意境的传达。

平远山水作品多传达出一种平静幽寂的意境。这种意境一部分来自作者对于画面素材的选取,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作者融合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例如倪瓒所作的《渔庄秋霁图》,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与倪瓒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据悉,他幼时家境富裕,后来虽历经变故,但始终秉持着高洁的处世原则。尤其自经历了元末动乱后,文人阶层的他愈发崇尚清净无为的生活态度,这也充分反映在其绘画作品中。画面近景处是一片陂陀,错落有致地生长着五至六棵各具韵味的树木,仿佛为这幅风景画注入了文雅君子的气息,给人以高洁清幽的视感。中景则是静静荡漾的湖水,清澈见底,一片空灵澄澈之美。而在远方,层层叠起的山峦显得生动有趣。这里没有丝毫人烟的踪迹,也听不到任何鸟儿的鸣叫声,整个环境弥漫着一种肃穆宁静、犹如枯禅般的气质,营造出简洁寂然的意境。

三、“平远法”在《树色平远图》中的应用

《树色平远图》是郭熙平远山水作品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经典之作。通过对《树色平远图》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解读“平远法”的表现形式。

(一)画面内容

《树色平远图》生动地展现了一条河流与其两岸的美景,画中的风光以一条河流为界线,被划分成了前后两部分。前景的部分细致描绘了河流近岸,平坦的坡岩地貌上生长着几棵老树。虽然作品题名并未直接揭示出季节属性,但通过深度剖析画面中这些古木形象的细节,可以推断出作者表现的应该是深秋季节的景象。这些高大的树木交织相连,树叶已然凋零,树枝宛如蟹爪般向四方伸展开来,展现出层次分明且动感十足的视觉效果。画面右侧的中段部分是一片辽阔的江面,江面之上漂浮着两只小船,两位渔夫在其中悠然自得地划桨闲谈。当视线进一步向后方扩展时,便能发现一处景象以流畅柔和的线条自右至左向斜上方延伸,又把观赏者的视线引领到了前景古树的背后。此处有几块巨石屹立在陡峭的斜坡边缘,形态方正之中带有浑圆的轮廓,展露出坚实稳固的质感。除此之外,还有石桥和凉亭相互连接。桥上的长者与孩子们正在向亭子方向走去,其中一位长者扭动身体,也许是与朋友们热烈畅谈;而在亭子中央,一位悠然静坐的长者似乎正在期盼他人的拜访。画面的后景则是一片层次繁多、布局精巧的山脉,随着画面的延展,那些山脉逐渐消失在远方。虽然这幅作品以秋季景色为主导,但是其中未流露出任何悲凉凄冷的氛围,反而洋溢着一种令人陶醉、仿佛身临其境般的隐居山林之趣。

(二)“平远法”的具体运用

1.构图

整幅作品以平铺开合为基调,强化了空间的流动性,实现了“自近山而望远山”的视觉效果,引导观者细腻感受由近至远的视觉层次。同时,这幅作品内部结构还含有S形的布局。这一布局灵感源于古老的太极图像,画面中所有的景物基本上都沿着S形来绘制,这种构图方式不仅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空间的延展性及灵活性,还为观者提供了更为丰富多样的视觉体验,使得观者在欣赏画作时不仅能够将眼前所见的景象尽收眼底,还能够联想到画外世界中的无尽风光,从而产生出流畅、婉转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2.笔墨

在《树色平远图》中,郭熙采用了自己擅长的卷云皴技法来表现山峰,将山峦的轮廓线转变为柔和的线条,并将山石的外部轮廓和内质纹路都设计成圆润流畅的形态,如同云卷云舒般变幻莫测。此外,墨色的巧妙运用也是这幅作品的精彩之处,画面中由淡墨依次过渡到浓墨,使得各式墨调相互交织、碰撞,充分渲染出一种湿润浑茫的雾气效果,给画面增添了无限的情境感与神秘感。这种雾气效果也随着山峦向后移动,使画面的空间感更为强烈,同时也从中透露出了一种平远的辽阔感。观者的视野也因此被引领着走向更为广阔的远方,仿佛可以看到无限的可能性。

3.意境

从整体来看,《树色平远图》所呈现的秋日景致给予观赏者以宁静、祥和的感触。然而,这种独特的感受无疑与其所在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在那个经济繁荣昌盛的宋代,以道家、佛家及理学为代表的思想流派得到了空前发展。同时因清明政治的庇护,广大民众得以过上安宁富足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纷纷投入自然之中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将个人的内心追求投射到山水画这一艺术形式之中。郭熙创作的《树色平远图》所展现出的那股恬静悠闲的平远意境,或许就是北宋时期众生的人生观照与生命诉求的体现。

画面中所呈现出来的内容,不仅有可供众多游客尽情嬉戏游玩的河流,还有舒适宜居的亭台楼阁,整体环境呈现以辽阔之势,云气缭绕,风轻日丽,如梦似幻,宁静悠远,令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心胸舒畅。同时,画家运用光线的变幻来烘托氛围,进而提升整个画面的艺术感染力。通过把握光影的明暗,巧妙引导观众步入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使其深深感受到自然界强大的生命力。综合来看,《树色平远图》成功塑造出一种平远辽阔、悠闲自若的审美境界,深刻揭示了画家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和热爱之情,同时也使欣赏者得以拓宽视野,领略大自然的风采与韵致。

四、结语

“三远法”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表现手段和美学思想,展现了艺术家高超的技艺与深刻的文化内涵。其中,“平远法”通过画面的构图、笔墨、意境,创造出了平淡悠然的境界和开阔的视野效果,成为中国画家创造多样审美体验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平远法”都是一种值得被广泛应用到实践中的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李燕.传统山水画中“平远法”的运用对《寄忆》系列创作的影响[D].聊城:聊城大学,2023.

[2]郭思.林泉高致[M].杨伯,编.北京:中华书局,2010.

[3]李福顺.苏轼与书画文献集[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8.

[4]吕易鑫.郭熙《树色平远图》中的“平远”意境营造探究[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4):58-61.

[5]马刚.宋代山水画空间形式分析[D].北京:清华大学,2007.

作者简介:

石迎欣,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

猜你喜欢
郭熙
宗炳与郭熙“卧游”思想的对比
大树爷爷
平生最爱烟水闲,不知岁月磨江山
恢弘壮美的北宋山水画
论“远”
郭熙《早春图》的画之“势”研究
画技高超,皇帝变迷弟
探析郭熙《早春图》的笔墨技法
浅析郭熙山水画的艺术特征
中西碰撞之达利作品与郭熙“三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