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碰撞之达利作品与郭熙“三远法”

2017-07-06 16:36舒粉利
艺术评鉴 2017年9期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达利

舒粉利

摘要: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们反映出各自的本土文化和审美价值。研究中西绘画的语言形式,既有助于人们认识中西绘画的发展潮流;也助于学者从各自艺术符号中更清晰的了解中西审美价值的取向。我国北宋时期郭熙绘画中“三远法”的创立给中国画的全景山水带来了全新改革;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因其独特的视角和构图颠覆了艺术的展现形式。他们一中一西的改革,都在各自的艺术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和力量。分析郭熙和达利的作品,他们在创作构图中的角度语言非常相似:都是通过广阔的视角来展现宏大的场面。

关键词:郭熙 三远法 达利 超现实主义 大视角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0-0020-02

中西绘画历史悠久、名家辈出,不论是中国的水墨画,还是西方的油画都对于绘画的内容和形式表现出体系完备、章法有度。回顾历史,绘画作为人类精神价值体现的一项特殊活动,中西在构图和图形的表现上都表现出很多惊人的相似部分。我国北宋时期郭熙绘画中“三远法”的创立给中国全景山水带了全新的改革,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因其独特的视角构图引起艺术界极大地关注。他们一中一西的改革,都在各自的艺术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和智慧。分析郭熙和达利的作品,他们在创作构图中的角度语言非常相似:都是通过广阔的视角来展现宏大的场面。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两位大师作品的作品。

一、郭熙绘画中的“三远”法

郭熙是中国北宋中期卓越的山水画家兼理论家,其绘画成就和艺术观点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郭熙的山水画中能体会到他娴熟的绘画技法和深厚的理论知识,他喜欢描绘大场面的自然山水景色;并且能真实而微妙地表现不同地区、季节、气候的特点,通过墨色浓淡、干枯和灵活多变的笔法营造出山水远近层次;四季的自然特征以及天气变化的美感等。郭熙在中国画上的贡献除了绘画技法之外,其理论著作《林泉高致集》对于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学者来说更是难得的绘画指导教科书。该著作分门别类的讲述了如何观察山水树木、如何提炼绘画语言、如何表现最佳的季节气候特征等,其中在如何表现山水的远近层次感时总结出 “三远法”的绘画理论。对于“三远法”郭熙这样认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1]“三远法”,简而言之就是高远、深远、平远,即以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的视点来描绘画中的景物,表达气势恢宏、辽阔遥远的场景,打破了一般绘画以一个或两个视点,即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

郭熙的《早春图》就是采用“三远法”进行创作的全景山水画的最佳典范。画面成功的描绘了严冬将要过去,春天即将来临之际,从画面中的近景的一叶扁舟可以看出自然界中的水开始活泛起来。在158.3厘米*108.1厘米的尺幅中,画家成功地运用“三远法”营造出广漠无垠、春临大地的自然景观:近景和中景的山上有清晰可见的石头、树木、溪流,其山顶有成片的杂树,这是高远;山前的静物历历在目,山后的小桥流水人家描绘精致,这是深远;画面左边有意留出山坳,观众极目望去是一马平川和远山,这是平远。

中国古代山水画所追求的就是“远”字,其实,这是观众和画家对于畅神和意境的一种追求,画家把这样的追求付诸于方寸之大的绘画作品中,从而满足了观众对山水画的审美追求。中国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在他的《画云台山记》中曾说过,如果想要表现向西远去的西山,那就是应当分表现山的远近层次,这就是具体讲述如何营造远山的绘画技法。中国南朝宋画家宗炳在他的《画山水序》针对如何创造大场景的山水画时说道,竖画三寸见方,应当体现千仞之高的山峰;横墨数尺应当体现方圆百里之广的感觉,这实际上就是告诉画家如何营造全景山水的技法。“三远法”的确立的确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成熟的一个体现。它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把人的视线引发开去,导向无限的空间,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高超的创造性。

二、达利超现实主义作品的魅力

达利,1904年5月11日生于西班牙菲格拉斯。他的作品因奇特的视角和超现实的构图而被西方绘画界誉为超现实主义的先驱。超现实主义绘画是西方现代文艺中影响最为广泛的运动之一,是专以精致入微的细部写实描绘和可以认识的物体局部为准则,来表现一个完全违反自然组织与结构的生活环境,把幻想结合在奇特的环境中,结合多视角构图,以展示画家心中的梦幻。有人也把这种绘画称之为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2]。

达利的其中一件名为《天外来客之飞翔》的作品,画面中一个动物骸骨的 “一只脚”屹立在一塊岩石上,“另一只脚”却架空在沙土之上;这只抽象的骸骨身体后半部分是中空的,前半是赭红色的类似于兔子和羚羊的头,骸骨背部装置着一个旋转手柄,感觉一拧这个装置,这个抽象的骸骨随时就会飞翔起来。骸骨前有一对牵手的父子俩,从他们的形体高度来分析,这个骸骨形体非常高大。骸骨背后是一代空旷的沙漠和远山,画面视平线很低,蓝色天空上漂浮着大多的灰红色云朵,整幅作品洋溢着暖暖的神秘感。

达利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都是大仰视角度、大平视角度以及伴随着通透效果,例如《内战的恐惧》画面采用大仰视角度,通过一个大大的手挤压另外一个只有上半身人的乳房形象,这个主图达利尽量拔高它,让它从下到上矗立在整个画面当中,从而在观众心理产生的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煎熬,最终传达出内战给西班牙民众带来的极度恐惧之情。

三、达利作品与郭熙“三远法”的吻合

达利作为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主要代表,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对象。他的作品特征就是作品内容上的不合逻辑性。具体表现在视觉上,就是将人们熟悉的物体扭曲变形、运用大空间、反常的自相矛盾的视角、再以精细的写真技术加以肯定,使幻想具有真实性,从而达到观众内心的荒诞、怪异感。

在西方,自古就是以写实性、科学性来对待绘画,绘画创作的角度就是焦点透视,具体就是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当观众面对达利的作品时,顿时失去了常态的透视角度,肯定难以接受,所以达利的绘画所以被誉为“超现实主义”。相反,在中国绘画领域,自古就受到中国“大美”的审美思想影响,中国绘画习惯采用散点透视,只要是为了视觉上的“尽善尽美”,画家尽可以站在不同角度去取景,然后把这些图形揉合在一幅画面里来表现。所以当中国观众面对郭熙用“三远法”创作的全景山水时,丝毫不会觉得难以接受。

达利的《天外来客之飞翔》作品中描绘了一个将起飞的超大“动物”,并且观众能自下而上能看到它的头顶;自“动物”身上的洞能看到的后面的物象;自骸骨前方父子俩到广袤的原野再到远处的山和云能感觉到画面的辽阔。这样的视觉形象与郭熙的“三远法”理论非常吻合,很容易让人感觉到“高远、深远、平远”之势。达利在谈到自己创作的手法时说:“控制论手法使我们有可能制造出一系列反射,它们聚于一个平面之上,但构成的形象却似乎比该平面近四英寸或远四英寸。”[3]郭熙的“三远法”理论何尝不是把物体的形象拉近或推远了?

当我们面对达利作品的构图和郭熙全景山水的“三远法”时,不由的会感叹:中西绘画在历史的维度中也会出现惊人的相似,这里无关乎中西的文明和科技发展程度。

参考文献:

[1]唐孝祥.美学基础[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93.

[2]程波.天才/疯子,达利画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36.

[3][西]萨尔瓦多·达利.达利谈话录[M].杨志麟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

猜你喜欢
超现实主义达利
恶与文学的探讨
行走的贾科梅蒂
浅析痖弦诗歌中的超现实主义特点
浅析《总统先生》超现实主义影响下的社会现实描写
当代中国工笔画产生超现实主义倾向的现象实质
达利的惊天大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