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恬 胡银华 张海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作用,并提出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双创”)的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指示有着独特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习近平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的时代定位、工作立场与现实路径,挖掘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治国价值、生态价值以及育人价值。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重要论述,有利于进一步打亮文化底牌,推动全方面发展。
关键词: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贡献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2.00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的时间长河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最亮丽的底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他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七个着力”要求,其中对文化的要求是,要在中华文脉继续着力赓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向前进,这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价值的进一步生动体现,可以将其理论价值在实践中展现出来。
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逻辑理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发展具有独特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以及实践逻辑,这三大逻辑不仅是我们党和人民发展和壮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秘诀所在,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理论逻辑方面,马克思的阐述为其提供了充足的证据支撑。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着决定作用,反过来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具有反作用,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必然为当前我国经济基础所决定。由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日益强盛,正步入高速发展轨道,中华文化此前中存在的落后和腐朽的部分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改造与润色的任务迫在眉睫;反过来,具有创造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能够推动社会发展。因此,我们党和国家更应该以奋往直前的姿态将我们国家新的文化使命承担在肩,以新气象与新作为振奋的精神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历史逻辑方面,近代以来,党和国家一直用科学态度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备保障。在建设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一直秉持着“中国共产党要忠诚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要求对中华传统文化“批判地兼收并蓄”,对文化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及“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指导方针;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坚持双百方针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对精神文明方面的重要性与物质文明的重要性等量齐观,并指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同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则是提出要始终代表我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上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与讨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多次会议上提及以赓续的态度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作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是对前人的继承同时也是发展,这一思想指导着当前党和国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生机。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历代领导人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有着高度的自觉和觉醒,在属于自己的历史现实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形式上的变化与内容上的丰富,由此可见,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不只是突然兴起的飞来峰,而是在我国具有扎实根基的百年大树。
现实逻辑方面,新时代的蓬勃发展为其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从国内情况来看,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发展大势,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现实,紧跟中国发展要求,对自身进行“扬弃”;另一方面,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不再只是追求“吃得饱、穿得暖”,更要求精神上的享受,我党和国家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目标,这就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眼于当前现实状况,以人民为中心,创造出人民日益喜欢的优秀传统文化。从国际情况来看,西方文化不断冲击着我国文化,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全盘吸收现象广泛存在于人民大众中,影响着中华每位儿女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而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汲取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充足养分,使中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更加自信。可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仅是时代和人民的要求,同时也是在绵延中华民族最深处的文化基因,让中国这个伟大的民族展现其魅力所在。
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奔向文化强国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力量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既有关于宏观层面的整体指导,又有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示性。以下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时代定位、评价标准以及现实路径3个方面来阐述习近平的重要论述。
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时代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上,深刻把握时代的脉搏,立足于前人传承和发扬的基础,以全新的视角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发展方向。
从中华民族发展历程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发展史上的意义。他指出“中华民族具有 5 000 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 56个民族、13 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出发,发掘出“双创”发展的必要性,指出要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的趋势,源源不断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作用与信仰价值,推动中华民族在时代的历史长河中向前迈进。
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工作立场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并创新性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原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工作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从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人民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情况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根本标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有着高标准要求。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过程中要紧跟人民的需求,人民的各方面需求在进入新时代后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文化精神的需求越来越高,需要在内容上不断注入时代元素,在形式上不断融入科技力量,创造出人民群众讴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人们不再遥远,贴近人民生活,融入人民群众的方方面面。
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现实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方面,主要是从前端的阐明论述、中端的传承发扬以及后端的融入生活3个方面进行说明。
在前端的阐述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阐明与论述,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双创”发展过程中,不仅要阐释发展的悠久历史,同时也要让中国和世界清楚“源”和“流”的关系,要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特性,更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在中端的传承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态度发扬光大,同时要充分利用好文化载体的作用进行传承。在后端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融入国民生活中,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广大群众的生活中,如在教育的相关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就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要在当今教育中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纵向上将其贯穿在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全过程,,横向上贯通于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全方面,“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3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贡献
习近平在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方面作出了许多理论上的研究,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付诸实践,对于世界的发展、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个人修身立德等方面都有着巨大贡献。
3.1 从“小康社会”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治国价值
西周时期的《诗经》中首次提出“小康”一词,小康一词表达了古代社会对于人民物质生活方面达到富足目标的要求,《诗经》有言:“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社会不仅是古代社会想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社会状态,同时也是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代领导人带领人民不断追求的目标;习近平深入研究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论的研究和前人的基础上,对其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如在国家的一系列的战略中,时刻强调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郑重且庄严地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但习近平并没有止于此,仍在继续研究传统文化中富有的优秀政治思想,如他从“天下大同”的思想中启发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天下大同”原指的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里面,人人平等,没有战争,没有私有财产,但是对于当前世界经济和我国的国情发展,难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全新角度审视当代中国发展的未来之路,提出了具备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特征体现在我国的人口规模问题、人民物质分配、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国际发展道路5个方面,这5个方面与以往的表述不同,都拥有着独特的中国特色,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继承与发展。
3.2 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新发展理念”的生态价值
老子在《道德经》中明确指出天地与道的发展关系,最后得出道法自然的结论,指的是天地之间要顺从自然社会本来的规律,不能违背其规律,违背其规律将受到大自然带来的惩罚。“道法自然”的思想对我国影响深远持久,历久弥新。在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一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态观念,对于整个社会的生态绿色发展乃至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更是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新发展理念,其中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体现了生态发展不仅是一项关于我们国家发展的政治问题,同时也是关乎全人类健康发展的一项民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以发展的眼光审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出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治理论,不仅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也为国际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3.3 从“修身立德”到“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育人价值
《大学》中关于大学之道的论述为“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学的目的是将学习者品德弘扬正大,学习者要学会用良好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自己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大学》中对于每个人的修身立性提出要“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习近平总书记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七年知青下乡时期,总书记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在成为国家领导人之后,他不忘初心,将《大学》中的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出当代青年要不断修身立德,修身做好方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他强调每个人要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习近平总书记深受《孟子》中对于人不仅要从精神上有毅力同时肉体上要学会经受苦难的要求,他深受启发,由己推人,在《论党的青年工作》一书中,他指出广大青年要做一名拥有远大理想、敢于担当、愿意去吃苦、勇于去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奉献中绽放绚丽之花,此外他还强调青年思政教师的重要性,要发挥好思政教师的引领人作用,引导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贡献,涉及政治、经济、生态、社会、民生与国际等各个方面,习近平的相关重要论述,既批判性地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时代性地结合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延续了中华和世界文明。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24.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习近平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N].光明日报,20160413(1).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