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智群
木姜子,又名山樟、山胡椒、山苍子。木姜子属樟科,为其中身形矮瘦的一种,开白花。木姜子花是湘西南雪峰山人家的一味天然调料,炒牛肉尤其少不得它。木姜子果实比胡椒籽稍大一点儿,青籽熟红时,是山冈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丝毫不逊于桃花、梨花、杜鹃花。
从木姜子鲜果中提取的香精油,呈黄红色。闻之,一股柠檬的清香味扑鼻而来,那香味比木姜子的花香要浓,比木姜子的果香要淡,恰到好处,让人闻了还想闻。尝之,其味辛辣,经过若干年的烹饪实践,山里人家炒牛肉时,在没有木姜子花的季节里,总会将竹筷子伸进盛了木姜子油的瓶罐里,蘸数滴入锅,炒出的牛肉鲜嫩喷香,比用木姜子花来炒味道更烈,开胃功能发挥到极致,让人吃了还想吃。
20世纪70年代末,我出山去洞口县城念书,放假时邀了几个山外同学来家玩。母亲待如贵客,拿出珍藏的干牛肉,拌入木姜子油,炒了一大碗,同学们连菜带饭吃得风卷残云,连汤水都不剩一滴。多年后,其中有去北京、广东安家者,竟不约而同带着都市妻儿寻上门来,索吃当年的木姜子油炒牛肉。他们告诉我,自己在家里怎么都炒不出我家那种味儿。我年已八旬的老母亲笑得合不拢嘴,连声说:“要得,要得。”也怪,山外的木姜子树开出的花、长出的籽,味太淡,做不了调料。“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我想起了遥远的晏子。
因为用途广泛,木姜子籽、木姜子油售价高,先前是山里孩子学费的重要来源,在一些人家甚至是主要渠道。木姜子油于是得享“雪峰山里黄金油”之誉。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洞口县农调队工作,负责位于雪峰山上的管竹溪、攀溪、禾梨洞、欧溪、竹子冲、岩滩六个调查点。犹记得,房前屋后,菜地路边,木姜子一棵一棵开枝散叶,全然不理会我这个外来客的打扰。暑假里,走在山路上,漫山遍野是采摘野生木姜子籽的学生,他们身背竹篓、藤篓,或手提布袋、蛇皮袋,一个个兴高采烈,张张稚嫩的脸庞一扫平日里经常呈现的菜色。当然,也有个别时候,他们脸上写满了失望与沮丧,那是他们被公木姜子带偏了方向,打个来回一无所获,费时费力,肯定高兴不起来。木姜子跟动物一样,亦分公母。
过些日子,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入夜,溪水边火光团团点点,男呼女应,热闹非凡。那是乡亲们在蒸灶边劈柴烧火、整甑装桶,忙着为木姜子油“接生”。
再过些日子,我便能在派发的记账本上,见到他们的成果。喜滋滋主动翻开账本让我看的,必定是那些蒸木姜子油的行家里手、成功人家。土产公司收购木姜子油的价格是依照油的纯度来确定的,纯度越高价格越高。这些人家蒸出的木姜子油纯度稳定在80%以上,售价直达价格表上的“天花板”。而到了那些失手的人家,主妇均会当着我的面狠狠地数落自家男人。但她们一律是刀子嘴豆腐心,恨铁不成钢而已,因为树还在,木姜子籽还在,甑还在,明年还可以再来。学生们则手攥散发着木姜子油浓香的钞票,憧憬着下一个学期的课堂。
初闻老家聂家村新开了一个干亩木姜子园,浮现在脑海里的第一幅画面,不是山上那些挤挤挨挨的木姜子,也不是当年乡亲们摘木姜子籽、蒸木姜子油的“经济大会战”,而是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炒牛肉。为什么孩子们的学费此刻一点儿也不用操心呢?我深知,波澜壮阔的教育扶贫已将山里孩子辍学之虞连根拔除。想起木姜子花,想起木姜子油,想起山里人家独具风味的木姜子油炒牛肉,我不禁垂涎三尺,唯记得大快朵颐之乐事。
这次回雪峰山腹地“挂青”,蜿蜒山路边,只见一簇簇木姜子花缀满枝头,白得如雪如云。微风吹过,花香馥郁,唤醒了我心中沉睡的记忆。
(选自2023年第12期《百花》,有校改)
阅读点击
木姜子花里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