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
村口六角亭,是大伙儿平日聊天的好去处。大伙儿知道,只要祝老师和单老师一来,凉亭再凉也能热乎起来。
这哥俩一个住村头,一个住村尾,都曾在县一中教书,还同年办了退休。退休后,祝老师住村里,单老师虽在城里儿子家,却也隔三岔五回来住上一段时间。他俩是穿开裆裤一起长大的,好比是花生米掉火锅——不能再熟了。一般情形是,碰面后,两人必以谈论天气开场,紧接着是国际国内大事播报,然后话锋一转,各自就撂观点了,唇齿间像沾了胡椒粉,句句呛人。几泡茶工夫,两人都拉成了驴脸。据说,在学校时他们就是对立派,有一次围绕假期该不该补课的问题,两人从自由发言升级到针锋相对,最后竟拍起了桌子,闹到主持人只好宣布暂时休会,两人也因此“犟”名鹊起。这抬杠的事多了,就有人编了句顺口溜:祝老师遇单老师——三句半。
这不,一杯茶落肚,祝老师就开了腔:“村村通,通得好哇!水泥路格外平,骑单车也不颠屁股了。”
“好啥好?村尾的卵石路也没了——那可是老祖宗留下的呢!”单老师瞪眼反驳。
“卵石路?走路都崴脚。旧时是有水泥,要不然老祖宗会用卵石吗?”
“没文化!难怪咱村一代不如一代!”
单老师的恼火有来由。早年,大乾村陆续出过不少读书人,是远近闻名的“进士村”。可这些年似乎断了书种,连考上本科的都越发少了。
“关文化啥事?这叫进步!你恋旧那就去把路刨了,顺带把新楼拆了,叫大家住回烂瓦平房去——真是读书读呆了!”
不用说,两人不欢而散。
村主任大牛有时也出现在凉亭,说走走听听,集思广益。每每遇到这一出,都赔笑和稀泥,说:“都有道理,都有道理,我听着呢!”
这日,俩老头儿又一先一后出现了。
“花花世界”旅游区规划图,恰就在凉亭里。
单老师一端茶就皱眉头:“什么百亩格桑花?可笑,高原的品种也弄咱这儿来了。原先的甘蔗林不好吗?青纱帐哪,就非要改种?”
“什么外地、本地,好看为啥不能种?番茄、马铃薯不也是舶来品,你家地里也没少种,脑筋生了霉!”
祝老师的应答,像是茶壶里咕噜噜的热气泡。
单老师的鸭公声立马高了八度,几乎吼道:“能一样吗?我还接着说,沿路种什么台湾草——这是乡下,不是广州、上海,还缺草?新鲜!莫看眼下有人给它们剃头剪发,一年半载后要还能这样光鲜,我改姓双!”
“我看你改姓聂都有可能。农村怎么了?就不能穿新衣过好日子,就兴城里人闹腾?我看你就是瞧不起乡下——提醒你,可别忘了本。”另一位发出尖锐的批评。
正在针尖对麦芒的节骨眼儿上,巡察完路线的大牛出现了。他满脑子考虑的是乡村游。房子“穿衣戴帽”工程完成了,乡村广场竣工了,这百亩格桑花也开了六七成,现在不启动更待何时?
祝老师眼尖,趁机再放一炮说:“你这倚老卖老、说三道四的,莫干扰了大牛做大事。”
“哼,什么‘进士村,羞人!路牌上‘大乾写成了‘大斡,是我喊大牛改的,这叫干扰?我还反对刷白鸡尾巷的墙……算了,不和你理论……鼠目——”单老师突然停住话,揉了下胸口,脸色突然难看起来。
大牛吓了一大跳,忙上前扶他。老头儿手一摔,喘了口粗气,歪扭扭走了。祝老师见状一愣,也悻悻起身。
大牛抹了把汗,他最头疼的就是碰上这事。没法子,俩老头儿不光热心,还是村理事会的呢!
转眼,就到了乡村游启动暨大乾村格桑花节,这天,广场上锣鼓喧天,对着镜头念完稿的大牛,瞥见台下少了两张熟悉的脸。单老师没来还罢了,祝老师可是乡村游铁杆粉丝,居然也没来?
他想起了一件事。好多天前,祝老师突然找上门,说起村里读书风气大不如前,“进士村”名声扫地……大牛嬉笑插话,说就算没书读,村里也保他有事做、有饭吃,没想他竟沉下脸拂袖而去。一晃就是半个多月了。
大牛正想探个究竟,会计毛头就急匆匆过来了。
“牛……牛哥……快去……单老师……祝老师家……”一着急,毛头就结结巴巴的。
杠出事了?大牛心跳加速,一溜烟朝鸡尾巷小跑过去。祝老师住在“进士第”,他太爷爷留下的。
“进士第”挤满了人,大牛分开人群,只见中厅摆了好几排桌椅,单老师和祝老师呢,一个在与记者说着啥,一个在俯身整理着桌子上的物件。
“这?”大牛有点儿愣,“你俩……没抬杠?”
“抬杠?这次我俩可是完全一致!”老哥俩呵呵笑,几乎异口同声。
大牛这才看见,横梁上多了块匾:进士学堂。
“文化课,免费,我和老单教,大牛主任看够格吗?”祝老师逗他。
大牛突然有点儿窘,搓手干笑。
(选自2023年第8期《小小说月刊》,有校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以《祝老师和单老师》为题,交代了主要人物,暗示了文中写的是和学校教育有关的故事。
B.祝老师和单老师关心国家大事,关注身边事,同时还喜欢抬杠,脾气犟,有个性。
C.冲突是作品构成故事情节的基础。文本中既有祝老师与单老师之间的多次冲突,又有祝老师与大牛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既能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又能使情节产生波澜,引人入胜。
D.“祝老师和单老师”表面上看是两个人,实际上代表了在乡村发展上的两大派系:守旧派和革新派。他们身上表现出“君子和而不同”的风范。
2.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大牛这一人物形象。
3.文本结尾具有欧·亨利小说结尾的艺术特点,既出入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及解析
1.A
解析:A项,“暗示了文中写的是和学校教育有关的故事”错误。文本叙述的是两个退休老师在乡村的故事,虽然故事结尾提到他们创办了“进士学堂”,但文本与“学校教育”并没有直接关系。
2.①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通过实践学习,了解民情民意。②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每每遇到祝老师与单老师抬杠之事,大牛都赔笑和稀泥,息事宁人。③做事有热情,但盲目。废了青纱帐,改种格桑花,不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④文化水平不高。路牌上的错别字,“(进士村)这些年似乎断了书种”,“读书风气大不如前”,这些都暴露了大牛作为村主任文化水平不高。
3.文本结尾,一直对立的祝老师、单老师,却“和好”了,两个人决心一起办“进士学堂”,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首先,他们有共同的教师身份,且同村、同校。其次,在村庄“没文化”这一方面,两人有共识。再次,“俩老头儿不光热心,还是村理事会的呢!”他们都有主人翁精神,愿意为乡村发展建设献计献策,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有了这些铺垫,结尾两人的“和好”就合情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