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社交媒体上关于乡村美好生活的图文、短视频广泛传播,“青年回流乡村”成为热词。有在城市近郊租一块地,周末前往山野间体验耕种的“周末农夫”;有工作灵活,带着电脑前往乡村的“数字游民”;也有一面在乡村感受自然,一面从事其他工作的“半农半×”青年……事实上,不少年轻人正以“候鸟双栖”模式在城乡之间切换,一边体验乡村慢节奏的生活,一边也离不开城市的教育、医疗、文化艺术资源。但是,据统计,真正将所有的生活场景交给山川和土地的人,其实并不多。
在乡村建设上,乡村虽然成为年轻人创新的实验场,但大多数人只具备理论知识,没有几代人传承的土地智慧。有的年轻人推广水果、蔬菜种植,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果园管理经验和有效的运营策略,最后只剩下凋敝的大棚和开垦过的山头;小型民宿开发,在项目市场定位上出现偏差,最后潦草收场;乡村文旅开发者、运营者想把自然和农业资源转换为市场优势,但项目本身未带给农民足够的附加利益,导致与村民产生隔阂……
乡村振兴无疑是需要年轻人的,需要他们向内扎根、向外链接。乡村振兴和青年返乡所呈现的种种问题,意味着乡村绝不是逃离现实的乌托邦。
在政策层面,对于那些向往乡村的年轻人,政府和相关部门可在政策上提供创业补贴、金融贷款等便利,并提供特色农业、农村电商等相关产业培训机会,鼓励他们从流水式的体验到本土化的扎根;在民生和产业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解决乡村的产品供给到教育、医疗等综合保障等民生问题;在村民权益上,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合理分配乡村产业收入,提升转变农业结构。
不少乡村一线的建设者反映,乡村实践需要具备沟通能力,能够在政府、市场和居民之间穿梭的“中间人”。在各地乡村,也能看到不少“新村民”成为蛰居多年的老居民。他们组织“新村民”建立村学和亲子教育中心,尝试在当地成立村企联合体,耐心地向村民普及生态农业理念。
城乡的生活可以是流动的,是人生不同阶段的选择。随着更多人在乡村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也许某天,更多经过乡村的年轻人,会决定在乡村停留得更久一些。
(摘自《中国青年报》丁香雪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