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内部曾出现过“和国民党开打”“打到四川去”“同蒋介石打到底”等声音,如任其恶性发展,必会导致“内战”爆发的可能性大为增加,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关系就会陷入危局……
谈判之门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000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
1月17日,国民党发言人就“皖南事变”发表谈话称,此次事件“完全为整顿军纪,惩处叛变”。周恩来得知后,打电话怒斥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你们的行动,使亲者痛仇者快。你们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你何应钦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此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了共产国际的政策改变。1942年6月16日,共产国际执委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致电毛泽东称,“目前局势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作出一切努力,改善同国民党的关系,巩固中国的抗日统一战线”。
6月25日,毛泽东复电季米特洛夫,表示完全同意共产国际的意见,并已采取了措施。次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纪念“七七”抗战五周年的决定》,强调“拥护蒋委员长领导抗战建国,加强国共合作,加强全民族的团结”。
蒋介石注意到了中共的表态。8月1日,蒋介石确定“本星期预定工作课目”时,其中有“共党问题之研究与接洽人选之派定”一条,说明他正在思考改善国共关系,并拟选派代表与中共“接洽”。
8月14日,蒋介石在出巡西北前告诉周恩来,一周后去西安,拟约毛泽东一晤,如不便则不必。他要周恩来电告延安。
毛泽东很重视周恩来转达的这一消息,于8月17日以中央书记处的名义复电周恩来,表示“现患感冒不能启程,拟派林彪同志赴西安见蒋,请征蒋同意。如能征得蒋同意带你至西安,你回延面谈一次,随即偕林或朱赴西安更好”。8月19日,周恩来复电毛泽东,认为蒋毛会面“似嫌过早”,最好林彪或朱德“先打开谈判之门”“如蒋约林或朱随其来渝,亦可答应,以便打开局面,转换空气”。周恩来建议,在“具体谈判”进至“有眉目”时,毛泽东才可以到重庆会见蒋介石。
8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先派林彪去西安见蒋,看情况再研究毛泽东是否出见。
林彪与蒋介石会谈
林彪于1938年冬赴苏联就医。1941年4月在苏期间,林彪和季米特洛夫常有来往,详细听取过他对“中国共产党问题”的意见。同年7月21日,林彪和军事小组准备回国,季米特洛夫曾和他们举行座谈。这就说明,林彪回国是带有共产国际的意见和指示的。
1942年初,林彪经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回国。1942年2月,林彪回到延安,任中共中央党校管理委员会成员,主持军事教育会议,同时参加整风运动。周恩来因为林彪是黄埔第四期毕业生,和蒋介石有师生关系,又是抗日名将,遂提议以林彪代毛泽东,去西安见蒋介石。
蒋介石对于林彪这位昔日的学生来见是满意的。9月14日,朱德、彭德怀向蒋介石报告,林彪于本日“首途动身晋谒”,蒋介石高兴地批了一个“可”字。17日,林彪到达西安。蒋介石已先期返回重庆,留话给林彪,到重庆面谈。
1942年10月7日,林彪到达重庆。10月13日下午5时,蒋介石在重庆曾家岩官邸召见林彪。林彪首先说明,毛甚愿见蒋,适患感冒未来。蒋即问毛好。接着问:“汝此次来渝,毛润之先生有何意见转告我吗?”林彪对蒋介石不称“委员长”,而称“校长”,以示亲切。
林彪答道,自从接得“校长”约定在西安与毛泽东相见的电报后,“毛先生即提出中共中央会议讨论,并约我数度谈话”。由此可见,林彪此次所谈是毛泽东和中共高层的意见,并非私人见解。
林彪谈话期间,蒋介石一直静听,频频点头,没有插话。据参与会见的国民党将领张治中事后告诉周恩来:“林对蒋谈话前数段甚好,蒋甚有兴趣听,态度甚好,后一段提到内战危险,蒋不能耐,数看手表。”谈话结束前,蒋问林,你在重庆尚有几日勾留?约定在林离开重庆前,再召见谈话一次。
林彪对蒋介石的这次谈话,强调国共两党的相同之处,表达和解、团结的愿望,对两党在建国目标上的歧异则讳言或少言。当日,蒋介石在日记中云:“林彪奉其共党之命来见,幼稚可叹!”何处“幼稚”?蒋介石没有解释,但是,林彪的这次谈话对解除蒋介石的疑虑,缓和“皖南事变”以后突然紧张起来的国共关系,显然有促进作用。
寻求“政治解决”
1943年5月22日,共产国际发布《解散共产国际的决议》,中共中央书记处通知周恩来返回延安,讨论“中国的政策”。6月4日,周恩来约见张治中,张转告何应钦的意见,前方摩擦继续,情况不明,谈判须“搁一搁”。
周恩来告诉张治中,林彪决定回延,自己也拟回延,找寻更好的办法,希望与林一起再见蒋介石一次。7日上午,二人再次见蒋,蒋同意二人回延。
6月16日,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肯定“两年来我党采取‘和国方针”的正确性。然而,世事常常复杂而曲折。6月28日,周恩来、林彪、邓颖超等一百余人离开重庆,路上却走得很不平安、很不顺当。
由于共产国际解散,国内部分人跃跃欲动,企图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7月3日,国民党胡宗南所部军队侵入边区,毛泽东立即指示归途中的周恩来、林彪在西安加以探询,向胡宗南说明“军事冲突对抗战团结之利害”。7月16日,周、林等百余人终于抵达延安。
1944年1月16日,毛泽东向国民党驻延安的联络参谋郭仲容提出,愿派周恩来与林彪再度前往重庆,国民党军委会表示欢迎。4月16日,国民党提出“中共问题解决办法草案”。5月15日,毛泽东致电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董必武与时在重庆谈判的林伯渠,认为“林(彪)案已被何应钦否决,年来情况亦大有变更,故须另提新案”。
毛泽东所提“新提案”中关于“全国政治”者三条,关于“两党悬案”者十七条。因毛电中有“为避免刺激”一语,故林伯渠在转达时删去了关于“全国政治”三条,仅提出关于“两党悬案”者十七条。不过,中共并没有企图提出更高要求。
5月21日,毛泽东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上作报告时还表示,如果国民党根据林彪“去年提的四点来谈判”,“决心解决这四个问题,我们应准备接受,向全国表示我们愿意搞好国共关系”。
6月5日,林伯渠将中共中央修改后的意见书十二条递交国民党谈判代表张治中和王世杰,张、王则将“中央对中共问题解决提示案”交林伯渠。这都表明,两党到这时都还不拟采取军事“内战”,而是采用两党代表谈判这一形式以寻求“政治解决”。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者正在发动“一号作战”,国民党的军队处于大溃败中,毛泽东始终坚持“站在团结国民党抗日的立场上”。这样就保证了两党间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续得以维系,从而保证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摘自《世纪》杨天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