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睿
一、教材分析
“水的组成”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节课从水的生成与电解水实验出发,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讨论与分析,使学生对水的组成形成一定的认识。结合前一单元的元素知识内容,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这一原理,推导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结论。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加深对前面所学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等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又可以为学习氢气的知识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正逐步趋于成熟,通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与学习能力、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及化学现象分析能力,对实验的兴趣也比较高。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离不开水,但是如何从化学的角度认识水,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对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看待物质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1.化学观念:通过生活实例及实验探究总结氢气的性质。
2.科学思维:通过氢气燃烧和电解水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3.科学探究与实践:培养以实验为主的探究能力,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学习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保持对化学学习和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氢气燃烧和电解水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教学难点:培养以实验为主的探究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思路
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设计教学内容,采取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及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课前,布置一定的预习任务,引导学生完成自学检测题目,帮助学生初步对氢气的性质以及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的概念等进行学习及区分,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课中,从氢气的燃烧实验及电解水实验出发,引导学生由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分析等过程,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结论。帮助学生掌握利用物质的生成和分解研究物质组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合作精神。
课后,联系实际生活,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体会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社会的思想。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多媒体播放氢气球爆炸的视频,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并提出问题:
1.视频中的氢气球为什么会爆炸?涉及哪些化学知识?
2.氢气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教师的提问。)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课题3——水的组成。你们知道水的组成吗?怎么知道的?让我们一起探究吧。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氢气球爆炸的视频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氢气的燃烧实验
【活动一】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完成以下基本知识的学习。
1.根据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氢气燃烧时产生 色火焰,这说明氢气的化学性质是 。将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内壁有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2.下列物质:食盐水、液态氧、氖气、四氧化三铁、氯酸钾,属于化合物的是 ;属于单质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 。
【活动二】
演示实验1:用氢气吹泡泡并通入肥皂水中,发现泡泡会飘向空中。
师:通过观察实验,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氢气的物理性质?
生:氢气是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师:根据以上信息,推测可用什么方法收集氢气。
生:利用氢气不溶于水的性质,可采用排水法收集;利用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性质,可采用向下排空气法进行收集。
师: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可以用来做氢气球,但是越来越多的氢气球被氦气球所取代,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让我们通过视频来一探究竟。(多媒体播放氢气球爆炸的视频)
师:虽然氢气具有可燃性,但是不能随意点燃氢气,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到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其纯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检验氢气的纯度呢?
演示实验2:检验氢气的纯度实验
师:(一边演示实验,一边说明实验要求)检验氢气时,要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然后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若发出尖锐爆鸣声,则说明氢气不纯;若发出的声音很小,则说明氢气纯净。
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并自己动手操作检验氢气的纯度。
演示实验3:氢气的燃烧实验
师:演示氢气的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看及思考氢气燃烧时的现象。
生:(观察总结氢气燃烧的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热、烧杯内壁有水珠产生。
结论:氢气具有可燃性,燃烧产生水。
(设计意图:人们认识水的组成是从氢气的燃烧开始的。因此,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演示实验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及分析实验现象,探究得出氢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水的组成的发现史;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
环节三:水的电解实验
【活动三】分组实验:水的电解
师:演示电解水的实验过程,在电解器玻璃管内加满水,接通直流电源(电极一个接电源正极,一个接电源负极),观察实验现象。
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师:在实验中,大家观察到哪些现象?
生:两个电极上均有无色气体产生,正极端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泡少,负极端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泡多。
师:请大家猜想:两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活动四】学生合作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用燃烧的木条分别接触两个玻璃管口,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电解过程中产生的气体。
实验现象及结论:正极端产生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负极端产生的气体可以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说明负极端产生的是氢气。
交流与讨论1: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出示问题:
1.上面的实验中水发生了什么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
2.在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中,哪些实验现象可以证明水不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
结论:水发生了分解反应,生成了两种物质。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水;水通电分解,正极端玻璃管产生氧气,负极端玻璃管产生氢气,这都说明水不是由一种元素,而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
交流与讨论2:多媒体展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模拟示意图。
问题:请学生根据水分子分解模型示意图,分析电解水的微观实质。
结论:每个水分子都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组成的。水分子分解时会生成氢原子和氧原子,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
(设计意图:通过水电解实验的探究,让学生认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环节四:课堂总结,巩固练习
【活动五】课堂总结及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对氢气的燃烧实验及水的电解实验进行总结,并得出实验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知识拓展与延伸
如氢能源的使用。优点:可循环再生,燃烧后零排放、无污染,是最清洁的能源等。
【活动六】水的组成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长期饮用蒸馏水对身体健康有危害
B.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
C.长期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麻烦,可用肥皂水检验硬水和软水
D.雪和水的分子间隔不同,冰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同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气是密度最小的物质
B.将水通直流电,产生了氢气和氧气,因此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验纯时没有听到声音,说明氢气很纯
D.氢气具有可燃性,火焰呈蓝色
3.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通电时使用直流电
B.在实验中,两个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为2∶1
C.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接触两个玻璃管口,会发现,其中一个管内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通过分析电解水的实验现象能够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4.2023年5月30日,我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三位航天员顺利进入空间站。空间站内航天员吸入的氧气可由电解水提供,运载火箭使用的燃料中用液氢,氢气做燃料的优点是什么?(答出一条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通过巩固练习,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环节五:布置作业,加强实践
1.完成课后习题。
2.素养实践:氢气是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为什么没有被广泛利用呢?请查阅资料,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收获了什么?是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总结,还是人生启迪、心灵感悟?请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梳理。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课后实践,拓宽并延伸学生的知识面,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方法多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通过水的生成和水的分解两个实验进行的,这既与事实相符,又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用化学的视角看待问题,加深学生对水的组成的认识,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整节课教学效果良好。但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学生在进行合作实验探究时,教师对个别小组的指导不够精准,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客观、全面,没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并优化。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教学,需要教师对化学课堂进行优化及改进,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安排各种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发挥最大的学习潜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榆中县崇文实验学校)
编辑:蔚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