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课堂教学

2024-06-23 16:43:59罗明聪
新课程·上旬 2024年9期
关键词:土陶精神家园中华

罗明聪

在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教师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爱国精神,使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与爱国情怀,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基于此,文章以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守望精神家园”为例,通过情境代入、问题导向、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课程教学中,以此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增强教育效果,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发展。

一、情境代入,增强教学效果

(一)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守望精神家园”。首先,我想问大家,你们心中的“精神家园”是什么样的?

学生1:我心中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地方,每个人都互相尊重和关心。

学生2:我认为精神家园就是我们的信仰和价值观,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坚持下去。

教师:很好,同学们对精神家园的理解非常深刻。现在,假设你们是一个小镇的居民,这个小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但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近些年小镇的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被忽视,作为小镇的居民,你们会怎么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

(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教师选派小组代表分享本组探讨的解决方案。)

小组代表1:我们认为应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珍视我们的文化遗产,可以通过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开设相关课程等方式来实现。

小组代表2: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艺术、设计等领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教师:同学们提出的解决方案非常有创意和实用性。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如何守望精神家园。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情境可以让学生有较强的学习代入感,切实感受教材中传递的知识,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

(二)加强设计应用

教师:同学们,在道德与法治的框架下,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并实践“守望精神家园”这一概念呢?

学生1:我认为,守望精神家园就是要坚守我们的道德底线,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教师:非常好,坚守道德底线确实是守望精神家园的一部分。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如何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呢?

学生2:在学校我们应该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师长,友爱同学;在社区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帮助邻居,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

教师:很好,同学们提到了很多实际的应用场景。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假设你看到有人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你会怎么做?

学生3:我会提醒他乱扔垃圾是不文明的行为,并告诉他应该将垃圾扔进垃圾桶。

教师:不错,这就是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维护我们精神家园的有效方法,你不仅自己遵守规定,还影响了他人。

(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进行对话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思考,深入了解所学内容,掌握道德与法治的基本知识。)

二、问题导向,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一)问题导入,激活学生思维

教师设计与课程相关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整体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1.你认为“精神家园”是什么?它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哪些联系?

2.在你看来,哪些因素可能威胁到我们的“精神家园”?面对威胁,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3.在道德与法治的框架下,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实践“守望精神家园”?你认为道德与法治对守护精神家园有何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习精神家园的概念,并鼓励学生思考如何有效应对生活中面临的守望挑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直接关联课程主题,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二)借助案例增强学生兴趣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守望精神家园”的真实案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

小李是一个普通的城市居民,他热爱自己的家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涌入,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小李看到这种情况,决定采取行动,他组织了一个文化保护小组,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还举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并积极向政府和社会各界呼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李和他的小组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保护。

教师: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1:我觉得小李很棒,他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付出了很多努力,他的行动让我感受到了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学生2:我认为小李的做法很有意义,他通过组织和参与各种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中来,这不仅守护了他们的精神家园,也促进了社区的和谐与发展。

教师:同学们的分析和讨论非常精彩,大家都能够从案例中感受到守望精神家园的重要性。通过小李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和影响力,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守护精神家园贡献一分力量,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个故事中汲取力量,积极参与到守护精神家园的行动中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对守望精神家园有更多独特的见解,明白道德与法治教育对思想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从而提高道德品质与思想观念。)

三、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运用经典文化,引发学生思考

教师:通过小李的案例,我们理解了守望精神家园的重要性。接下来,我给大家讲述一个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故事,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传承的意义,增强守望精神家园的意识与能力。

教师引入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经典故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华南的某个古老村落,生活着一群坚守非物质文化遗产——土陶制作技艺的人,这个村落因为土陶而闻名,数百年间土陶技艺在这里代代相传。张师傅是这个村落里最有名的土陶制作艺人,他制作的土陶器皿不仅坚固耐用,而且造型别致,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传统土陶的市场逐渐缩小,很多年轻人选择离开村落去城市发展,土陶技艺的传承面临巨大的挑战。尽管面临困境,张师傅依然坚守在古村,致力于传承土陶技艺,他免费教授村里的孩子们制作土陶,希望他们能够传承这一传统技艺,同时他还积极与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合作,推动土陶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在一次文化展览会上,张师傅的作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许多人对这一传统技艺有浓厚的兴趣,纷纷购买张师傅的作品进行收藏。这一事件让张师傅看到了土陶技艺传承的希望,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教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1:我觉得张师傅很伟大,他一直在努力传承土陶制作技艺。

学生2:通过这个故事,我更加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传承文化是新一代人的使命,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

(设计意图:教师讲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经典故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与责任感,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精神。)

(二)结合教材开展实践活动

教师:通过之前的案例分析与故事讨论,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精神家园的概念,也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接下来我们要开展一场教学实践活动,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自身的道德观念。

教师设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场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参与其中。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体验不同的传统手工艺制作,让学生既能够得到文化的熏陶,也能够学习到更多传统技艺。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活动,你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呢?

学生1:我觉得文化的传承很重要。它不仅是精神的传递,更是我们守望精神家园的助力。

学生2: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化传承人的爱国情感与文化素养。他们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都能够坚持下来,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实践活动,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希望大家能够将文化保护与传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设计意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守望意识,也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爱国精神。)

四、教学反思

(一)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形式

在“守望精神家园”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教学情境以及问题导入的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守望精神家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教师需要创新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互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讨论中增强学习代入感,也能进一步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借助问题让学生思考精神家园的概念价值,并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对事物进行分析与判断,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多利用教学情境增强教学的代入感与真实感,同时也要设计不同角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便让学生更全面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化保护意识,从而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类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故事丰富教学内容,并在故事的基础上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与小组讨论中,对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经典故事有更深入的分析与理解。教师在精神融入与渗透的过程中,要注重与教材内容的结合,以理论讲述加实践应用的方式增强教育引导效果,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作用,让学生可以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同时也能具备爱国思想与爱国精神,从而理解守望精神家园的重要性。

(三)针对学生需求制订个性辅导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学生的性格与学习需求制订个性化的辅导方案,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也让学生在辅导中提高道德品质与守望意识,成为“精神家园”的忠诚守卫者。教师在制订个性化辅导方案时,应当按照教学进度与学生的学习状态,采取精神引导与实践锻炼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具针对性的辅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综上所述,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能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让学生更专注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还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创新教学形式与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融入教学中,以问题导入与案例分析等方式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这样才能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发展,强化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忠信中学)

编辑:曾彦慧

猜你喜欢
土陶精神家园中华
土陶
湘西土陶创新发展探究
土陶记忆
金秋(2019年14期)2019-10-23 02:11:38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渝东南土陶馆建设的构想与旅游开发研究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经营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学习月刊(2015年3期)2015-07-09 03: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