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蕾 徐瑾
摘要:乔伊斯的道德虚构主义思想与麦凯的道德错误论一样认为客观的道德事实或道德属性是不存在的,道德判断可能是非真非假,道德陈述所表达的断言和信念系统统一为假。基于演化视角对道德的论证可看出,乔伊斯认为道德判断是无法获得合理性论证的。然而针对道德在人们的生活实践当中的作用是不能被忽视的,乔伊斯提出道德“有用性”虚构的立场,肯定道德陈述具有真值条件,并不是作出断言或者道德信念的表达,是对道德实践的一种变革。
关键词:元伦理学;道德错误论;虚构;有用性虚构;道德虚构;实践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B8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2-0168-05
The Essence of Fiction in Joyces Moral Fictionalism
Lei LeiXu Jin
(School of Philosophy,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Abstract: Joyces moral fictionalism, like Mackies moral error theory, thinks that objective moral facts or moral attributes dont exist, that moral judgment is probably neither true nor false, and the assertion and belief system of morality expressed in moral statements are all false. Based on the moral argumen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olution, Joyce argues that moral judgments cannot be justified. However, as for the fact that the role of morality in peoples life practice cannot be neglected, Joyce raises a stance of the fiction of moral “usefulness”, affirming that moral statements have the condition of truth and that they are not expressions of assertions or moral beliefs but a kind of transformation of moral practice.
Keywords: meta-ethics; moral error theory; fiction; useful fiction; moral fiction; practical rationality
综观整个伦理学的发展史,可看出哲学家们对道德价值属性或者道德事实的追问从来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围绕道德“善”的概念进行的分析,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经过希腊化时期、中世纪的发展,道德的客观价值属性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是道德怀疑主义的思潮充斥在整个道德哲学的发展历程当中,推动着道德哲学的兴盛和繁荣。英国著名的道德哲学家休谟,提出情感在道德当中的主导作用,主张理性在道德当中的作用是顺从情感的,从道德的“是”不能推出道德的“应当”,对客观的道德价值进行怀疑和否定,对后来康德思想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
进入20世纪之后,1903年,英国哲学家摩尔在《伦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一种非自然主义的强认知主义,关注如何对“好”一词进行概念分析,认为自然主义道德理论是错误的,他们都犯了所说的“自然主义谬误”,主张善具有非自然主义的道德属性,开启西方元伦理学元伦理学:又称为分析伦理学或批判伦理学,是指一种以逻辑和语言学的方法来分析道德概念、判断及陈述的性质和意义的研究。它关注于探究“伦理学之后”的深刻内容,对传统规范伦理学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与审查。具体来说,元伦理学不直接倡导任何行为方式或对行为进行规范,也不讨论评判道德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相反地,它将重点放在剖析如道德语言之逻辑结构、道德概念定义以及道德语词性质等更为基础且核心的问题上。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西方伦理学家及其批判者逐渐意识到,大量关于道德语义、道德认知、道德形而上学和道德的实践地位问题开始涌现出来,由此产生新的规范性方法和理论[1]。此后对于元伦理学的道德问题争辩并没有停止。“理由转向”给21世纪元伦理学带来深刻影响。就错误论而言,不再是麦凯一人提出的孤零零的理论,在肯定错误论的前提下,“错误论之后”的一个学派开始形成,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乔伊斯乔伊斯:英文全名Richard Joyce,新西兰人,1998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相继在谢菲尔德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悉尼大学任教,现为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哲学教授,他在元伦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颇具影响力,同时也有所涉猎道德心理学、进化伦理学等,是反实在论的道德怀疑主义的捍卫者,主要的代表作品《道德的神话》《道德的演化》等。的变革性道德虚构主义。
一、乔伊斯为什么要提出道德虚构主义?
乔伊斯的道德虚构主义是当代元伦理学较为活跃的理论之一。乔伊斯道德虚构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是麦凯麦凯:全名约翰·L·麦凯(也译作麦基),是澳大利亚著名的元伦理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经验主义哲学家。他拒斥客观的道德价值,提出著名的道德错误论(error theory),代表性学术著作《伦理学:发明对与错》。的错误论,并对他的错误论进行争辩和发展,肯定麦凯提出的道德价值的主观性特征,接受错误论对道德做出的语义上的解释。乔伊斯认为道德陈述具有真的语值条件,并非是做出断言的或者表达道德信念虚构主义立场,是对当前道德实践的一种变革而非描述[2],不同于“诠释”性道德虚构主义。乔伊斯的虚构主义被称为“变革”性道德虚构主义乔伊斯的道德虚构主义:是指通过对道德本体进行分析和论证,发现道德是没有办法获得合理性论证的,道德判断可能为假,但是道德又是不能取消的,认为选择道德的有用虚构是一个可取的思想,有利于保留道德论说的行动指导作用。。道德虚构主义是在面临摩尔的奇异本体论和道德取消主义或道德错误论的困境中,调和道德实在论和反实在论、认知主义与非认知主义,而走出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第三条路径[3]。
乔伊斯在道德语义上,用批判性的视角仔细查验道德话语,发现道德话语在功能上是存有瑕疵的(flawed)。乔伊斯拿燃素理论为例进行类比说明,因为18世纪化学家拉瓦锡发现16、17世纪用来解释燃烧过程的燃素理论是完全错误的,乔伊斯想要争辩的是我们所使用的道德话语也是错误的。麦凯论证最为关键的一步是争辩道德在概念上没有“客观规定性”。乔伊斯尝试用更加准确的术语确定这个观念的可能意思是什么,考察对“客观规定性”的两种宽泛的解释。一种是关于动机的内在主义,另一种是关于理由问题。在《伦理学:发明对与错》中道德话语与动机看起来似乎是有关的。动机内在主义被展示为假的,如果动机内在主义的真理是一个基本道德句子的前提条件。说到“是义务的”,然后提出预测“……是义务的”将会是一个空的拓展。通过标准化拉姆齐形式,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是义务的”形式的普通的道德判断,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很可能还有其他的论证。
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还不能为激发动机内在主义的错误论提供足够的理据。一般说来,对道德错误论的论证可能会继续进行。接下来乔伊斯将会有效利用一个更为坚定和令人信服的赞同道德错误论的深思集合。道德具有不可逃避性,是一个难以捉摸的观念。所有好的(可能有效的)审慎的理由。但是审慎不能确保道德规定性的事情。对制度上的“应该”进行分析,乔伊斯称,福特在坚守规则的前提下,当有好的理由打破规则时他不应该去做某事,为弱的绝对命令。我们需要对在什么时候在规范系统内进行辩护和什么时候在规范系统外进行辩护之间做出区分。理由有制度上的理由和非制度上的实践理由。乔伊斯相信唯一的希望是道德错误论的反对者:为了维护实践合理性传递绝对命令的论题,努力加强在实践合理性的命令和道德上的命令之间的连接。乔伊斯争辩,实践合理性提供仅仅是设定的命令,人们不能呼吁把它作为“道德不可逃避性”辩护的一种方式。乔伊斯通过对实践工具主义、理由的相对性、内在理由和外在理由的仔细争辩,发现实践合理性命令和道德上命令的连接是不能完成的。但是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乔伊斯不会直截了当地说,任何外在理由的任何使用都是假的,道德理性主义是没救的。经过调研我们发现,没有可辩护的理由认为这样的理由是存在的。道德判断不是真的,不仅仅是因为人们有时为了诚实而把理由归于人们没有这样的理由,反之有理由,也不是真的。对我们的道德话语进行刻画的独特权威性,证明其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虚张声势的举动。可见,乔伊斯对道德错误论的整个的争辩是全面而且合理的,尽管他也有不满意的地方,但是由于道德判断的理由的真值没法确定,道德又具有不可逃避性,那么我们所使用的道德为什么又要具有这种神秘的命令性呢?
二、道德为什么需要“虚构”
乔伊斯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和论证充满怀疑主义的氛围,是否应该取消道德话语是一个实践层面的问题,这要根据偏好满足的成本—效益分析进行评估。假如这样的分析是有助于道德的,那么所揭示出的道德话语是非常有用的。判断的有用性增加其变为真的可能性实际上更多与实用主义者运动有关。乔伊斯的主要目的不是对实用理论的真理进行迅速抨击。相反,乔伊斯应该指出关于实用主义不可行的解释是在没有大量限定条件下接受等式“X是有用的=X是真的”。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这些限定条件做出区分(对判断有用性和真实存在),乔伊斯的争论就是基于这样的区分的。这个区分是他的道德虚构主义内容的核心。即使我们做出道德判断是假的决定(假定我们也是这么做的),我们怎样处理我们道德话语的论题依然是一个开放的问题,乔伊斯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自然而然的想法认为我们应该只是尽我们的努力废除道德话语,就像说到巫师和燃素那样。乔伊斯认为这样的自然想法具有错误的可能性。因而,他酝酿并系统提出道德虚构主义的伦理思想。我们可能还以某种方式继续使用道德语言,甚至当了解到其具有严重的无法辩护性时,还允许其在生活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认为实用主义者是在制造麻烦。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想象一下:今天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可能根本就没有用,可能永远对你都不会有用。争辩的结论是道德虽然是错误的,但是鉴于其有用性,具有实践上可论证性的。但是我们并没有主张道德话语,对于我们可能经历所有证据和理性的提高,被认为是有用的。这一点也是乔伊斯较为满意的争辩结果。带来一个关键问题是“没有相信道德,我们能够在实践上获得相信道德所带来的益处吗?”,然而我们可能接受的就是一种虚构或者神话的情形。这样很容易带来一个疑问:如果没有任何事情是我们应该做的,那么我们应该做什么呢?
道德到底能不能废除?在实践层面为了有助于工具上的审慎,道德思考是不可废除或取消的。因为人类在认识上是具有容易犯错误的生物,即使我们足够聪明能够看到正确答案是什么,然而一些干涉因素,比如意志薄弱、激情、丧失灵魂等,可能会给正确行动的执行设置障碍。正是人类具有这种特有的缺点,正如霍布斯所说的,“为了当前的利益会执拗于不合情理的欲望当中”[4]。休谟把“所有的放荡和无序,忏悔和痛苦”[5]也归咎于这件事情。乔伊斯声称道德思考只是这样的权宜之计,因为其功能是增强自我控制反对实践的非合理性[6]184。道德信念可帮助我们,以工具上合理的方式去行动。正确的道德信念具有工具上的可论证性,不同于证据上的可论证性。乔伊斯探索解决错误论者面临尴尬处境的一种方式,积极争辩他们采取的一种可能立场,将会把它称之为“虚构主义”。因此,当我们提出问题“鉴于道德错误论,我们应该做什么呢”?虚构主义者认为正确的答案是“继续使用话语,但是我们不能相信它”。也就是说虚构主义,即在一般意义上,它是描述当一个人知道理论是假的时,积极采用的一种态度:“虚构判断。”费英格费英格(Hans Vaihinger,1852—1933):德国哲学家,主要代表著作《仿佛哲学》,其受到伊曼努尔·康德、亚瑟·叔本华、朗格哲学思想的影响,提出把“虚构”理论作为其仿佛(as if)哲学的基础。给读者推荐这种神奇的判断——虚构判断,他是否推荐一个人同时相信p和相信非p,是很不清楚的。乔伊斯尽力避免那样的结论,然而倾向于倡导做出p的虚构是对p的“接受”,同时是不相信p的。为了使得我们在某种方式上理解虚假判断,不会以不相一致的信念牵连判断的做出者。所以乔伊斯发展了费英格的虚构判断的内涵,即对道德话语和道德信念的关系处理是合适的,道德话语是思想的表达,而不是表达信念,具有非宣称性。虚构主义完全不鼓励陈旧的或者有害的信念习惯,而是很自然地成长于对假的信念的特有敏感性和憎恶之中。即使当道德具有虚构的作用时,道德依然继续在社会和个人层面给我们带来重要的益处(benefits)[6]205。
乔伊斯持续探索虚构,可能在我们整个生活当中具有实践应用的可能性。我们采用道德虚构立场,是为了避开不可避免人类在工具上思考上易错性的一个很好的策略。否则就会容易犯错误。道德的持续性作用在于,只要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不完全理性的,而且在认识论上具有易错性特征,道德就有其存在的价值所在。
三、乔伊斯道德虚构的合理性
道德虚构的提出是对麦凯的错误论进行维护和发展的结果,对于道德内在动机和理由论题的分析,通过反事实论证法,乔伊斯的争辩可概括为人们进行道德行为真实的实践合理性的理由是不存在的,道德判断也是不真实的,但是我们使用的道德具有特殊的不可逃避的力量。是什么引导我们系统性地去承诺这种神秘的错误呢?如果被问到道德为什么能够发生,乔伊斯自信地认为答案很简单,那就是自然选择。世界上并不存在客观的道德事实和属性,在道德实在论者和道德反实在论者的争辩相持不下的情况下,基于进化视角提出的进化反实在论为传统上的哲学争论注入了新的理论资源[7]。在这一点上乔伊斯同意迈克尔·鲁斯的观点,即道德思考具有自然上演化的特征的事实,具有错误理论上的暗示。也就是说,生物的自然选择使得人们具有使用道德概念的倾向,能够对某一事物进行道德判断,但是其在道德上具有赞扬或可憎的具体内容与偶然的周围环境和文化因素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样导致很多人采取中间立场也是站得住脚的。
此外乔伊斯也对道德的先天性问题进行争辩,认为从现有的证据还不足以保证对这个问题做出有把握的肯定或否定回答,所得出的结论只能是暂时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只是推测性的。人类是所有生物当中的一个特例,为了人类相互帮助,自然选择的诸多手段之一就是“道德感”,意为做出道德判断的能力。对于道德判断是什么类型的东西,哲学家们现在还无法达成共识。这也说明道德问题的复杂性。为什么自然选择会产生道德思考?乔伊斯确信所提出的理据还不足够回答这个问题。现在就目前的假说而言,还缺乏一个完整的令人满意的理论。道德存在于一切人类社会中,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道德是起源于某一个或某些个文化创新中心,并传播现代全新的发明。道德的产生反而同语言一样,是一个普遍而古老的问题。道德经常是相当复杂而模糊的,而且道德判断无疑涉及多种心理和神经机制。我们大脑没有哪块区域如过去骨相学家所认为的那样,专门用来做道德判断,就像不存在呼吸基因一样,也不存在道德基因[8]。
如果知道道德信念是自然选择的产物,那么我们至少有理由怀疑其是未得到辩护的[7]。乔伊斯的道德虚构主义充斥着怀疑主义的氛围。他的道德怀疑主义与一般意义上的怀疑主义是不一样的,属于论证上的怀疑主义,兼有现实主义的立场。自从乔伊斯提出道德虚构主义之后,受到了道德废除主义和道德保留主义的批评,随后他在后期的著作中为自己的道德虚构主义思想进行合理辩护。就道德虚构主义和道德保留主义的争议来看,道德保留主义担心的是仅仅的“假想”(make-believing)这里的“假想”是乔伊斯虚构道德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认为道德虚构就如故事、小说、游戏言谈一样,当人们沉浸在这样的情景当中,并不会做出相信命题的断言,而是一种事先承诺,在某种程度上对人们生活实践是具有好处的。道德真实,有可能剥夺掉自身的有用性。乔伊斯相信,反思熟悉的隐喻是如何起作用的(当我把杰克叫作“一条没有脊椎的蛇”,确实我不需要把任何自我监控付诸实践,确保我无意地滑入相信,他在表面上是一个无脊椎动物),能够揭示出反对虚构主义者的这些担心是不合时宜的。道德虚构的使用者甚至没有意识到(在使用时)这是一种虚构。虚构主义和保留主义之间可能存在的不一致,最后一点不是元伦理学上的,而是关于信念本质的。乔伊斯虽然也赞同不同派别的意见,但是乔伊斯本人依然希望虚构主义能够留下来。在某种程度上,道德虚构主义不管对团体还是个人,都是一个“提议”。所有虚构主义者宣称,典型的人类团体,其处境如同我们一样是相当好的,然而他们作为道德错误论者坚持维护作为虚构的道德实践,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将是一个好的建议[9]。
四、结束语
乔伊斯对道德虚构主义的研究在当前元伦理学中是较为系统和特色鲜明的流派。他在代表作《道德的神话》中系统地提出自己的道德虚构主义,即变革性虚构主义。乔伊斯通过演化理论为道德虚构主义进行基础理论论证,发现道德的演化与其他生物的演化相比,具有更为复杂的特征。就演化的结果看,不论是用演化维护道德还是用演化拆穿道德,最终都会得出道德判断具有不可论证性。然而,道德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考虑,如果没有道德,那么人类的生活将会是一团糟。乔伊斯提出的虚构正是为了解决道德面临的这种尴尬的处境,主要是围绕工具上的有用性虚构不是来自证据上的,而是一种权宜之计。
道德虚构主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道德怀疑主义,不同于皮浪主义的全局怀疑论者,如高尔吉亚等。道德虚构主义必然会受到来自道德保留主义和废除主义的批判。乔伊斯随后对以约纳斯·奥尔松为首的道德保留主义和以理查德·加纳为首的道德废除主义的批评,也给予了回应,为自己的伦理思想进行辩护。总之,道德虚构主义的出发点与保留主义、废除主义是不同的,在元伦理学当中的立场是不能忽视的,但是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肯定道德的积极作用,减少道德的误用。道德虚构的提出是解决道德无法进行合理论证的问题,是对道德本体不存在的积极回应。其实,乔伊斯本人还是衷心希望,每个人发自内心的道德信念都是真的。
参考文献:
[1]陈真,王桂玲.西方元伦理学百年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前瞻[J].哲学动态,2020(11):88-101,128.
[2]亚历山大·米勒.当代元伦理学导论[M].张鑫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143.
[3]张亚月.道德虚构主义的理论困境与可能前景[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1):10-13.
[4]TH0MAS HOBBES.De Cive[M].Oxford:Clarendon Press,1983:72.
[5]D HUME.An Enquiry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M].Cambridge: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1983:55.
[6]RICHARD JOYCE.The Myth of Moral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7]李胜辉.进化反实在论:一种基于进化科学的道德反实在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1(7):21-26.
[8]理查德·乔伊斯.道德的演化[M].刘鹏博,黄素珍,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176.
[9]RICHARD GARNER.RICHARD JOYCE.The end of Morality:Taking Moral Abolitionism Seriously[M].NewYork:Routledge,2019:163.
作者简介:雷蕾(1982—),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博士研究生,单位为湖北大学哲学学院,研究方向为伦理学。
徐瑾(1976—),男,汉族,湖北蕲春人,博士,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
(责任编辑: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