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内博物馆甲骨文陈列展示的研究

2024-06-21 05:09高蕾
东方收藏 2024年2期
关键词:内容设计甲骨文

摘要:甲骨文展览是一类专题性较强的展览,其不仅要把甲骨刻辞的内容展示给观众,还要生动有趣、展示手段多样。文章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国家典籍博物馆等为例,分析其陈列展览中对甲骨文展示的内容设计、展示形式、展具运用和说明牌内容安排等,望能够为举办相关展览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甲骨文;内容设计;展示形式;说明牌

甲骨作为珍贵文物,收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考古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图书馆、高校等单位。甲骨文历来作为研究资料而存在,较少作为展品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能够在展览中展出甲骨实物的国内博物馆也屈指可数,如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典籍博物馆、殷墟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博物馆等。现就上述博物馆对甲骨片的展示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探求甲骨主题展览在内容、形式设计和说明文字方面的更好展示途径。

一、甲骨文展示的内容设计

甲骨被发现百余年来,先后共出土10余万片,其文字内容有祭祀、战争、田猎、农业、生育、疾病等,涉及商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科学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怎样利用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向人们展示3000多年前商王朝背后的故事,是博物馆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览分为远古、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8个单元,其中涉及殷商文化的是夏商西周单元。展览选取了十余片比较完整的甲骨进行展示,且字迹清晰、品相较好,便于观众观看。虽然其所展示的甲骨数量较少,但展览却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主线,即时间主线,这与它的基本陈列相符。展览选取的甲骨年代为武丁时期和帝乙帝辛时期:武丁时期是甲骨文的起始时期,此时的甲骨刻辞在甲骨文字中相对较好,字迹清晰,字形刻写较大;帝乙帝辛时期是甲骨文的终结时期,也是殷商王朝的终结时期。所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挑选这几片甲骨进行展出,可谓思虑周详,它们展示的是甲骨文的开篇和终结,观众可以通过观察对比两者的字形变化。

(二)殷墟博物馆和安阳博物馆

安阳殷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于2006年建成的地下博物馆,通过一个专门的展厅“文字厅”来展示甲骨,在国内博物馆同类展览中可谓首屈一指。内容涉及祭祀、年成、婚嫁、征伐等,所展示的甲骨有花园庄东地甲骨、小屯南地甲骨。2024年2月震撼开馆的大邑商(殷墟新馆)更是将花园庄东地甲骨作为专题展厅进行全方位的展示。

安阳博物馆在2008年到2014年期间的“殷商社会生活史”基本陈列中展示有甲骨片。2017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馆方举办了“从保存到典藏——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展出的甲骨是安阳博物馆馆藏甲骨片中品相较好、字迹较清晰的文物,并且在此次文物普查中有3片被定为一级文物。

(三)中国文字博物馆

2009年11月16日在安阳建成开放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以文字为专题的博物馆。其基本陈列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专题展为“一片甲骨惊天下”。

中国文字博物馆一楼专题展厅“一片甲骨惊天下”作为该馆基本陈列的开篇之作,展示了甲骨文的发现、发掘和研究情况。为了更好地向观众呈现相关内容,馆方于2016年对该展览进行了整体的提升改造,不仅对内容进行调整更新,辅助展示更是让人眼前一亮。首先是将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国甲骨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泥板文字、古印度哈拉巴文字)背景浮雕作为序厅引人入境,入口处为“金石学家王懿荣于书房发现甲骨文”的场景展示,移步到展厅中间则是殷墟YH127坑发掘的复原现场。

二楼是“中国文字发展史”展厅,其第一展厅有两个单元——“字法自然”和“甲骨纪事”。“字法自然”单元讲的是文字的起源和传说,这是文字发展的铺垫;“甲骨纪事”是第一展厅的主要内容,讲的是甲骨发现地、甲骨整治、甲骨文内容及甲骨文造字方法等。第一展厅内容涉及战争、田猎、农业、天象、疾病等。其资料全面、展品丰富,再现了“商王占卜”情景。展览中使用多媒体辅助展览,多媒体展示甲骨整治、文字演变、汉字六书等,开展以后反响强烈。

可以说,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对甲骨的展示设计方面还是很用心的。唯一遗憾的是,由于展品(文物)有限,在甲骨文内容设计上无法按占卜内容或组类来展示,希望未来能够和多家博物馆合作,打造一场完美的甲骨文展览,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甲骨文。

(四)国家典籍博物馆

2015年10月14日,国家典籍博物馆推出了“甲骨文记忆展”。该展览从国家典籍博物馆馆藏的3万多片甲骨中精心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60余片进行展示,这是我国文博单位对甲骨进行公开展示数量最多的一个展览。该展览包括四个单元,分别为“重现的文明”“神奇的文字”“传奇的王国”“探索的旅程”,内容设计基本是按照甲骨文发现、发掘和研究过程来呈现的,这些甲骨配合整个展览穿插其中,让观众既能全面了解殷商文明,又能欣赏到数量较多的甲骨实物,再加上完美的形式设计、场景还原和互动体验,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展览。

二、甲骨文的展示手段

关于甲骨文的展示手段,笔者想用相关图片来进行说明。

(一)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

1.甲骨片展示(图1)

中国国家博物馆采用“展托随形”展示手段的好处是比较安全,甲骨不容易掉落或损坏,但遗憾之处在于无法看到甲骨背面的钻凿和文字,没办法全方位地欣赏展品。

2.说明牌(图2)

中国国家博物馆甲骨片说明牌的内容做得比较全面,包括甲骨的名称、时代、出土地以及卜辞的主要内容。有的说明牌还有二维码扫描语音讲解。

中国国家博物馆说明牌内容的严谨之处在于,从1899年甲骨文发现之后到1928年科学发掘之前,这段时间甲骨盗掘成风、流失严重,出土的甲骨为非科学发掘,所以对于甲骨的出土地,其内容定为“传河南安阳出土”。

(二)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文字发展史”第一展厅

中国文字博物馆于2016年对基本陈列进行提升改造,对部分展柜进行更换。这种展柜的好处在于能够清晰地展示甲骨文(图3),并通过说明牌上对甲骨文的大意进行解释。观众不仅能够看到甲骨是什么样子,还能够了解这片甲骨所记载的内容,从而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而不再是走马观花。

(三)安阳博物馆

安阳博物馆在对甲骨的展示方面,积极突显自身特色。“从保存到典藏——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中展示的甲骨,除了使用传统展柜进行呈现,还运用360°虚拟实景漫游系统和手机导览App(图4),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展示手段弥补了传统展柜的不足。每一片甲骨都能进行全方位观赏,还配有详细的内容解释,值得借鉴。

(四)殷墟博物馆

殷墟博物馆(大邑商)的甲骨片采用立体的展示手法(图5),非常引人注目。它向观众展示了甲骨片的前后两面。甲骨片的反面大部分带有钻凿痕迹,钻凿是甲骨片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也是甲骨卜辞占卜吉凶的依据。这种把甲骨片随形镶嵌在超薄玻璃展柜中的创意,既大胆又新颖,让观众在惊叹甲骨文魅力的同时,又能充分观赏到每一片甲骨。无论展柜、展具还是形式设计,都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国家典籍博物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打造的“甲骨文记忆展”,虽然在甲骨片的展示手段上还是采用传统的壁柜方法,但同时加入了新颖的想法,就是把所展甲骨的拓片放大并置于对应的甲骨背后(图6)。如此一来,观众不仅看到了甲骨片,还能够非常清楚地看到甲骨片上的内容。

“甲骨文记忆展”中甲骨说明牌的信息量很大,不仅有甲骨片的收藏单位、时代、所属商王等,而且甲骨片的内容介绍也比较详细,并附有释文。观众在参观时通过甲骨片拓片,再结合说明牌上的释文,基本上就能够了解此片甲骨的占卜内容了(图7)。因此,“甲骨文记忆展”是目前所见对甲骨片的展示中说明牌做得最好的,值得借鉴学习。

三、甲骨文陈列展示的设想

(一)内容设计的构想

在甲骨文的陈列展览中,只有发现、发掘和研究是不够的,我们要从甲骨卜辞所反映出来的殷商时期战争、田猎、农耕、天象等内容着手,在展览中将这些内容有序、科学、全面地反映出来。

设想一:殷商甲骨文中的“王卜辞”,是以商王为首的占卜集团所进行的占卜活动,记录的也是与王室相关的内容。而与它相对应的“非王卜辞”,占卜机构不是商王室,而是商王的儿子、重要大臣和家族等所开展的占卜活动。“非王卜辞”下领三组,即“子组”“午组”和“非王无名组”。

设想二:以“王卜辞”作为一个主题,分出“占卜性刻辞”和“记事刻辞”两部分。其中,“占卜性刻辞”下领六组:第一组“敬天祭祖”和第二组“金戈铁马”充分反映古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思想;第三组“田猎农作”把殷人以农耕为主的文明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四组“仰望星空”反映出殷商时期人们对天象的观察、对日月食和风雨雷电的记录等;第五组“子嗣延绵”说明殷人对生育的重视,尤其是商王配偶生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第六组“占梦祛病”充分说明殷人对神的崇拜和迷信。这六组将甲骨卜辞的内容比较全面地体现出来,这样观众在参观展览的同时能够把殷商时期的甲骨占卜了解得一清二楚。“记事刻辞”不是占卜内容,而是把殷商时期某天发生的某件比较重要的事情记录下来,刻写在龟甲兽骨上,就像《史记》等史书对历史事件的记载一样,让人们走进博物馆就能够阅览殷商的社会历史。

(二)展示手段

要将甲骨文科学全面地展示出来,不仅要精准地选择展柜和展具,更要在说明文字的撰写上下功夫。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被运用到陈列展览中来。无论是新兴低反射玻璃展柜,还是AR、VR、全息投影等,都将是未来科学展示的趋势,以此来弥补传统展示手段给观众参观造成的不便。

四、结语

甲骨文作为中国汉字的开端,承载着中国文明发展史的重要内容。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这不仅对于国际社会了解和认识甲骨文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博物馆有义务将甲骨更好地展示给大众,让广大公众也能够参与到甲骨文的学习和研究中来,使甲骨学研究这一冷门学科真正地“活”起来。

参考文献:

[1]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甲骨文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1982.

[2]中原文化大典编纂委员会.中原文化大典·文物典·古文字(上册)[M].郑州:中原出版传媒集团,2018.

[3]许璐.论博物馆陈列展览中说明文字的运用[D].中央民族大学,2013.

作者简介:

高蕾(1987—),女,汉族,河南安阳人。大学本科,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博。

猜你喜欢
内容设计甲骨文
释甲骨文“朕”字的一种异体写法
一百二十年来甲骨文材料的初步统计
甲骨文“祸”字新证
三千年甲骨文
探索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关于儿童简笔画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方法的利用分析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区域历史文化泛在学习内容设计研究
最“萌”甲骨文——心
仓储与配送实务综合实训开发
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研究